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79996P/2007-00001 组配分类 统计公报 主题分类 统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07-02-03

2006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字体:【大】 【小】

奉化市统计局

2007年2月3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8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36位。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6.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5.29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56.98亿元,增长15.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10.4:52.0:37.6调整为9.7:51.4:38.9,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3万元,达到3.06万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2.0%,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5%。八大类指数中六升二降,其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居住上升较快,分别上升2.0%、4.1%、4.0%、6.0 %,而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2.8%和1.8%。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3%;粮食总产量7.89万吨,增长5.2%。全年水果总产量11.34万吨,肉类总产量1.4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9.86万吨,比上年均有增加。继续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当年获得宁波市名牌农产品3只,新增有机食品1只,浙江农业名牌1只,“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被推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只,新增宁波市无公害产地5个,合计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万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和“示范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经济顾问”积极推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农村开展改水改厕,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连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市已建成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个,宁波市级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推进,3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比上年增长29.1%和21.2%;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已有 58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组织进一步做强,新成立宁波奉化农产品专卖店、溪口三农农产品专卖店和香茗农产品专卖店。农村公路建设投资7947万元,新增公路里程41 公里,改建公路里程50.2公里,实现全市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实施农民住房社区化建设,已建成农居房2323套。

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44亿元,新增有效排灌面积121.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664.7公顷。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甬新河奉化段工程已投入2.47亿元,全长3135米的县江开发区段堤防工程全线开工。农民饮用水工程全面启动,当年投资3158万元,改善了6.23万人的饮水质量,解决了0.48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15座村级水站、3个联片供水站及3个镇、街道的水厂联网供水工程建设。共维修加固小型水库和山塘110座,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9.5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1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 32家,比上年净增8家。全市工业用电量10.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产销率达97.75%;实现利税总额13.02亿元,增长27.4%,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8.2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8396元/人。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得分为205.80分,名列宁波各县(市)前茅。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罐头43580吨,比上年增长7.6%;服装11885万件,增长14.6%,其中西服及西服套装935万件,增长2.4%;电动工具262万台,减少9.0%;移动电话机1146万部,增长4.1%;自来水生产量1916万吨,增长8.5%。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40个,比上年增加4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润7360万元,增长57.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8.7%;竣工面积50.31万平方米,减少2.7%。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5.38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工业投资24.78亿元,减少9.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23亿元,增长43.3%,其中住宅投资8.91亿元,增长47.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2.2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4%;商品房竣工面积32.24万平方米,增长22.7%;商品房销售面积29.40万平方米,增长86.9%。全市核发房产证6057本,成交面积36.9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8.12亿元。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8.7%。省道公路建设投资2433万元,改建公路里程45.5公里;县乡公路建设投资13435万元,新增公路里程 5.0 公里,改建公路里程131.3 公里。改建客运站1个,新建50个行政村停靠站。年末全市公路综合平均好路率达69.36%,其中干线好路率达91.79%;公路里程达880.0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公路262.7公里。全年各类运输业完成客运量2405万人,比上年增长5.0%;旅客周转量100393万人公里,增长6.0%。完成货运量998万吨,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公路货运量721万吨,增长6.0%;货物周转量745157万吨公里,增长450.0%,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52858万吨公里,增长7.0%。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1.03万门,比上年增加0.6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24.44万户,比上年增加0.13万户;主线普及率(不含移动电话)49.80线/百人,比上年提高0.1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2.66万户,比上年增加3.7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56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3.84万户。

编制完成了《奉化市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奉化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及《象山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露天“弥勒大佛”奠基动工建设,峰景湾旅游度假小镇、民国大杂院等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华信国际大酒店落成开业,银凤锦江旅游度假村荣膺五星,浒溪线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沈阳“宁波旅游宣传周”、西安“宁波旅游文化周”、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台湾“宁波旅游文化宣传周”及国际国内等各类旅游交易会。全年接待游客5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8.7亿元,增长22.0%。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9亿元,增长14.7%。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实现市的零售额27.39亿元,市以下零售额16.70亿元,分别增长14.9%、14.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7.6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2亿元,分别增长14.4%、16.7%。创建我市首家农村示范店配送中心;建成溪口武岭路旅游商品特色街、县江两岸休闲特色街;跨地区商贸企业麦当劳餐厅、肯德鸡餐厅、锦江商城、华联电器城等快速发展。                

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为15.4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4%。自营出口总额10.61亿美元,增长13.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59亿美元,增长10.1%。全市有6家企业在美国、加拿大等境外设立公司,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5000万美元。选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9只,总投资额884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6万美元。

七、 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72亿元, 增长2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86亿元,增长5.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6.54亿元,比年初增加21.06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85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增长14.5%;储蓄存款余额79.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1.77亿元,比年初增加23.43亿元,同比多增22.07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23亿元,比年初增加3.00亿元,同比多增4.51亿元。年末,全市人民币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亿元,比年初减少0.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59%,比年初下降1.88个百分点。金融系统本外币业务实现利润2.18亿元,增长32.8%。

八、科技、教育和人才

建立了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奉化分中心,开辟了科技创新服务新平台。新建5家市本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2家宁波市级企业工程中心。开发实施宁波市级新产品117项。新产品产值率25.85%。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宁波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4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850万元。专利授权超过2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总量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近70%的授权专利实施产业化。

继续实施科技三五扶持计划和科技兴农计划,5家企业入选第三批科技三五扶持企业,8个项目列入宁波市各类农业科技计划。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迈出新步伐。加强与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举行了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科技合作签约仪式和科技项目发布会,引进和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5项,建立了科技专家库,印发了《科技专家联系册》,为科企对接架起了新的联系桥梁。

全市有中小学校81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54 所。在校中小学生67413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7584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657名,初中学生19201名,小学学生34971名。中小学教师3527名,其中普通高中教师546 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319名,初中教师1139名,小学教师1523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学校的设施逐步完善。新建和扩建校舍面积3.39万平方米,中小学校校舍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 10 平方米;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7263台,生机比为 9.3: 1;拥有图书127万册,生均19册。义务教育段71所学校,有35所学校通过省万校标准化学校验收,达标率49.3%。4961名学龄儿童入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6450名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3%;3611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6%;220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各类高校录取,其中重点上线率为16.9%,本科上线率54.7%,综合水平列宁波市第三,创历史新高。

组织实施“全国选才”战略,先后18次组团外出招聘人才,成功举办了春夏二次大型人才交流大会,组织二次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人才集市日实现正常化,全年共举办人才集市43期,有近5000人次进场应聘。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网上人才交流实现经常化。据统计,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2512名,比上年增长9.3%,其中引进硕士21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名。全年共培训各类人才9500余人次。推荐17人申报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推荐170人晋升高级职称,715人晋升中级职称,1077人获得初级职称。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573人,比上年增长9.1%,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 6691人。各类农民技术员2869人,当年农函大与农村党员实用技术人员培训614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档案馆各1个。广播电视台1座,光缆到行政村率100%。举办了2006春节文艺晚会和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00多场,全市“东海明珠工程”覆盖率100%。有效推进“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下农村放映电影超过1000场,送戏下乡90余场。新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15个,其中宁波级5个,社区文化宫1个。奉化布龙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化吹打、红帮裁缝、奉化走书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全市卫生机构总床位1897张,其中医院1705张;卫生技术人员1932人。“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已基本建立。全市33518名重点慢性病管理对象的随访率达到了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有34.7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6.58%。儿童基础免疫工作进一步普及,全市常规接种率中五苗覆盖率96.9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84.85%和95.21%,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系管率92.17%,儿童保健覆盖率95.07%、系管率92.97%。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楼、市二院住院楼已投入使用,萧王庙、松岙卫生院业务用房动工兴建。制订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信息资源的联网共享。

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64名奉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2.47枚,银牌9枚,铜牌12.5枚。金牌列全省县(市)第十二位,创造了奉化竞技体育新的辉煌。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掀起,建立米兰健身俱乐部、澳博龙青少年俱乐部等民间资本投资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逐步改善。当年安装完成健身路径110条,全市累计达到250多条。成功举办了“鲁能杯”超级俱乐部乒乓球联赛、全国象棋比赛、华东城市第33届钓鱼比赛以及浙江省“外来务工青年文艺新星”擂台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79348人,比上年末增加5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152人,增加1319人,户籍人口自2001年以来首年出现回升。全年出生人口3290人,死亡人口2959人,净增人口3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9‰。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97.6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34,综合避孕率92.2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9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1元,实际增长14.6%。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35.0%和 45.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3:1缩小为2.29:1。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08台、家用电脑70台、空调机142台、健身器材7套、移动电话211部,家用汽车1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1台、空调机38台、摩托车50辆、移动电话130部、家用电脑16台。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56个,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102期,有29454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5238人,转岗就业率达到80%以上。帮助87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115人,首次突破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76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011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68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低保人数增加到9640名,其中农村8858名,城镇782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参保人数达13332人,当年新增参保人员2097人。

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1915张,收养各类人员1289人;各镇、街道建有敬老院12所,有农村五保对象690人,城镇“三无”对象78人;各类福利企业43个。

十一、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

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推进。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象山港区域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空间特色布局规划,象山港区域(河泊所—石沿)概念规划。完成了南山路中段改造修建详细规划,以及金钟路以东、滕头村周边、西坞街道中心、生态公路两侧(西圃---萧云公路)、电信大楼等五个区块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奉化市城市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奉化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人民防空规划》和《奉化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指导完成各镇(街道)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统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了甬台温铁路奉化段建设工程、“三高”连接线、自来水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奉化取水口工程等项目。倪家碶、牌门村等旧城旧村改造迁建工作稳妥推进,商住小区和城区农民住宅小区建设稳步实施。城市公用事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及溪口至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工程扎实推进;南山路中段、锦屏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拓宽;城区继续实施“洁、平、亮”工程,城区“一把扫帚”环卫保洁体制运作良好,未纳入“一把扫帚”环卫保洁区域,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三级集中处理网络。年末,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78平方米,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27%。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9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7吨标煤,比上年下降7.1%。

以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生态市建设,当年新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10个,累计达到25个。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环境质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各县级城市前茅,再次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二级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7.97%和98.0%,分别比上年提高1.21和0.82个百分点。

注:

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测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