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别让“过度教育”夺走孩子的童年

字体:【大】 【小】

今日话题:如今,“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于是,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被父母送到各种兴趣班。眼下不少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童家长,更是担心孩子读小学跟不上进度,趁着这个暑假帮孩子“恶补”,让孩子过早打起了不该有的负担,早早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针对这些情况,本期会客厅邀请嘉宾谈谈各自的观点,如何才能不让“过度教育”夺走孩子的童年。
主持人:张 巍
本期嘉宾:
张惠芳  市教研室学前教研员
卓  晖  居敬小学校长
陈洁男  居敬小学低级段教师
毛晓峰  学生家长
“荒岛”  网友

 

“过度教育”让孩子失去快乐童年
    主持人:目前我市低龄儿童是否存在“过度教育”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毛晓峰:现在我市不少民办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给孩子布置课外作业,孩子回到家一边要忙着写作业,一边还要参加各类兴趣班,与我们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真够累。
    “荒岛”:我外甥女从4岁开始就学习英语、绘画、写作、舞蹈、数学、跆拳道等,现在上初中了,也没见她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逆反心理的她还时常因为不想参加某个兴趣班跟父母闹别扭。有时真搞不懂,现在的家长为何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搞得这么累。其实说白了,更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爱面子,觉得自己子女懂的多,脸上就有光,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张惠芳:目前我市低龄儿童是有一部分存在着过度教育的现象。家长的望子成龙愿望、幼小衔接机制的缺乏、民办教育机构的逐利、幼师整体专业队伍的不成熟都是“过度教育”现象存在的现实原因。家长和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并提供符合年龄范围的活动、材料和互动;尊重每个孩子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对个体差异做出反应和支持;重塑游戏精神,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过度教育”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主持人:“过度教育”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具体危害有哪些?
    张惠芳:不当的学前教育,是一种“掠夺开发”和“拔苗助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训练,这种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发展的做法,由于忽视了身心全面发展,忽视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被削弱,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训练性教育的实质是孩子的现实性逐渐增强,发展的可能性逐渐减少。所以我们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毛晓峰: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如果让幼儿长期握笔写字,会影响到孩子的骨骼发育。而且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陈洁男:目前,不少小学的一年级都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完一年级的基本课程,认识所有拼音字母,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会背诵乘法口诀和简单的英语单词,而有的孩子却需要从头学起。这样的“两极分化”,不仅让授课老师头疼,也很容易让那些已经学过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幼小衔接不必“抢跑”学习
    主持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幼小衔接是否需要提前补习?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谈谈您的建议。
    张惠芳:入学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艰难转折。孩子上兴趣班,我想关键不在于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而在于用什么形态学,是不是游戏的形态学,把我们想让他学的东西,变成他想玩的东西,成为一种内在驱力。我们有很多课外的兴趣班是训练,顶多是原来会的孩子做得快了一点,这是一种训练后的功效,而不是教育。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卓 晖:让幼儿园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非要上学科类的补习班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上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上课时要注意听讲。小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有时虽然很枯燥,但学进去了非常有趣。而且在新的环境,还能遇到有新的同学和老师,要学会与他们交往,还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孩子对小学有向往之心。
    陈洁男:与提前“起跑”的孩子相比,那些没有基础的孩子刚上小学时会有一点差距。但一年下来,差距也会渐渐拉平。家长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确实跟别的孩子差距很大,而家长在辅导孩子上又存有欠缺,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找一个合适的兴趣班。但一定要看班级的人数和教学方法,避免选择应试教育模式的兴趣班,给孩子带来不该有的负担。
    知识是在不断渗透,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现在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学知识,却忽略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我认为还是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专注地听,孩子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课;培养孩子专注做事情,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注意力更集中。此外,还应该利用这个假期,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为读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主持人的话——
    孩子的童年,该干的事就是要以最自然天真的状态,拼命地玩,使劲地撒欢,在生活中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对善恶美丑产生初步辨识能力……如果违背孩子的成长和智力发展规律,其结果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伤”在起跑线上。童年,一去不复返。真心希望家长们能放开束缚的手,让孩子放松去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