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739496251A/2013-11871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主题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溪口镇 发文日期 2013-08-22

赴朝作战千余日 悬壶济世四十载

字体:【大】 【小】
时间:2013-8-5 11:05:52 来源:奉化日报

  -记者 杨长乐 通讯员 卓建青

  她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奉献了最美的青春年华;身为一名卫生兵,她在条件艰苦的战地医院不畏死亡、救死扶伤;复员回奉后,她扎根山区卫生院40载,成了当地群众最爱戴的女医生,并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劳模称号。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来到溪口镇一幢民房的4楼,走近志愿军女兵夏霓,听老人讲述人生中最难忘的故事。

  “战地玫瑰”的援朝岁月

  夏霓老人今年77岁,身体硬朗。环顾她的房间,一张摆放在桌上的黑白照片引起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二军分区卫生处卫生队二期毕业全体学员摄影纪念”,落款的日期是“1950年9月21日”。

  老人笑呵呵地指出照片中的自己说:“那年我才14岁,在奉化中学刚读完初一就去报名参军了,当时只想着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保家卫国!”从卫生队毕业后,夏霓被分配到铁道兵第三师卫生连当卫生兵,1952年初赴朝作战,成了一名志愿军卫生兵。

  “那时,两三百架战斗机时不时从头顶飞过,炸弹也是分分钟从眼前落下,伤员一来就是一百多号,朝鲜的民房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被炸得瓦砾遍地,地上是炸过之后留下的一个个坑洞。”夏霓回忆道,“医疗队随着战争四处转移,每到一处就地挖坑道,打防空洞。因为住在地下,周围环境都很潮湿,朝鲜的冬天有零下40多度,战地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就地铺层雨布,伴着滴滴答答的水声入睡。”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夏霓的四肢关节患上了终身病痛。

  说到这里,老人从房间拿出一本已泛白的慰问手册本说:“在朝鲜3年多时间里我写过日记,只是字迹已经变淡。”记者翻了几页,依稀可以辨认出这样一段话:“不赢得战争的胜利,绝不回来见你……你永远的女儿写于1952年4月泰和里。”在抗美援朝的那段岁月里,夏霓就是凭着这种信念在朝鲜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期间,她曾3次为战友献血,受到嘉奖,在抢救伤员方面工作出色,荣立三等功。

  扎根基层的杏林女杰

  1955年,军队精简后,夏霓复员回到家乡,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再进奉化中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防疫站工作。1959年,为响应党的“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夏霓离开县城,来到地处山区的亭下卫生院。1962年,为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她又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偏远山区,担任跸驻卫生所负责人。这一待就在跸驻和万竹2个卫生院待了40多年,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山区的医疗事业,改变了2个山区卫生院的面貌。当时的跸驻卫生所,只有3个医务人员和一间破屋。1969年,县卫生局同意拨款改善条件,为了节省费用,夏霓带头到山里扛木料,和同事利用休息时间修路铺地,建起六间新房,改善了医疗条件;不仅如此,她还先后把7位卫生所的医务人员送去宁波、杭州等地培训,人手紧张,她就自己顶岗。在她的带领下,跸驻卫生院成为了省级文明卫生院。

  刚到跸驻时,夏霓发现各自然村分布在山山岙岙里,村民看病很不方便。她根据这种情况,把全所医务人员分成四个片区轮流到各村巡回医疗,她自己跑交通最不方便的里山片,该片区有11个自然村,最远的要走20多里山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她每天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有几次到最后一个村时天都黑了。

  1988年,52岁的夏霓离开跸驻卫生院,到条件还要艰苦的万竹卫生院去挑重担。为了让该院的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她艰苦奋斗、精打细算,增加设备、修缮病房。为了培训职工,院内11个医生,一年中她送出去进修5人,病人求诊忙不过来,她自己日夜顶班,有次连续顶班5天5夜没休息。1990年,她超勤147天,相当于比别人多上了5个月班。在她带领下,万竹卫生院也一跃成为省文明卫生院。

  白求恩式的卫生工作者

  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全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省抢险救灾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奉化市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代表……在厚厚的一叠证书中,夏霓老人指着其中的一本证书说:“1991年我获得了浙江省白求恩式义务卫生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这是我最看重的一本荣誉证书。在卫生队学习时老师介绍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从医40多年来我一直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中夏霓要求自己:“一是自己带头做;二是样样会做;三是群众有困难尽力帮助,敢挑担子;四是平时多想想病人,少想自己。”病人没钱看病,她想办法帮忙凑钱,病人没吃饭,她煮饭烧菜,如何为病人省下每一分钱都在她考虑范围内。

  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雪封住了山路,里山片区的一位病人家属急急赶到卫生院,说家里人病重请夏医生出诊。夏霓不顾旁人的劝止,二话不说,带上另一个医生冒着寒风大雪踏上了去中畈的路。“路上积雪已经结冰,山路很陡,得翻过几座山,我们好几次摔倒,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爬过了山坡,赶到病人家里时天快亮了,好在经过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

  还有一年双夏季节,她8岁和4岁的孩子患了急性肝炎。但想到11个自然村的群众在翘首等她,她毅然背起药箱每天早出晚归,自己的孩子请留院人员照看,一直坚持到双夏巡回医疗结束。她常对院内的医生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救治病人的职责。”1967年跸驻流脑流行,当时卫生院只有5名员工。3个多月中她带着员工救治了270多名重危病人,她自己因劳累过度喉咙哑了3个月。

  由于她把病人当亲人,群众也把她当成亲人来看。在巡回到跸驻何家村时,她常住在姓何的一户接生员家中。晚上她出诊回来迟了,2位老人就会在她巡回医疗的路上点着“两盏灯”等着她回来。记者在夏霓老人保存的一本记事本中看到夹着一张泛黄的小纸条,上写:“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民,清清白白处世。”她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1993年她退休后,跸驻、万竹一带的群众,只要提起夏医生,至今还有很多人想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