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过度求医”
今日话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这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有点小毛病就喜欢往医院跑,而且还要到大医院找专家看,求一个心安。“过度求医”不仅让大医院出现了门诊爆棚、专家号难挂的就医难现状,还容易使那些急需救治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针对这种现象,本期会客厅邀请嘉宾,谈谈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主持人:张 巍
本期嘉宾:
柳培浩 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俞挺安 尚田镇卫生院院长
江圣钰 退休职工
吴伟华 外贸公司职员
“泪无痕”网友
调整心态是关键
主持人:谈谈你对“过度求医”的看法。
江圣钰:我身边有不少老年朋友,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大清早就拿着医保卡往医院跑,为的就是能挂上专家号。回来满腹怨言,说排了一上午的队,等到的就是专家的寥寥几句话。我作为一个老病号,多年看病经验告诉我,专家和普通医生在看常见病上几乎没什么区别。现在的普通医生,一般都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专业知识扎实,水平也不可小视。
吴伟华:现在有很多的年轻家长,孩子稍有感冒症状马上就往医院送,奉化的医院看了几天没好转,又跑到宁波看。似乎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感冒挂盐水好得更快。其实感冒时吃点药,轻微的只要多喝开水就可以。
俞挺安:医改前,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确实比较简单,老百姓认为没有检查设备所以往医院跑。医改后,基层卫生院的诊疗设备大大改善,不但有了彩色B超、进口生化仪和数字X光机等。可目前的情况是,卫生院门诊量每天都“吃不饱”,部分原因就在于,老百姓会认为基层医疗人才缺乏,不懂得操作,所以诊疗设备成了摆设。其实,每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入岗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目前倡导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比较科学合理。
柳培浩:“过度求医”是全国普遍现象。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基层看病不放心,小病小痛都要到上级医院,而且还要挂专家号。专家诊室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普通诊室就诊人员却寥寥无几。要想克服“过度求医”,一方面也需患者摆正心态。
此外,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无论门诊还是住院,都高于市级医院。参加新农合人员(参合人员),在奉化市级医院门诊就医,起付标准为100元,政策范围内医疗费报销比例为20%,年度内报销最高限额为500元(含在基层卫生院报销额)。而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未设起付标准,政策范围内中药报销40%;西药报销30%。参合人员在奉化市级医院住院的,其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为75%;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的,其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为80%。参合人员一年内多次住院的,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为300、250、200元,奉化市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为600、500、400元。
缺乏严格监管机制
主持人:你认为导致“过度求医”的因素有哪些?
吴伟华:医院各自为政容易导致“过度求医”。前段时间,我朋友的外婆生病后,为了方便,就在小区附近的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改变,医生建议转院治疗。但转到大医院后,之前在医院做的各项检查都要求重新做,一来二去医药费增加了2000多元,朋友的家人后悔当初没直接到大医院。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打破医院之间各自为政的状态,使一些通用的检查项目能够在医院间实现互认。
“泪无痕”:我国对现行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缺乏严格的监管,使得一些离退休干部出现小病大养,一有头疼脑热就要求医院大做检查,要求住院治疗,而家属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医疗费用国家予以全额报销,自己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此外,涉及到一些赔偿纠纷,比如车祸或意外伤害,当赔偿无法达到一致时,很多病人宁可长期呆在医院而不愿意出院。像这样的“过度求医”使得医院本来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更好地被利用,使得更多的人享受不到更好的医疗资源。
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主持人:怎样才能改变“过度求医”这一现状?
江圣钰:建议基层卫生院与市级医院能够建立密切联系,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医院治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则及时转向上一级医院。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确认适宜者,重新让其返回社区医院治疗和康复。此外,为了维护就诊秩序,建议专家门诊能够设立电子叫号系统。
“泪无痕”:解决“过度求医”问题,医疗卫生部门不但要重视硬件投入,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要在软件方面下力气,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对普通市民来说,增加一定的医学知识,也是有益的。
柳培浩: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培养,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市8家基层卫生院都配备了数字成像系统、彩色B超等诊疗设备。今年3月份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成立后,8家基层医疗机构也都纳入了会诊网络。通过这个平台,老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就能看到上级医院专家给出的诊断意见。
针对老百姓反映的重复检查现象,其实我市医疗单位之间已经建立了部分医学检查(检验)报告相互认可制度,项目有放射类、特检类和检验类三大类35个项目。但因为病人的疾病有个转换过程,为了及时了解最新病情情况,转院后有些检查项目还是有必要做的。
主持人的话—— “过度求医”是社会生活改善的必然产物,也是医疗条件改善的必然产物。要克服“过度求医”的现象,不能只靠空洞的说教引导,更多的还是要靠多管齐下,增加供给、重塑信任、引导心态。
主持人:张 巍
本期嘉宾:
柳培浩 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俞挺安 尚田镇卫生院院长
江圣钰 退休职工
吴伟华 外贸公司职员
“泪无痕”网友
调整心态是关键
主持人:谈谈你对“过度求医”的看法。
江圣钰:我身边有不少老年朋友,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大清早就拿着医保卡往医院跑,为的就是能挂上专家号。回来满腹怨言,说排了一上午的队,等到的就是专家的寥寥几句话。我作为一个老病号,多年看病经验告诉我,专家和普通医生在看常见病上几乎没什么区别。现在的普通医生,一般都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专业知识扎实,水平也不可小视。
吴伟华:现在有很多的年轻家长,孩子稍有感冒症状马上就往医院送,奉化的医院看了几天没好转,又跑到宁波看。似乎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感冒挂盐水好得更快。其实感冒时吃点药,轻微的只要多喝开水就可以。
俞挺安:医改前,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确实比较简单,老百姓认为没有检查设备所以往医院跑。医改后,基层卫生院的诊疗设备大大改善,不但有了彩色B超、进口生化仪和数字X光机等。可目前的情况是,卫生院门诊量每天都“吃不饱”,部分原因就在于,老百姓会认为基层医疗人才缺乏,不懂得操作,所以诊疗设备成了摆设。其实,每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入岗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目前倡导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比较科学合理。
柳培浩:“过度求医”是全国普遍现象。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基层看病不放心,小病小痛都要到上级医院,而且还要挂专家号。专家诊室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普通诊室就诊人员却寥寥无几。要想克服“过度求医”,一方面也需患者摆正心态。
此外,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无论门诊还是住院,都高于市级医院。参加新农合人员(参合人员),在奉化市级医院门诊就医,起付标准为100元,政策范围内医疗费报销比例为20%,年度内报销最高限额为500元(含在基层卫生院报销额)。而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未设起付标准,政策范围内中药报销40%;西药报销30%。参合人员在奉化市级医院住院的,其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为75%;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的,其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为80%。参合人员一年内多次住院的,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为300、250、200元,奉化市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为600、500、400元。
缺乏严格监管机制
主持人:你认为导致“过度求医”的因素有哪些?
吴伟华:医院各自为政容易导致“过度求医”。前段时间,我朋友的外婆生病后,为了方便,就在小区附近的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改变,医生建议转院治疗。但转到大医院后,之前在医院做的各项检查都要求重新做,一来二去医药费增加了2000多元,朋友的家人后悔当初没直接到大医院。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打破医院之间各自为政的状态,使一些通用的检查项目能够在医院间实现互认。
“泪无痕”:我国对现行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缺乏严格的监管,使得一些离退休干部出现小病大养,一有头疼脑热就要求医院大做检查,要求住院治疗,而家属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医疗费用国家予以全额报销,自己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此外,涉及到一些赔偿纠纷,比如车祸或意外伤害,当赔偿无法达到一致时,很多病人宁可长期呆在医院而不愿意出院。像这样的“过度求医”使得医院本来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更好地被利用,使得更多的人享受不到更好的医疗资源。
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主持人:怎样才能改变“过度求医”这一现状?
江圣钰:建议基层卫生院与市级医院能够建立密切联系,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医院治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则及时转向上一级医院。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确认适宜者,重新让其返回社区医院治疗和康复。此外,为了维护就诊秩序,建议专家门诊能够设立电子叫号系统。
“泪无痕”:解决“过度求医”问题,医疗卫生部门不但要重视硬件投入,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要在软件方面下力气,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对普通市民来说,增加一定的医学知识,也是有益的。
柳培浩: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培养,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市8家基层卫生院都配备了数字成像系统、彩色B超等诊疗设备。今年3月份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成立后,8家基层医疗机构也都纳入了会诊网络。通过这个平台,老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就能看到上级医院专家给出的诊断意见。
针对老百姓反映的重复检查现象,其实我市医疗单位之间已经建立了部分医学检查(检验)报告相互认可制度,项目有放射类、特检类和检验类三大类35个项目。但因为病人的疾病有个转换过程,为了及时了解最新病情情况,转院后有些检查项目还是有必要做的。
主持人的话—— “过度求医”是社会生活改善的必然产物,也是医疗条件改善的必然产物。要克服“过度求医”的现象,不能只靠空洞的说教引导,更多的还是要靠多管齐下,增加供给、重塑信任、引导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