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谁给“老漂族”幸福的晚年?

字体:【大】 【小】

    今日话题:年迈的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敲开一扇门。门里,住着他们的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还有与他们的1/8基因相同的小生命。从此,含饴弄孙成了他们的新工作。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这些跟随子女来到陌生城市的老人,被称为“老漂族”。“老漂族”的幸福从何而来?谁又能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本期会客厅,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张 巍
    本期嘉宾:
    孙来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乐萍 “老漂族”
    方利群 “老漂族”
    徐丽丽 外贸公司职员
    “拾荒者” 网友
    “民生会客厅”交流平台:QQ群(日报民生会客厅)—64640581,热线电话88987777,88974599报料热线版块。欢迎读者向我们提供“民生会客厅”的话题。
    下期话题:
    结合案例关注新消法

    各种滋味在心间
    主持人:生活在异乡,有哪些想说的心里话?
    王乐萍:我老家在吉林,7年前女儿大学毕业来奉化工作,当时担心一个北方姑娘到南方生活不习惯,所以老两口一商量也跟了过来。到了这边后,听不懂方言,饮食习惯差别很大,女儿每天忙工作,我们除了隔三差五到菜场买菜外,其余时间基本对着一台电视机不出门。老头子刚来时也因适应不了这边的生活环境,生病住院。后来,我俩各自找了份工作,生活相对充实些。说心里话,在这里,吃、穿、住都很好,可就是心里不舒服。7年时间,我们一共回了3趟老家。去年,外孙女出世后,我们一心都扑在孩子身上,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盼着她快点长大。
    方利群:我两个儿子目前都在奉化,他们考虑到我年纪大了,身边又没人照顾,所以前年把我从安徽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来奉化后,在两个儿子家轮流住。在农村时,我每天早睡早起。现在,怕打扰孩子们生活,也跟着他们的作息走,每晚基本10点后才上床休息,早上不敢起太早。白天,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想出门找点事做,儿子们不肯,提出接送孩子上下学,他们又担心路上车多不安全,执意不让我去。今年春节期间,儿子们难得有空开车带我去周边的城市转了转,但随着他们假期的结束,生活马上又恢复了常态。其实,在老家像我这样六十出头的年纪,很多人都还在田里务农,来到这边后,感觉自己跟废人没啥两样。说实在的,我不想太早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趁现在身体状况还行,真想回到老家再干上几年。
    等待关爱的群体
    主持人:你如何看待这个群体?
    徐丽丽:我们身边有很多“老漂族”,他们为了让儿女安心工作,一路追随,甘当子女的“后勤部长”。前段时间看了关注“老漂族”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后,我开始思索老人究竟需要什么。也许只是一通电话、一顿晚餐、一次陪伴,我们应该多花时间陪伴父母。
“拾荒者”:很多“老漂族”生活圈子很小,生活单调,基本围着孙辈们转。在抚养孩子上,两代人的思想不同,有时受了子女的气,也无处诉说。还有他们在异地生活缺少医疗保障,有的人生病都不愿去医院,怕给子女增加负担。
    即使有的“老漂族”有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没了熟悉的朋友圈子和生活环境,精神上的空虚仍应引起子女重视。
    孙来敏:作为社会现象的“老漂族”,其实是多元化的,我们也要区别看待。对老年人来说,这一现象的产生喜忧参半。喜的是,“漂”的目的是能同儿女相伴相随;“漂”的结果使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充实,化解了因距离产生的思念和独寂。忧的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社会网络的缺失形成的外在压力感和内在孤寂感,让人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对子女而言,父母的“漂”虽不得已,但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让父母跟随自己“外漂”,可以零距离行孝道,使父母安享晚年;另一方面,看到儿孙满堂,也可以给予老人无形的快乐。
    该为他们做什么
    主持人:如何让漂泊的晚年过得幸福点?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
    徐丽丽:子女的陪伴很重要,而且子女要深入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而不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孝敬”。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照与关爱也不可或缺。比如社区能否建立“老漂族联谊会”,为这些老人提供交友平台,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只有让漂泊异乡的老人走出封闭的小天地和边缘化的境地,真正融入新环境,他们的晚年生活才会过得幸福。
    孙来敏:要让“老漂族”漂泊的晚年过得更幸福,除了儿女们用心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爱。社区的帮助和关注、邻里的友善接纳、多举办文娱交流活动,这些都能提升这个群体的幸福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老漂族”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
    “老漂族”也应主动融入社区,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触,多培养兴趣爱好。两地分居的“老漂族”,一定要经常打电话关心对方,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其实比孩子们的劝说有用得多。
    主持人的话——
    “老漂族”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周边人群的善意和接待,会让这些老人“漂”得幸福些。帮助“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爱,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快乐地安度晚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长远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