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00655/2014-12644 组配分类 部门街道文件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文字号 奉教普〔2014〕33号 发文日期 2014-03-20 09:51:55 成文日期 2014-03-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关于组织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进校园”活动的通知

字体:【大】 【小】

各中小学: 

    为认真贯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宁波市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见附件)要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经研究,决定在我市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坚持“以文育人、贯通古今、学以致用”原则,通过广泛组织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活动,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增强继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活动 
    1.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全市各中小学校要总结工作经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制订工作方案。经典诵读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诵读材料,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诗文的音韵美与内涵美。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安排,逐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实践活动中,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工程等活动,建立健全诵读活动机制,丰富经典诵读资源。通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浙江省经典诵读活动推荐篇目(见附件),进行校本化实施,建立并丰富经典诵读资源库。 
    2.探索开展中华文化经典吟唱活动。吟唱是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文化传承基础较好的小学要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经典吟唱的探索工作。教材可参考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型课程《国学乐歌》(小学版),也可以由各学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学生特点并易于吟唱的篇目,精心组织开展吟唱活动。 
    (二)组织成果展示 
在各中小学普遍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活动基础上,我市拟于2014年9月一10月份,组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成果展示展演活动,使各学校在展示活动中取长补短,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推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吟唱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活动效果(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把经典诵读、吟唱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工作要点,精心组织实施。 
    2.因地制宜,丰富载体。各中小学要将经典诵读、吟唱活动纳入教学课程管理体系,做好经典诵读、吟唱的学科渗透工作,特别在语文、音乐、德育课中融入诵读内容。在推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开发具有奉化特色的配套教材。同时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升旗仪式、班(团)队会、专题讲座、板报、墙报等载体,播放、讲解经典诗文、警句、名言,做到形式生动,长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有效载体,围绕经典诵读开展生动多样的主题竞赛、展示活动。 
    3.注重结合,扩大实效。要把经典诵读吟唱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相结合,与“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以及“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等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友善”等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使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把经典文化中的规范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积累资料,物化成果。请各中小学关注台账资料的积累,校本诵读资料库的建设,并做好宣传工作。 
    本次诵读、吟唱活动联系人:方瑾,联系电话:88681569,邮箱:<a ">545728054@qq.com。 


           奉化市教育局普教科 
2014年3月19日印发

奉教普〔2014〕33号

 

附件:

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  

 
    一、基本理念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经典诵读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2.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经典诵读应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倡导用普通话诵读诗文,用规范字书写诗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背诵和写字方法。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 
    经典诵读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诵读材料,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安排,逐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经典诵读应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诗文的音韵美与内涵美,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实践活动中,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目标和内容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语言学习规律,确定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和内容 
    1.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创设自由宽松的诵读环境,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积累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建立健全诵读活动机制,丰富经典诵读资源 
    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工程等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我省经典诵读活动推荐篇目(见附录),进行校本化实施,建立并丰富经典诵读资源库。 
    (二)阶段目标和内容 
    学前教育阶段: 
    1.乐于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萌发对诵读的兴趣。 
    2.在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诗文的韵律美。 
    3.诵读经典诗文30篇左右。 
    小学1—2年级: 
    1.乐于诵读经典诗文,感受诵读乐趣。 
    2.初步养成诵读习惯。诵读时做到发音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在诵读中识字认词。 
    3.在诵读中感受诗文的优美,有初步的情感体验。 
    4.诵读经典诗文80篇左右。 
    小学3—4年级: 
    1.能与他人分享诵读的快乐。 
    2.诵读力求做到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语调自然。 
    3.在诵读中初步体验诗文蕴含的情感,积累经典词句。 
    4.诵读经典诗文80篇左右。 
    小学5—6年级: 
    1.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自我提高的乐趣,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2.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把握诗文的语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3.在诵读中感受诗文的意境,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初步尝试运用经典诗文语句。 
    5.诵读经典诗文80篇左右。 
    初中阶段: 
    1.初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学会自主诵读。 
    2.恰当运用诵读技巧,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3.在诵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4.学会初步鉴赏经典诗文,能运用经典诗文语句表达独特感受。 
    5.诵读经典诗文160篇左右。 
    高中阶段: 
    1.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主动积累经典诗文,积极参与或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2.在诵读中把握诗文形象,领悟内涵,体味语言特点,了解文体风格。 
    3.学会多种诵读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培养个性化的诵读技巧,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4.诵读经典诗文100篇左右。 
    三、实施建议和要求 
    (一)活动建议和要求 
    1.有序开展诵读活动 
    制定诵读计划与方案,指导学生有序开展诵读活动,督促学生养成每日诵读的习惯。 
    语文教师是诵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互相配合,共同推动诵读活动的开展。 
    学校应将诵读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诵读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载体,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2.合理选择诵读篇目 
    诵读内容要文质兼美,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诵读内容以古诗词为主,适当选入部分古文、现代诗文、童谣、民谣等。诵读篇目以推荐篇目为主,学校自选篇目为辅。中小学推荐篇目以语文课程标准和现行语文教科书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主,其他诗文为辅。 
    3.重视诵读方法指导 
    根据不同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调自然、富有表现力。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与语言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诵读指导方法。 
    学前教育阶段宜采用情境导读、游戏趣读、配乐跟读、亲子共读等生动活泼的诵读方法,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不得以诵读的名义提前进行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以诵读为主,适量背诵,不断积累。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对诗文内容不求深度理解。 
    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通过词句解读、形象把握和富有感情的诵读等途径,进入诗文情境,感悟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高中阶段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诵读。 
    4.加强诵读资源建设 
    要精心选择经典诵读书籍,搜集相关音像资料,积累诵读活动的材料,建立诵读资料库,积极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建设。 
    (二)评价建议和要求 
    学校要制定科学、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尊重和保护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重视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 
    1.评价的内容 
    根据学段要求,参照阶段目标与内容,对学生的参与态度、背诵数量、诵读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的形式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也可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自评、互评重在自我提升,教师评价重在方法指导,家长评价重在兴趣激发。 
    3.评价的方法 
    即时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性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具体的评价。 
    评价标准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合各年段学生实际,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诵读考级活动。 
    除教科书规定篇目之外,其他推荐篇目只要求诵读,不能采用默写、听写、填空等考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