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代购,有人欢喜有人愁
今日话题:微信已经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微信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6亿人,每天有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正是由于宠大的用户量,越来越多的人看准朋友圈中的商机,利用微信做起生意,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本期会客厅,邀请嘉宾聊聊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主持人:张巍
本期嘉宾:
王剑国 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
陈晓燕 浙江锦屏律师事务所律师
许女士 锦屏街道居民
陈乐琪 办公室文员
晓 晓 微信代购店主
“拐角” 网友
变味的朋友圈让人烦
主持人:你如何看待微信平台里出现的“微经济”?
陈乐琪:我是十足的“微信控”,但现在一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满屏的化妆品销售、鞋包代购,还有一条接一条的“点赞送礼”信息,原本只是想和好朋友沟通的心情大打折扣。为了不被这些信息影响心情,这两个月来,我已经对很多位朋友设置了“权限”,就是把他们发布的内容屏蔽掉。现在的这种情况,正应了网上的那句流行话,“朋友圈是个江湖,有卖艺的,也有卖药的。朋友圈早已成为一个不见硝烟的营销战场了”。
“拐角”: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总有人发一些手表、包包、服装、鞋子的图片,有时候一天能看见二十几条。原本在朋友圈里上传照片、文字是想与好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现在成了购物平台。说实话看着这些广告真是心烦,朋友之间又不好说破。如果是朋友,就该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微信代购看法褒贬不一
主持人:关于微信代购的兴起,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许女士:我觉得通过微信代购没什么不好的,可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我女儿在英国读大学,经常有亲戚朋友托她代购各类商品。去年开始,她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做海外代购,在微信里发些国外商品打折的信息,主要是一些轻奢侈品。我自己也开了微信,帮女儿转发,邻居或朋友有需要,我会把信息转给女儿询价。这些商品价格基本不到国内的一半,算上税率和代购费,比海淘还要便宜些。
晓 晓:我刚开始时跟着朋友一起做微信代购,连平台都是用人家的,赚了钱一般对半分成,我只负责买东西,发货到国内。网上说代购很挣钱,其实真的不好挣,中间不可控的风险很多,比如运输途中物件受损。目前,代购费我们按10%来算,比如花1万元买的东西,赚1000元,国内的分转伙伴还要分一半,在美国的路费油费我基本不算成本,利润太薄。代购要想赚得多,就要投入多,因为是垫资购买,只有本钱多才能做大。
“拐角”:我不相信微信代购,感觉他们卖的东西不靠谱。东西其实不便宜,质量无法保证。他们加一点钱卖给身边的朋友,商品也是从别处拿来的,所以产品质量和售后都无法保障。不希望这种方式能走很远。
监管存盲区消费须理性
主持人:目前微信代购监管尚存盲区,那么购买商品时,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陈晓燕:“集赞送礼”应该说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很多朋友反映,有些集赞活动不能兑现,有些即使能够兑现,也没能达到商家宣传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商家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所以对于集赞活动,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理性参与,切勿盲目跟风。如果参与了集赞活动,那么最好保留集赞的图片作为证据。
同样,微信朋友圈代购也存在维权困境。因质量问题或者商品与描述不符维权时,将出现因为微信没有实名制而带来的双方买卖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所以,虽然买家觉得与店主之间有某种信任,但交易过程中还是要多留心,最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购买商品,索要和保存好相关票据。
王剑国:微信朋友圈代购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于代购者不能一概而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们的行为。如果纯粹是朋友关系,通过微信托对方代购一些商品,只是朋友帮帮忙,就构不成经济行为。如果每天都发布各类商品的代购信息,范围多,时间久,最重要的是中间收取了代购费或差价,这就超越了朋友行为,而变成了经济行为。他们赚取了差价,收了代理费,就产生了利润,就是一个经营者。既然是经营者,就应该承担经营者应该承担的经营义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但目前国内对网络营销的监管上尚存盲区,双方一旦发生纠纷,维权有难度。他们没有固定的店面,人不知道在哪里,又没有相关的营业执照,地域管辖范围属于哪个部门也很难鉴定。
因此,对于微信代购消费者还应理性和慎重,不要轻易相信微信上的代购信息。在购买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商品质量相关方面能否达到要求。如果真的需要购买,要跟对方讲明具体的要求,比如索要发票,保持商标的完整等。如果对方答应不了,可以不购买。如果对方能够答应,就应该按照约定的要求,货物到手后如与约定不符,可以要求退货或重新代购。
主持人的话—— 对于微信代购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与微博的大客厅式乱侃不同,朋友圈像是私聊小单间,可以有机会静心营销。然而,利用微信朋友圈营销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分享变了味。消费者更要谨慎对待,理性购买。
主持人:张巍
本期嘉宾:
王剑国 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
陈晓燕 浙江锦屏律师事务所律师
许女士 锦屏街道居民
陈乐琪 办公室文员
晓 晓 微信代购店主
“拐角” 网友
变味的朋友圈让人烦
主持人:你如何看待微信平台里出现的“微经济”?
陈乐琪:我是十足的“微信控”,但现在一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满屏的化妆品销售、鞋包代购,还有一条接一条的“点赞送礼”信息,原本只是想和好朋友沟通的心情大打折扣。为了不被这些信息影响心情,这两个月来,我已经对很多位朋友设置了“权限”,就是把他们发布的内容屏蔽掉。现在的这种情况,正应了网上的那句流行话,“朋友圈是个江湖,有卖艺的,也有卖药的。朋友圈早已成为一个不见硝烟的营销战场了”。
“拐角”: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总有人发一些手表、包包、服装、鞋子的图片,有时候一天能看见二十几条。原本在朋友圈里上传照片、文字是想与好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现在成了购物平台。说实话看着这些广告真是心烦,朋友之间又不好说破。如果是朋友,就该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微信代购看法褒贬不一
主持人:关于微信代购的兴起,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许女士:我觉得通过微信代购没什么不好的,可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我女儿在英国读大学,经常有亲戚朋友托她代购各类商品。去年开始,她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做海外代购,在微信里发些国外商品打折的信息,主要是一些轻奢侈品。我自己也开了微信,帮女儿转发,邻居或朋友有需要,我会把信息转给女儿询价。这些商品价格基本不到国内的一半,算上税率和代购费,比海淘还要便宜些。
晓 晓:我刚开始时跟着朋友一起做微信代购,连平台都是用人家的,赚了钱一般对半分成,我只负责买东西,发货到国内。网上说代购很挣钱,其实真的不好挣,中间不可控的风险很多,比如运输途中物件受损。目前,代购费我们按10%来算,比如花1万元买的东西,赚1000元,国内的分转伙伴还要分一半,在美国的路费油费我基本不算成本,利润太薄。代购要想赚得多,就要投入多,因为是垫资购买,只有本钱多才能做大。
“拐角”:我不相信微信代购,感觉他们卖的东西不靠谱。东西其实不便宜,质量无法保证。他们加一点钱卖给身边的朋友,商品也是从别处拿来的,所以产品质量和售后都无法保障。不希望这种方式能走很远。
监管存盲区消费须理性
主持人:目前微信代购监管尚存盲区,那么购买商品时,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陈晓燕:“集赞送礼”应该说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很多朋友反映,有些集赞活动不能兑现,有些即使能够兑现,也没能达到商家宣传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商家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所以对于集赞活动,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理性参与,切勿盲目跟风。如果参与了集赞活动,那么最好保留集赞的图片作为证据。
同样,微信朋友圈代购也存在维权困境。因质量问题或者商品与描述不符维权时,将出现因为微信没有实名制而带来的双方买卖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所以,虽然买家觉得与店主之间有某种信任,但交易过程中还是要多留心,最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购买商品,索要和保存好相关票据。
王剑国:微信朋友圈代购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于代购者不能一概而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们的行为。如果纯粹是朋友关系,通过微信托对方代购一些商品,只是朋友帮帮忙,就构不成经济行为。如果每天都发布各类商品的代购信息,范围多,时间久,最重要的是中间收取了代购费或差价,这就超越了朋友行为,而变成了经济行为。他们赚取了差价,收了代理费,就产生了利润,就是一个经营者。既然是经营者,就应该承担经营者应该承担的经营义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但目前国内对网络营销的监管上尚存盲区,双方一旦发生纠纷,维权有难度。他们没有固定的店面,人不知道在哪里,又没有相关的营业执照,地域管辖范围属于哪个部门也很难鉴定。
因此,对于微信代购消费者还应理性和慎重,不要轻易相信微信上的代购信息。在购买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商品质量相关方面能否达到要求。如果真的需要购买,要跟对方讲明具体的要求,比如索要发票,保持商标的完整等。如果对方答应不了,可以不购买。如果对方能够答应,就应该按照约定的要求,货物到手后如与约定不符,可以要求退货或重新代购。
主持人的话—— 对于微信代购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与微博的大客厅式乱侃不同,朋友圈像是私聊小单间,可以有机会静心营销。然而,利用微信朋友圈营销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分享变了味。消费者更要谨慎对待,理性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