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启程,我们准备好了吗?
今日话题
日前,浙江省出台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省新高考正式启程。新高考主要有哪些新内容?对当前教育有哪些促进作用?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如何更快适应?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关注新高考。
主持人:
张夏珍
本期嘉宾:
陈鲁焕 市教育局副局长、奉化中学校长
杨亢尔 武岭中学校长
杨斌君 市职教中心副校长
孙辉 岳林街道居民
“南乔木” 网友
新高考新在何处?
主持人: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陈鲁焕:浙江新高考政策公布已有10天,高考关系千家万户,高考新政自然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我省此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本次改革近阶段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推进人才评价选择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弱化一考定终生现象。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3年内展开至17类。2015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谈到具体变化,统一高考招生是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不再设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和选考相结合。必考为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和数学在每年6月举行。外语安排两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举行,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每科可报考两次,选用其中的1次成绩。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新高考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用原始分;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业考试成绩等级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实现高校考生双向选择,考生同时被多所学校拟录取,由考生自主选择确定一所录取高校。
学校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对于新高考,教育部门和高中段学校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陈鲁焕:新高考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实施因材施教。
从教育部门来说,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细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教育评估体系、督导制度。方案出台后,各所学校基本已经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等,下一步,我们要组织教研部门和各所学校进行研讨,整合教学资源,确定相对统一但又有各所学校特色的教学计划。
同时,此次改革将在短期内对学校教学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实际困难,如增加学校组课组班难度等,对此教育部门必须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杨亢尔:新高考要求我们对学校原来的课程设计与管理进行修改,这对学校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都带来了很大挑战,学校也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做以下工作:完善学校以课程为主线的内部管理机构,开设“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系列选修课程,实行学生分层走班与目标导向下有效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落实自主学习模式,班级管理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学生发展顾问制度等。
杨斌君:近年来,职教中心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增加。以前,二年级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会参加社会实践,为就业做准备,参加高考的一小部分学生,在三年级集中备考。今年,学校对秋季入学的新生分了高考班,就是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为高考做准备。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对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作出了改变,我们目前正在按照方案进行教学调整,细化各项措施。
家长学生需尽快适应
主持人:家长对高考改革反响如何?
陈鲁焕:高考改革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譬如,现在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但你必须懂得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尽快适应。目前,家长都比较关注,有的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但还有不少家长处于一知半解状态。
孙辉:我的孩子今年刚上高一,所以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后,我比较关注,也认真学习了。我认为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是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让学生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而以前在义务段教育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一直是缺失的。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以后要干什么,我的孩子尚不会选择。作为家长,我要帮助孩子思考以后爱干什么,想干什么,做好职业规划,并给他做好参谋。
“南乔木”:一般来说,城市家长对高考改革关注度更高,了解更多,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家长,受到文化知识水平和信息渠道的限制,对高考改革的认识尚比较模糊。
主持人的话———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真的来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显而易见,大家正处在同一起跑线,谁能尽快适应,谁就能尽早受益。
(协助采访:通讯员乌雯雯)
日前,浙江省出台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省新高考正式启程。新高考主要有哪些新内容?对当前教育有哪些促进作用?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如何更快适应?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关注新高考。
主持人:
张夏珍
本期嘉宾:
陈鲁焕 市教育局副局长、奉化中学校长
杨亢尔 武岭中学校长
杨斌君 市职教中心副校长
孙辉 岳林街道居民
“南乔木” 网友
新高考新在何处?
主持人: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陈鲁焕:浙江新高考政策公布已有10天,高考关系千家万户,高考新政自然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我省此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本次改革近阶段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推进人才评价选择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弱化一考定终生现象。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3年内展开至17类。2015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谈到具体变化,统一高考招生是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不再设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和选考相结合。必考为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和数学在每年6月举行。外语安排两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举行,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每科可报考两次,选用其中的1次成绩。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新高考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用原始分;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业考试成绩等级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实现高校考生双向选择,考生同时被多所学校拟录取,由考生自主选择确定一所录取高校。
学校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对于新高考,教育部门和高中段学校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陈鲁焕:新高考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实施因材施教。
从教育部门来说,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细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教育评估体系、督导制度。方案出台后,各所学校基本已经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等,下一步,我们要组织教研部门和各所学校进行研讨,整合教学资源,确定相对统一但又有各所学校特色的教学计划。
同时,此次改革将在短期内对学校教学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实际困难,如增加学校组课组班难度等,对此教育部门必须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杨亢尔:新高考要求我们对学校原来的课程设计与管理进行修改,这对学校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都带来了很大挑战,学校也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做以下工作:完善学校以课程为主线的内部管理机构,开设“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系列选修课程,实行学生分层走班与目标导向下有效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落实自主学习模式,班级管理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学生发展顾问制度等。
杨斌君:近年来,职教中心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增加。以前,二年级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会参加社会实践,为就业做准备,参加高考的一小部分学生,在三年级集中备考。今年,学校对秋季入学的新生分了高考班,就是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为高考做准备。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对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作出了改变,我们目前正在按照方案进行教学调整,细化各项措施。
家长学生需尽快适应
主持人:家长对高考改革反响如何?
陈鲁焕:高考改革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譬如,现在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但你必须懂得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尽快适应。目前,家长都比较关注,有的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但还有不少家长处于一知半解状态。
孙辉:我的孩子今年刚上高一,所以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后,我比较关注,也认真学习了。我认为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是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让学生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而以前在义务段教育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一直是缺失的。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以后要干什么,我的孩子尚不会选择。作为家长,我要帮助孩子思考以后爱干什么,想干什么,做好职业规划,并给他做好参谋。
“南乔木”:一般来说,城市家长对高考改革关注度更高,了解更多,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家长,受到文化知识水平和信息渠道的限制,对高考改革的认识尚比较模糊。
主持人的话———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真的来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显而易见,大家正处在同一起跑线,谁能尽快适应,谁就能尽早受益。
(协助采访:通讯员乌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