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走出“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200余个志愿者服务队、23000余名注册志愿者及更为庞大的未注册志愿者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敬老助学、扶贫帮困、社会管理和重大节庆活动中。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志愿服务事业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走出这些“成长的烦恼”?本期民生会客厅,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俞静娴
本期嘉宾:
陈璟团市委副书记
何美蓉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副会长
缪亚春市红十字会博爱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郭辉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义工
“朽才生”网友
“民生会客厅”交流平台:QQ群(日报民生会客厅)64640581热线电话8898777788974599报料热线版块欢迎读者向我们提供“民生会客厅”的话题。
志愿服务发展亟待冲破瓶颈
主持人:能否谈谈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陈璟:团市委一直致力于全市志愿服务事业的管理、统筹和推进。为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等组织相继建立。但由于相关法规体系和系统政策的缺失,志愿者统一登记、管理还难以实现全覆盖,许多志愿服务缺乏计划性和制度性,短期化、运动式的活动使不少志愿者被“闲置”,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服务热情。
此外,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方向,但当前社区内缺乏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组织人才,市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不高,这些都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制度的推广。
何美蓉: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这也导致志愿者队伍中流入个别带着商业宣传目的的个人,他们的志愿服务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借参加志愿活动之名为自己打广告,以致影响了志愿服务质量。还有些志愿者团队在募捐、义卖过程中不公开资金流向和明细,长此以往,有损志愿者及团队的形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也曾遭遇不理解。比如组织志愿者去捡垃圾时,就有村民质疑我们作秀,以为我们只是偶尔为之,为了出名。不过,这些质疑不会阻碍我们的志愿服务之路。
缪亚春:红十字会博爱志愿者服务队当前运作了“情暖夕阳”、“博爱妈妈”等7个长期公益项目,每年组织活动100余次。目前,大量的活动策划、组织等工作已让利用业余时间服务的志愿者忙碌万分。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需要发展专职志愿者。
由于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对象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两者的供需对接也是一大问题。不少山村里的困难户没有渠道与志愿者对接,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亟须拓宽。此外,很多民间志愿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
郭辉:我认为当前志愿服务的瓶颈是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好的公益项目不多。现在构成志愿者团队的主要是参与活动的普通志愿者,几乎没有具备策划、筹资、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职志愿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志愿服务向常态化、精细化发展。
“朽才生”:我看到有些志愿服务内容类同,节日期间还扎堆服务,例如重阳节给老人们梳头洗脚、表演节目等,这反而容易给老人们带去“甜蜜的烦恼”。是不是还应关注到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像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受助对象真正需要的服务。
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和精细
主持人: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陈璟:针对志愿服务供需对接难、长期项目少的问题,团市委每年都通过调研排摸设计出20余个项目,在公益文化节上与相关团队对接,从而拓宽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引导志愿服务向持续化发展。
为引导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我们也会孵化其他由共同爱好聚集在一起的团体从事公益服务。譬如“理享读书会”本来是一个阅读分享的组织,引导他们换个活动地点,与山区孩子交流阅读体验,就可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公益项目。另外,我们也在试图建立志愿者回馈机制,“为奉献者奉献”活动就是希望通过给资深志愿者提供免费体检,鼓励奉献者,让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还致力于志愿者团队的扶植。为他们提供活动或办公场地,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志愿者服务礼仪等培训。
缪亚春:为拓宽服务面,上月起,我们团队每周深入偏远乡村,排摸困难人群,对接那些需要帮助、却在旧有视野之外的人。
持续发展还需创新模式
主持人:对志愿服务事业未来的发展有些什么建议?陈璟:破解“成长的烦恼”最重要的是让志愿服务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这就要求政府站在更高的位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和管理方法,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障下,志愿服务才能持续健康成长。
在志愿者管理、记录和激励方面,建议可以学习杭州模式,将志愿者登记和服务计时与市民卡关联起来。“公益积分”通过市民卡记录,这些积分还可用于志愿者在子女入学、公共交通、停车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获得优惠的重要依据。虽然这一模式还需在更大范围统筹,但涉及每位市民的志愿服务制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郭辉:志愿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非常紧缺。
可试着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在志愿者组织中设立专职的社工岗位,让社工负责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我认为社工和志愿者的联动能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
“朽才生”:听说现在奉化的志愿者注册和活动报名都能在微信里完成,我觉得志愿服务计时也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更快捷地实现。有些城市就开发了志愿者综合管理APP,通过志愿者在活动现场扫码,就能轻松完成志愿服务签到。
主持人的话———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它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率性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走出“成长的烦恼”,让志愿服务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是政府部门和每一个志愿者应当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