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0日在奉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高浩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回顾

2015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蹄疾步稳抓改革,攻坚克难稳增长,综合施策促调整,经济稳中有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完成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亿元,增长6.5%;财政总收入62.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亿元,分别增长8.5%和8.2%;固定资产投资182.2亿元,与去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亿元,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200元和24200元,增长9%和10%。

(一)狠抓项目带动,有效投入不断加大。重点工程稳步推进,61项市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中央花园、三江配送中心、花卉交易中心等项目按期完成,溪口自来水厂、广源财富广场和惠政一号、中山地块拆迁安置用房等项目相继开工,葛岙水库、省医药高专主校区等项目前期加快实施。

(二)着力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稳中趋好。工业经济稳速提质,开展“践行三严三实、精准服务企业”活动,兑现工业经济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减免企业税费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

(三)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日益增强。18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基本建成,出台财政专项资金规范运行办法,卫生计生、市场监管、内外贸、不动产登记领域改革顺利完成。

(四)突出品质提升,最美奉化建设加快。启动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六大行动,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西环线隧道全线贯通,奉化至宁波、城区至沿海三镇实现公交化运营,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和商业区域。

(五)注重民生为本,社会事业持续进步。5方面20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公共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支出43.1亿元,增长14%,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事业比重超过82%。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

五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人均生产总值2014年首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和11.4%;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9.7∶48.9∶41.4调整到9∶43∶48。

五年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持续推进全面创新,后劲活力逐步积累。重点改革纵深推进,资源配置、行政审批、金融扶持、科技创新等改革举措成效显著,行政执法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年来,坚持以两城建设为目标,持续强化项目攻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框架大幅拉开,中心城区及重点功能开发区块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东环线与宁波机场路全线贯通,城区至莼湖快速通道、沿海中线、第二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城乡交通全面完成公交化改造,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五年来,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累计完成民生实事工程116项,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175亿元,占总支出的77.6%。

五年来,坚持以法治效能为方向,持续推进职能转变,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任务

建设都市经济拓展区。着力打造宁波新一轮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主战场,成为宁波都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分别增长8%,力争提前实现“四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9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

建设产业创新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5+5”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气动元件、汽车零部件、时尚纺织服装、厨卫家居、海工装备等五大百亿传统支柱产业产值超7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健康医疗、新材料、创意设计等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超3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左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三。

建设智慧贸易物流区。积极参与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努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智慧贸易物流园区。宁南贸易物流区引进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10家,引进一批健康医疗机构和健康医疗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一座以智慧物流、健康医疗为特色的宁南产业新城初具雏形。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1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电子商务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10家;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3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自营出口亿元以上企业5家;培育特色商圈5个,产值突破20亿元。

建设国际文旅休闲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旅游经济实现再翻番,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市游客突破2200万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溪口民国文化小镇、雪窦山佛教名山海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滨海风情线和乡村旅游成为新亮点,引进高端精品民宿5家以上。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老城区、古村古街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培育高新文化企业1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建设最佳生态宜居区。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7%以上,PM2.5日均浓度累计下降30%。提升花园城区品质,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00万平方米、市区公共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与危旧房改造85万平方米。健康产业成为奉化城市新名片,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保障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逐步与宁波主城区接轨,每千人执业医生数、床位数分别达到3.5人、6张,努力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奉化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着力在六个方面加速融入主城区。

(一)更加注重功能培育,加速融入宁波城市核心区。坚持与宁波主城区同步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多规合一、有机衔接,着力建设宁波南部核心城区。坚持发挥空间优势,主动承接宁波产业溢出效应,积极引进符合奉化产业导向的优质工业项目,培育都市工业新的增长极。坚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以智慧化城市配送为主的贸易物流业态,完善宁波城市的服务功能。坚持发挥山海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实施“五美五名六养”工程,深入推进“提升城乡品质,建设醉美奉化”行动,加快人口集聚、环境提升,吸引更多宁波市民来奉消费、落户创业。

(二)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加速融入宁波城市经济体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创业创新平台,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5至10亿元企业20家,1至5亿元企业150家、成长型企业100家和创新型企业100家。对接宁波国家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主动承接高端要素转移,打造创新型孵化成果产业化基地。对接宁波国家海洋绿色发展先导区,充分依托象山港湾资源,统筹推进滨海养生小镇和松岙凤凰城建设,培育海洋经济新产业,打造国家海湾公园核心区。对接宁波的科技、人才、金融等高端发展要素,注重搭建服务平台,引进大院大所,培育创新主体,优化科创环境,引资引才引智引项目,打造宁波科技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区。

(三)更加注重绿色协调,加速融入宁波城区空间体系。坚持把生态、绿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以全域景区化理念建设集“山、水、林、城”于一体的花园城市。以交通融入为先导,着力推动与宁波主城区网络化快速对接,构建内外贯通、方便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以新城、综合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宁南新城、轻轨沿线、东部新城、城西高教园区等重大城市功能区建设。以“一核两翼一带”城镇发展为支点,加快溪口小城市培育和莼湖、松岙中心镇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品新农村,下大力气建设七彩四明山,构筑宁波城市的绿色屏障。

(四)更加注重开放包容,加速融入宁波国际化大格局。坚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和专业机构合作新模式,借鉴上海自贸区实践经验,跟踪推进金融、投资、商贸等领域扩大开放。完善扩大出口综合政策,拓展外经贸活动平台,努力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发挥对台窗口优势,依托溪口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溪口两岸论坛,打造国家重要对台交流基地。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强化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全力以赴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深入实施“奉商回归”,着力打造奉商产业园。千方百计留住本地优质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内外优质企业,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五)更加注重改革突破,加速融入宁波城市管理体制。坚持从制约奉化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和群众最期盼的事项入手,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县域管理体制向城区管理体制转型。以更高站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适时启动镇、街道和功能区体制调整研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更实举措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力度,促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以更强决心加快政府自身建设,巩固和发展“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成果,继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六)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加速融入宁波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宁波主城区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构筑与市域空间发展导向相匹配的人口发展格局,有序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构筑社会事业普惠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的文化体育产品、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创建省文明市。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和救助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发展红十字、慈善等公益事业,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让全体奉化人民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让每一个奉化老百姓作为奉化人倍受尊重、更加自豪。

三、201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奉化面临重大转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力争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各类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为完成上述目标,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十一方面工作:

(一)锐意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动投融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严格控制政府债务,优化债务结构,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去行政化,成立PPP投资基金和管理服务中心。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实施“亩产倍增”计划,开展企业单位资源产出绩效评价,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土地绩效管理,盘活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和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加大低丘缓坡、低效用地开发力度,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000亩、增减挂钩200亩。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全面推行在线服务、网上办理和并联审批,开启“网上申请、快递送达”模式,让数据“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拓展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提高海外参展、经贸合作活动实效,加大重点企业、特色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抱团出击抢占更多市场,实现外贸自营出口增长3%。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体制机制和专业化招商队伍,突出重大开发平台、城市成熟区块,抢抓大企业、好项目,力争一批带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落地开工。

(二)着力深化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投入,成立创新发展基金,有效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以上,新增工业机器人50台。推动企业创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亿元以上。实施专利增量提质工程,支持企业开发、购买专利技术,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力争引进技术成果交易额4500万元以上,专利授权总量2000件、发明专利150件以上。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优化政、银、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保险、基金、投资机构,推动企业直接融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更开放、更优厚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政策体系,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精特缺人才3000名。搭建科创大平台,加快甬台众创小镇、千人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众创、众筹、众扶空间,实现创业、创投、创客“三创联动”。

(三)推动重点项目攻坚。今年全市计划安排重点工程66项,新建17项、续建49项,计划投资109亿元。加快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宁奉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做好甬金铁路前期准备,谋划实施机场高架南延、宁波火车南站等重点项目。完成城乡“四环一连”道路建设,拓宽沿海中线滨海新区段,改造江口立交桥,确保西环线大成路至宝化路段通车、江拔线至滕头段加快建设、宝化路至甬临线段前期启动。完成松岙、西坞、裘村至宁波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公交全面融入宁波体系。加快城乡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防涝系统提升工程,完成奉化江堤防胡家渡段、方桥片治涝一期工程建设,加速东江剡江堤防整治、桐照栖凤标准海塘等项目进度,启动松岙镇域水利综合治理和县江龙潭段防洪工程,做好葛岙水库开工准备。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启动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新建市博物馆、图书馆、书城和文创展示中心,引进一批名人工作室、文创团队和文化业态。规划新建市游泳馆,扩建市档案馆。推进省医药高专主校区开工建设,完成宁波第一医院异地扩建、宁大医学院迁建、宁波商业技师学院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溪口自来水厂、沿海供水二期工程,实施城乡地下管网和电网线路改造,确保萧镇变、下陈变和城市天然气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区风貌,突出花园特质、花园风韵和花园生活理念,实施“一核两星三带”的景观、绿化和照明提升工程,沿江建设一批艺术长廊、文化长廊和景观长廊,打造“一江两岸”文化集中展示区。建设新景观,规划城南湿地公园,整修中山公园、春晖公园、岳林公园,利用杂乱地带、废旧区域和边角空间新建一批小花园、微景观,鼓励发动沿街单位、商户共植绿化。美化出入口,完成高速西坞出口、溪口东出口和甬临线南山路出入口景观改造提升。加快城市更新,启动中山区块、惠政区块建设,加快南山新村、花园新村棚户区改造,探索竞争性开展城乡危旧房改造模式,完成城区征迁40万平方米以上。启动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前期工作,修建惠政老街,保护好古街区、古建筑文化遗存。畅通城市出行,拓宽中塔路、锦屏南路等主干道,打通中山东路、长汀路、汇诚路和宝化西路等断头路。缓解停车难,实施体育场公园式改造,新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新增城区停车位2000只。强化城市管控,推动“智慧城市”多网合一。

(五)加快工业扩量提质。提高产业政策精准性,成立工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一业一策”、“一类一策”精准服务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启动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初创企业培育计划,建设企业发展梯队。全面开展企业负担调查,研究制定企业减负方案以及防止反弹的制度性建设,做到上级要求的即刻减、自己能减的先行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服务,组建政府、银行、科技专家等结合的企业服务团,破解企业发展空间、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等供给问题,营造全社会共同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家。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力争秉航电子、德朗能智能电池等竣工投产,锐泰汽配扩建、亚路机械迁建等建设加快,浙拖奔野、亚德客扩建、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开工。启动国家气动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力争工业投资增加10%以上。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中小微企业、做强产业链,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有效化解“两链”风险。

(六)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培育消费新热点,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态和连锁商业、品牌酒店,规划南海建材城二期建设,打造南山路精品街,升级现有商业街区业态。力争宁兴广场、印象奉化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鼓励引导城市商圈错位发展、特色竞争,实现服务业投资增长15%以上。认真落实各类促进消费政策,放大购物节和房、车博览会等节庆效应,改善购物环境、集聚外来消费。做精文化旅游,实现游客增长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1%。成立旅游发展基金,撬动民间资金参与横江湿地、滨海旅游等景点和线路开发。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开发虚拟游览系统,实现景区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向全产业、全企业覆盖,实现线上与线下、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新建农村电商服务站100个,力争电商产业园集聚企业60家、实现网络交易额70亿元。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用足用好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房地产发展专项规划,试行城乡征迁房票安置办法,多种渠道消化存量房产和农居房。加大储备土地推介出让力度,沿轻轨、沿山、沿海、沿江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七)推动农业农村转型。以“农业四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大雷山高雾有机示范园、宁波现代花木产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农业投资增长10%,新建标准农田2000亩,提升农业资本化、科技化、装备化水平。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加大农业产业基金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户整合产业链、深挖附加值、走上创新路。启动桐照国家一级渔港扩建工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休闲渔业,修复象山港渔业资源。以“一村一景区”理念加快美丽村庄建设,按照各地山水格局、人文历史特色,整理好村庄空间、保护好历史文化、营造好美丽风貌,精心打造金海路城区至滨海四季花香风景线和金峨、林家等美丽示范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大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小村20万元以上。实施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充实农村实用人才库,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

(八)加快产业平台开发。加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滨海新区工业集聚,加快建设创业孵化中心、小微企业产业园、创新服务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力争“一区四园”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推进溪口民国文化小镇和佛教名山建设,新建民国文化街区和民国博物馆,确保浙江佛学院一期建成投用、弥勒文化园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加快宁南贸易物流区一期深国际综合物流港、国美电商基地、新加坡红木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启动二期规划,沿轻轨站线规划一批特色小镇和新型社区。完善沿海三镇统筹发展机制,围绕打造滨海风情线,启动滨海景观大道建设,推进滨海客运中心、桐冒公路、滨海医院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力争阳光海湾、凤凰城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谋划城西高教园、方桥健康小镇等建设,推动特色小镇梯队发展。

(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环境年金奖励制度,保护好四明山绿色生态涵养区和象山港蓝色生态海岸带。深化“五水共治”,巩固“清三河”创建成果,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提升、县江截污工程和方桥、西坞区块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0公里,完成80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城乡全覆盖。实施阶梯式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完成10个水厂管网延伸和15个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2万人饮用水质量。组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平台,高标准控制工业废气,加强建筑扬尘管控,全面淘汰黄标车和未达标燃煤小锅炉。着力提升城乡环境,强势打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组合拳,完成小流域整治16公里、公路“三化”527公里,新增平原绿化1500亩。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开展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探索“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运营模式,将市场机制、社会化运作引入环境污染治理。开展重点污染源全指标监测,实现监测信息全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精心办好弥勒文化节、桃文化节两大特色节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办好第十一届市运会。启动教育现代化提升六大行动计划,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进普高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实验小学、奉化电大迁建,加快实施溪口中学、锦溪小学等改扩建工程,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两下沉、两提升”,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加强宁波与奉化、城区与镇街道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中医院改扩建,完成溪口医院改造和萧王庙卫生院迁建。

(十一)优化社会保障和治理。加强就业和增收工作,新增创业实体7000家、就业岗位8700个,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增长。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各类社会保险接轨宁波,逐步提升待遇标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购买、企业参与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完成松岙、岳林敬老院建设,新建锦屏、西坞、裘村敬老院。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全市主要路段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壮大志愿者和“红袖章、小喇叭”队伍,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促进优秀外来人口融入奉化。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模式,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及时研究好、回应好、解答好群众诉求。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餐饮企业实时监管新模式。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快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联系,切实提高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满意率。深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把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

推进创新理政。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行为边界,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大力营造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全社会共同推进奉化发展的良性机制。坚持民意导向,把民声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积极回应群众重大关切,集中力量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化责任担当。时刻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憋足一股劲,铁肩勇担当,苦干“十三五”。拿出大干一场的工作魄力,保持卧薪尝胆的工作定力,弘扬狠抓落实的工作张力,以抓落实的“快”来保证发展速度的“快”,以抓落实的“好”来保证发展质量的“好”。强化政府狠抓落实的作风、严格狠抓落实的机制、压实狠抓落实的责任,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定人员、定措施、定进度、定责任,确保“十三五”和今年各项重点任务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

深化廉政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把规矩挺在前,严抓作风建设,,努力锻造纪律严明、作风务实、生活清廉的政府机关干部队伍。加强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实现政府三资管理一本账,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作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决制止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行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进一步缩减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在政府过紧日子中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