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如何让学生吃得安全又放心?

字体:【大】 【小】
  如何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为此,2013年到2015年,浙江省实施了学生饮食安全三年工程。奉化教育系统的学校幼儿园也由147所增加到174所,食堂比例从92.5%提升到93.7%。但流动摊贩屡禁不止,超范围经营现象依旧存在。
  本期会客厅,我们就来聊聊学生饮食安全问题。
  主持人:目前学校幼儿园食堂创建的进度和成效如何?
  李娟:2013年起,市教育局将食堂改建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至今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左右,利用每年暑假进行改建、维修和设备改造,各学校食堂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小食堂全部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2013年,154所食堂中,A级21所,B级70所;2015年,全市食堂数增加到163所,其中A级44所,B级103所,A、B级食堂数占总数的90.2%,较2013年提升23.8%。目前每个学校的食堂都已建立了餐饮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学校餐饮食品安全源头可追溯、责任可追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实施“五常法管理”。
  周宏达:2015年3月我校搬入新校区后,新的食堂启用,可容纳1500余名学生用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如:食品采购制度、食品留样制度、个人卫生制度、餐具消毒制度等。
  采用定点采购制度,其中油、大米由市教育局集中采购配送,其他物品采购先索取采购点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在保证物品安全情况下定点采购,把采购来的物品分别放在符合卫生的场所,保证物品安全。学校还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专门聘请营养师为学生配好每周的菜谱,做到物品多样、荤素搭配、科学合理;学校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身体发育需求合理调整菜谱。
  孙女士: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一,上学期间午饭在学校里吃。比起在外面吃,食堂的饭菜比较放心,有荤有素,干净卫生。学校周边仍是监管难点
  主持人: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出了学校都喜欢在外面买点吃的。那么学校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怎么保证?还存在哪些“顽疾”?
  李世震:去年3月,对170余家学校周边餐饮单位的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原料采购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共查处校园周边餐饮单位违法行为2起,罚款金额1万元;关停校园周边无证餐饮单位11家。检查各类食品经营单位903家,下发整改通知书185份,完成整改152家,取缔无证及流动摊贩27家,立案查处10起,罚没款2.02万元。
  城管执法部门针对流动食品摊贩经营特点,以及周边商铺占道设摊、跨门营业等情况,把学校早、中、晚上放学时段作为管控重点时机,设立高峰岗制度,对学生上下学的主要路段进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并派员错时巡查,加强校园周边流动食品摊贩的查处力度。城管执法部门共计开展校园周边整治30余次,规范校园周边经营户100余户,取缔流动摊贩200余起,暂扣三轮车50余辆,桌椅等60余张。
  李娟:城区学校情况相对较好,而相对偏远或城乡接合部的学校附近流动摊贩情况依旧较为严峻,基本上就是摊贩们看见城管队员就撤离,城管一走就又回来,即使被没收经营工具,也因为成本较低而卷土重来。校园周边部分食杂店或文具店为吸引学生,超范围贩卖烤肠、散装饮料等食品。此外,食品经营者自我管理不规范,健康证过期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小餐桌”的监管仍是空白,不少家长让孩子到学校周边的居民家里就餐。其实这类“小餐桌”既没有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又没有可追究的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沙漠舞”: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各类食物时辨别能力较差,自控能力有限,而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祖父母辈对孩子非常宠爱,听之任之,只要孩子喜欢就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可能不安全的食品,这给了一些不法商贩可乘之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主持人:针对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
  李世震:建立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市场监管、教育、城管等部门定期商讨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共同协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责任人制度,市场监管局对每所学校周边食杂店、餐饮店落实专人监管,对监管责任不落实、出现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人员严肃追责;健全学校上下学高峰岗制度,城管执法部门要落实人员,加强学校上下学期间流动摊贩的管理。市场监管局适时组织错时执法,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对学校周边食杂店、餐饮店开展重点检查,确保学生食品安全。
  李娟:继续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创作比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增长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与否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到正规的食品经营单位购买食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周宏达:学校要求早上8点之前入校,学生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在家里吃早饭,孩子吃饱饭了就不会吃零食了。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主持人的话———食品安全这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交上满意的答卷。
  协助采写通讯员乌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