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当下,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这些心理疾病名称让我们越来越不陌生。都市人群生理亚健康的同时,心理似乎也出现了各种困扰。心理疾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本期民生会客厅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心理健康话题。
主持人:心理疾病具体有哪些表现特征?与精神疾病有什么区别?
胡维未:我每次出门前都要反复确认家里的门窗是否上锁,即使明知已经确认过了,但还是忍不住地想再次确认一遍。这样的做法是否是心理强迫症?
吕琼玲:心理困扰是否是心理疾病,主要看出现的频率以及是否感到痛苦。比如我们常说的洁癖,有的人只是比较爱干净,并且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舒服,那就不算是心理疾病。但是,如果你洗一次手可能要花一两个小时,那就是强迫症了。
竺雪红:心理疾病一般分成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三种。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就属于神经症的范畴。一般来说,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心情沮丧、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倾诉、发泄等方式自我调节。但是这种状态一旦持续半个月以上,我们就应该去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诊治。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疾病。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影响,多多少少都存在少许的心理问题。但是精神疾病通常是由于精神刺激、遗传和脑外伤等方式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心理疾病形成原因
主持人:心理疾病主要由什么因素造成?什么年龄阶段最容易患心理疾病?
吕琼玲:就最近接触的学生案例来看,其心理素质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孩子童年时,父母长期的批评、责骂,或不关心孩子的需求,都会给孩子造成自信心不足,低自尊的负面影响。而在升学期,有的父母对于分数的超高关注,时常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竺雪红:心理疾病并没有年龄区分,各个年龄阶层由于主客观因素都会患上心理疾病。比如产后哺乳妇女,由于体内激素分泌情况以及外界的影响,很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一般来说,人在0-3岁形成的行为模式,会严重影响在各个年龄层的心理素质。
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理状态
主持人: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
吕琼玲:很多问题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所以首先希望,父母能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要一味看成绩。除了成绩,还应该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从小养成以及良好个人品质的培养。“责骂中成长的孩子多自卑,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多自信”。当孩子有好的表现和进步时,父母一定多肯定,多赞扬。而当孩子产生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应及时询问,耐心倾听,帮助孩子克服负面情绪。
“豆芽菜”:虽然奉化本地的医院开设有心理门诊,但患者大多会选择去外地就诊,其担心的是病情隐私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万一遭到泄露,会被误认为精神病患者,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竺雪红: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很多国人都觉得心理疾病难以启齿,甚至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在发达国家,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主持人的话———除了对心理疾病患者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以外,还要加强人文关怀。患者及其家属长久以来背负了沉重的舆论压力,这对于患者的康复产生了阻碍,所以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拒绝将心理疾病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