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美好
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无障碍设施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弱势群体充分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必要条件。全区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但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如何?无障碍设施管理和维护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本期会客厅,一起来聊聊我区的无障碍设施。
主持人:无障碍设施包括哪些,我区的现状如何?
张春东:全区在残联注册并持残疾人证的共有1500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6%左右,其中肢体残疾的约占残疾人的一半,还有部分残疾人士并没有到残联注册。
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帮助,也是孕妇、儿童、老人和病人的安全保障。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常见的包括专用盲道、缓坡、电梯、厕所、盲文标识等。在新建的公共场所附近,如太平洋购物广场和银泰商城附近的无障碍设施都较完善。
江卓伟:盲道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如今在我区的主要道路上基本都有盲道。我区的人行道建设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铺设人行道的是以彩色小方块为主,并没有考虑盲道的建设。在这几年的道路改造和旧城改造中,已经改造了23万平方米的彩色小方块,用仿花岗岩和荷兰砖来铺设人行道,并在上面添加盲道。今年,已经改造了广平路整体、岳林路一带、中医院东门口附近和东升公园附近的人行道并添加了盲道。
小吴:我是一个盲人,这两年很明显地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奉化的变化。身边的盲道多起来了,许多公共场所都有了扶手,一些大型的商场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厕所。但是无障碍设施还存在电梯按钮过高、缺少盲文标记、残疾人专用厕所门往里开、无法关门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越做越好。
张先生:我有一次扶奶奶外出散步,奶奶突然想上厕所。但奶奶患有轻微的帕金森综合症,附近的公厕又没有无障碍设施,我又不能进女厕所。最后,求助了附近的一位环卫工人,扶着奶奶进女厕所。奉化如今非常需要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一些公用设施建设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老弱病残的需求。
无障碍设施在管理中的难点
主持人:无障碍设施在建设、管理和维护中的难点在哪里?
江卓伟:最明显的就是随着近几年私家车的增多,乱停车现象较为普遍,主干道旁的人行道被违停车辆占据,导致盲道都成了“断头路”。还有一些新建社区和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的无障碍设施,由于没有明确管理主体,或没有纳入物业管理的范畴,被损毁、毁坏、占用、无法使用、挪作他用或停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还有,有些部门的窨井盖和管线设置都会放在盲道上,给很多盲人造成了不便。
张春东:我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近几年较受重视,但建设后不使用、破坏后不保养的情况很普遍,要根治需要法律来约束。我国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和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当中,明确规定了比如社区一定要建设无障碍电梯,但实际由于成本和其他方面的考虑,无障碍电梯的想法常常很难得到实现。此外,新区与老城区、城区与农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差距较大。
小张:许多人的思想观念需要转变,需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心态,其实无障碍设施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以无障碍卫生间为例,多数人以为只是残障人士的专利,但它其实同时承担着不分性别的独立卫生间的功能,可以为带着女童的父亲或是带着幼子的母亲提供便利。建立主人翁意识,才能让普通民众也关心无障碍设施,明白保护设施、关爱他人同样是在便利自己。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
主持人:今后,还将如何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
江卓伟:明年我们计划改造茗山路段的人行道,在上面添加盲道。将根据财政状况对老旧小区、原有道路逐步进行无障碍改造,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安全、便利的无障碍设施。
张春东:要建管并举,除了继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对侵占、损毁、挪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譬如由规划行政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但更重要的仍是人们提高思想意识,多一些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才能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和便捷,让残疾人更有尊严。
“霄霄”:要不断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意识,让无障碍设施的缺失、被占用现象得到改善,并加强对设施的强制管理;加强有关残疾人的墙体公益广告、公益宣传片、手语新闻等项目建设力度;聘请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工作者和志愿者,专门对无障碍建设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主持人的话———无障碍设施的推广与建设,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对于残疾人和老弱病患来说,这是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当这部分人群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参与城市生活时,这座城市才更像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