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防止老人走失,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字体:【大】 【小】

  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市共发生走失案件201起。其中溪口分局处理55起、大桥派出所60起、岳林派出所38起,走失对象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绝大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人走失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预防老人走失,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主持人:王紫宁

    本期嘉宾:

    陈阳 市公安局大桥派出所民警

    范密芬 市民政局老龄办副主任

    俞宁宝 市夕阳红怡乐园园长

    王玲芬 江口街道居民

    舒先生 西坞街道居民

    “小笼包”网友
  老年痴呆是主要原因
  主持人:老人走失一般是什么原因?
  陈阳:走失的主要原因是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或精神疾病,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太大,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差。一些印象中的参照物,如道路、树木、商店名称等发生变化后,独自外出的老人就很可能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有的就是老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城市投靠子女,突然改变的陌生环境让他们一时无法适应。
  范密芬:2015年,我市总人口48.3万人,60岁以上老人11.4万人。目前,普通的养老机构尚不能接受有精神问题的老年人,而专门的养老机构数量又非常少。所以,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大多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这就给监管留下了空隙。
  此外,高龄、文化程度低、独居、单身或丧偶、家庭收入低、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不好的老年人或老年人中的女性,容易产生孤独心理。除了生理因素,子女身处异地求学或工作也使老人成为孤独的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心理,发展下去就会引发抑郁症等多种精神疾患。
  王玲芬:去年8月20日傍晚,我80多岁的爷爷吃了晚饭到村里散步,直到晚上八九点都不见回家。后来我们全家出动,到周边村子四处寻找,终于在隔壁村找到了爷爷。找到他后,他也说不清为什么就走到了这里。之后,我们再也不敢让他单独散步了,太不安全了。
  舒先生:有一次我外公在人民医院住院,75岁的外婆一大早出去给外公买早餐,一直到下午2点都没回来。全家都很着急。报警后,民警找了4个小时,在金海路找到了她,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过去的。奶奶对奉化城区不熟悉,也不敢问路,走丢了自己找不到路。
  常见防走失方法难推开
  主持人:哪些办法能防止老人走失?效果如何?
  陈阳:我们一直都建议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制作一张联系卡,联系卡上注明老人的姓名、地址、子女姓名电话、老人常见病史等信息。一旦老人外出迷路走失,卡片能使老人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如果老人能够操作手机,就给老人配备一个手机,老人手机都有定位功能,也方便民警联络家人。但我们遇到过不少老人,虽然有手机,也不愿使用,不愿被子女“监控”。
  范密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走失老人很讨厌在脖子上挂一张卡片,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老人的一种侮辱。我们也曾经尝试给老人佩戴“防走失手环”,其实并不需要很高的费用。但老人也不是很能接受,他们觉得自己作为长辈,不能被这样监管,因此“防走失手环”也没有推行开来。
  俞宁宝:在接收老人之前,我们会做测试,如果有比较明显的精神问题,我们也不敢收,会对其他老人造成影响。在院疗养的老人,我们都会发一个有名字、养老院联系方式和子女联系方式的名牌。老人进出要请假、通知子女,出门还要把名牌挂在脖子上,以防迷路走失。近几年,我院没有出现过老人走失的情况。
  事实上,居家养老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照顾老人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相比普通老人而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难度更大,需要护理人员长期陪伴身边,以便随时照应。
  舒先生:有些老人很固执,不接受子女照顾,更别提去养老机构了。
  关爱老人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主持人:除了这些常见方法外,对于预防老人走失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俞宁宝:我觉得这还是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像天津,开通了95950免费呼叫系统,为走失老人及脑病患者服务。老人或家属填写登记表后,相关工作人员就会把老人的详细资料输入到网络系统,由承办单位发给老人一个爱心救助牌,牌上写着救助电话及老人的编码。老人或热心群众只要拨打电话报出编码后,就会获得相关信息。
  陈阳:老人走失后要第一时间报警,不要耽搁。老人不愿意带联系卡,可以将老人的姓名、亲属联系电话、家庭地址等信息写在布条上,然后缝在老人衣服明显处。
  范密芬:有专门照顾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很重要。
  “小笼包”:各地政府可以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模式,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出台相应的补贴标准,为居家养老实现政府托底,既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主持人的话———大家如果在街头遇到貌似痴呆、目光呆滞、行走缓慢的老人,请直接联系警方,给寻亲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