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患关系,你怎么看?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医”已由单纯医生、护士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医护人员,而“患”也由原来的患者、病人扩展为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家属、同事、朋友……可以说,医患关系事关每一个人!人人都处在这张大网中,在新时期,怎样改善医患关系,你有什么见解和看法?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徐玥
本期嘉宾:
何国军 市卫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卓益奋 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孙常波 溪口医院检验科医生
顾敏敏 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护士
元致远 西坞街道居民
“鱼的记忆”网友
主持人:当下,医患关系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卓益奋:我之前是骨科医生,直接面对病人。后来分管医疗纠纷工作,从业近11年。我认为,医生与患者的矛盾主要以下面三种形式展开,一是大部分病人对医生还是尊重的,但有时医生诊治或判断免不了出现过错,病人对此有意见;二是医生的诊断没有问题,可某些疾病目前“无解”,病人认为医院就应该把我治好。当然站在患者的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三是纯粹的“医闹”,有些病人是正常死亡的,但家属为了利益不依不饶。
顾敏敏:医患关系涉及双方,需要共同改善。最近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感受最深的是来这里看病的患者都怀着崇敬的心态,对待医生与护士既尊重又信任。在肾内科做了6年护士,也曾听闻同事因为病人家属的不理解而遭遇暴力。患者对医护人员少了“好的,我听您”的信任,多了“真的是这样吗”的质疑。
元致远: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管医生叫“先生”,那时先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患者对医生很尊重。但是,在后来经济大潮中,部分医院“利”字当头,对待病人冷漠,患者难免窝火,医患信任又从何谈起?化解、处理矛盾以安抚为先多措并举
主持人:医患矛盾产生原因?一般怎样处理?
何国军:主客观原因都有。既有医生太忙与病人沟通少,又有患者就医时间长等原因。在改善医患关系上,我们一直在努力!近两年,宁波市级医院常派专家来我市的医院检查医疗质量。针对医护人员对住院病人在“知情告之”方面的考核尤为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对用药的原因、名称、后果等一些列问题提前向病人作出详细说明。全面铺陈信息化建设,优化就医流程。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组建,民警、医生、司法局联合参与,就医疗纠纷问题,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调解规则主持调解活动,促使医患双方达成一致协商意见。自2008年至今,共受理纠纷591起,其中,成功调解了563起,成功率达95%。这还不包括一些因为误解造成的纠纷,不少纠纷最后医患双方都能达成谅解。
卓益奋:一线医护人员匮乏、人手不够加之信息不对称,大众对医护人员具体的工作不理解。市中医院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可6点钟就有病人排队挂号了。我自己的父亲也曾因为看病难向我求助过。还有就是患者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有时值班护士需要对住院病人进行每隔几小时的生命体征观察,测血压、计心跳,然而患者不理解,认为这妨碍到了他的休息。面对不理解,我们以安抚、解释说明为主。让对方平静下来,向他解释清楚。
孙常波:从医13年,颇有感触!作为一名检验科的医生,常常会遇到某些上网百度病情的患者,病人似懂非懂,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质疑,就直接询问我们。作为非主治医生的我们不方便回答,病人便认为我们态度不好。也曾有遇到患者冲进科室,要动手的。一般我们都先缓和病人焦躁的心态,拉近距离,再向他们讲解专业知识。去职业神圣化理解万岁
主持人:除常见措施外,改善医患关系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建议?
元致远:家有老父母一双,看病难、就医难,深有体会。看中医,领个药,能等上半天,挂号、就诊、付款、检查无不排队,病人折腾,医务人员也折腾。人常说,理解万岁。建议角色互换,市民朋友闲暇日做志愿者,在医院内做医导,体会医务人员的辛劳,更能有感触和体谅。
孙常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不在少数。建议年轻医生在工作之余多接近贫困、山区人群,体验生活多了,从医的心态也能变好。“锋之社”公益团队的成立就是源自2012年的一次山区义诊,作为医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鱼的记忆”:套用一句老话,现在的医疗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急剧增长的医疗需求。我支持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市场化没有什么不好,大家不必觉得“如狼似虎”。如同高校去行政化一样,医务人员自由流动,解除行业歧视,无需过分强调职业神圣。医生、护士也是人,没必要神话,这样大众更能理解医务人员。
顾敏敏:如同“电影分级制”一样,将医院分级诊疗制的理念宣传推广开去。小毛病能在社区医院解决便“就地解决”,公立医院更多时候面向大众,向最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主持人的话———医患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问题。忽而替患者打抱不平,忽而为医院摇旗呐喊的做法都太过片面。我们必须意识到眼下有不少患者确实处于看病难的窘境之中,而许多医生也确实常处于忍辱负重、高度紧张却又受累不讨好的位置上。医生讲医德,患者讲道理,医患关系才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