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该如何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稳定和家庭幸福的保证。近年来,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违法犯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如何?“花样少年”为何频频走上犯罪道路?我们拿什么来拯救那些误入歧途的“熊孩子”?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主持人:方叶
本期嘉宾:
陈菊月 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盛文超 市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办公室副主任
谢 泳 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
王才康 市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团员
“菩提树”网友
主持人:目前我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如何?呈现什么特点?
盛文超:2014年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未成年犯罪81人,2015年受理29人,今年已受理9人。在这119人中,起诉95人,不诉8人。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整体向好,案件数逐年下降,重新犯罪率也持续走低。从年龄段分布来看,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数涉案未成年人在14至17周岁左右,正处于成长的过渡阶段,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法制观念淡薄。犯罪时平均年龄不到16岁,17岁以下初次实施犯罪行为占一大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有些未成年犯入监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低年龄学生和辍学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来源。
通过对3年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少年实施的居前3位的犯罪依次是盗窃、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暴力犯罪数量占犯罪总数的比例较高,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类型。
谢泳:社区矫正属于监外服刑,3年来已对20名左右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为零。社区矫正人员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我们主要实施对他们的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多种原因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主持人:青少年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盛文超:有四方面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管理原因和自身原因。
家庭因素,集中表现为父母没尽到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职责;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暴力;家人中有不良行为。学校方面,不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便于管理和追求升学率,将不听话有劣迹或是成绩差的孩子推向社会。社会层面,有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书刊杂志、影视作品普遍存在,使得未成年人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自身方面,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弱,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冲动和被人教唆,最突出的是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而不计后果。未成年人走向犯罪带有普遍规律的“五步轨迹”:家庭原因导致管理不当或疏于管理———厌学、逃学、辍学———在社会上结交有不良行为的同伴———沉迷于网络、游戏,接触暴力、黄色信息———缺乏自控力,走向犯罪。如15岁的小王,父母离异,13岁时失学,经常出入网吧,受淫秽视频影响,先后6次强奸未满14周岁的被害人。可见,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责任不仅在孩子身上,作为监护人、学校、及职能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谢泳:我们所接收的未成年人以激情犯罪居多,像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等。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处于踏入成年的转换期中,这时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失对他们影响很大。坚持打教结合实现齐抓共管
主持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又该怎么做?
盛文超:目前,市检察院形成了理性司法、检教对接、普法共建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推行未成年人不诉检察官寄语制度;与各相关部门联合共建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基地等;与市疾控中心合作组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立未成年人心理疏导机制;与群团组织开展全市性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目前受教育人数已有1000人次以上。
陈菊月:全市现有市、镇(街道)两级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和市关工委阳光关爱实践基地共12个组织,参加关爱帮教工作的人数由原来在册的137人增加到612人,形成了上下、专兼、社会、家庭、基层组织协心同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帮教关爱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共帮教861名“问题少年”,绝大多数回归健康成长道路,其中,属社区矫正的缓刑少年56人,成功矫正42人,关爱挽救687人。
如今的“问题少年”思想千变万化,传统帮教方法虽然有效,但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形势,因此,我们还必须创新关爱载体,探索“互联网+”的关爱工作方法。王才康:我退休后,参加了市关工委关爱团,至今已有整10年。在帮教中,我们要全面掌握帮教对象信息,面对面接触帮教对象和其有关的人和学校,帮助他们制订落实帮教措施,解决其实际困难。
“菩提树”:青少年犯罪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我们拉一把,他们就是正常的孩子。建议相关部门在开展普法教育时,应设计一些跟青少年兴趣相符的普法活动,运用生动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让他们记住更多道理。
主持人的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单靠某一个政府部门或者团体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齐抓共管,并应采取积极可行措施从源头抓起,努力打造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