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25979/2016-09023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尚田街道 | 发文日期 | 2016-05-30 |
溪汪村200年传承好家风
溪汪村坐落于尚田镇中部,村南面是层层叠叠的青山,白溪在村口拐了一个弯,形成宽阔的水域。溪流两侧分布着田野。村庄面积1.7平方公里,村民535人,耕地600多亩,山地1200亩,山多田少的地形,让竹子成为村里的特产。
溪汪村名的由来,与最早迁入的汪姓人家有关。村主任杨海平告诉记者,200多年前,东边的梅山下,住着汪姓人家。白溪洪水泛滥,包围着汪家,故村子得名溪汪。后来,汪姓人家迁出了村子,村名却留用至今。
随后,唐家人延续了村庄的历史。杨海平向记者展示了其珍藏的唐氏族谱。据族谱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年),唐家的一世始祖为唐介公,他带领着族人迁入溪汪村,繁衍生息。如今,唐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
“以礼义范其身,以忠孝范其子”。唐介公留下了“礼义忠孝”的族训。唐氏家族不仅把族训留存于族谱,更把族训镌刻在心,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杨海平介绍,唐氏族谱命运多舛,文化大革命时险些被毁,后经多次修订,保存至今。
在族训熏陶下,唐家出了一位至今被村民感念功德的乡贤———唐大钊。唐大钊生于光绪年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浙江志愿军校,曾任福建靖国军副官、奉化县第一保安团长。
提起唐大钊,村里人人都能说上一段他修桥筑城的故事。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口一座水泥桥上。只见桥宽约8米,长50米,桥体刻有“新丰桥”3字。这座桥的原身,就是唐大钊在76年前所建。
旧时,白溪洪水频发,村庄周围一片汪洋,村民出入极为不便。唐大钊当时在外工作,但心系乡里。1930年,他出资修建了通往外面的木石桥。1932年,适逢唐大钊的母亲六十寿辰,唐母把做寿的钱省下来,用来修桥,并立下了“不修好桥,不得外出干事”的贤训。1933年,唐大钊把木石桥建成水泥桥,取名新丰桥。桥头有一座新丰亭,亭里石碑上刻“新丰桥碑记”,记载了当年建桥修桥的经过。
如今,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唐大钊的善举依然留存在村民心里。据村里老人说,唐大钊还筑成大塘城、十亩塘城等集灌溉和防洪涝交通水利体系,水利沿用至今,给村庄的农业灌溉、交通出行带来便利。
经过200年的潜移默化,唐家的“礼义忠孝”,已成为溪汪村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村民们深知,忠孝是为人之本,礼义是立身准则。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村庄,把良好的村风民风带到了外面。
山多田少的溪汪村,村民以种植竹子、花木等山林特产为主,兼种水稻、蔬菜。杨海平介绍,到了秋季,村民收获竹子进行粗加工,村里到处都是堆叠的竹条。那时候,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到村子,帮助老人们收获山林的馈赠。
溪汪村名的由来,与最早迁入的汪姓人家有关。村主任杨海平告诉记者,200多年前,东边的梅山下,住着汪姓人家。白溪洪水泛滥,包围着汪家,故村子得名溪汪。后来,汪姓人家迁出了村子,村名却留用至今。
随后,唐家人延续了村庄的历史。杨海平向记者展示了其珍藏的唐氏族谱。据族谱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年),唐家的一世始祖为唐介公,他带领着族人迁入溪汪村,繁衍生息。如今,唐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
“以礼义范其身,以忠孝范其子”。唐介公留下了“礼义忠孝”的族训。唐氏家族不仅把族训留存于族谱,更把族训镌刻在心,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杨海平介绍,唐氏族谱命运多舛,文化大革命时险些被毁,后经多次修订,保存至今。
在族训熏陶下,唐家出了一位至今被村民感念功德的乡贤———唐大钊。唐大钊生于光绪年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浙江志愿军校,曾任福建靖国军副官、奉化县第一保安团长。
提起唐大钊,村里人人都能说上一段他修桥筑城的故事。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口一座水泥桥上。只见桥宽约8米,长50米,桥体刻有“新丰桥”3字。这座桥的原身,就是唐大钊在76年前所建。
旧时,白溪洪水频发,村庄周围一片汪洋,村民出入极为不便。唐大钊当时在外工作,但心系乡里。1930年,他出资修建了通往外面的木石桥。1932年,适逢唐大钊的母亲六十寿辰,唐母把做寿的钱省下来,用来修桥,并立下了“不修好桥,不得外出干事”的贤训。1933年,唐大钊把木石桥建成水泥桥,取名新丰桥。桥头有一座新丰亭,亭里石碑上刻“新丰桥碑记”,记载了当年建桥修桥的经过。
如今,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唐大钊的善举依然留存在村民心里。据村里老人说,唐大钊还筑成大塘城、十亩塘城等集灌溉和防洪涝交通水利体系,水利沿用至今,给村庄的农业灌溉、交通出行带来便利。
经过200年的潜移默化,唐家的“礼义忠孝”,已成为溪汪村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村民们深知,忠孝是为人之本,礼义是立身准则。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村庄,把良好的村风民风带到了外面。
山多田少的溪汪村,村民以种植竹子、花木等山林特产为主,兼种水稻、蔬菜。杨海平介绍,到了秋季,村民收获竹子进行粗加工,村里到处都是堆叠的竹条。那时候,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到村子,帮助老人们收获山林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