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离我们并不远
主持人:目前我市毒情形势如何?
陈凯:目前,全市吸毒在册人员2000余名,且每年都呈递增趋势。今年上半年,我市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30余名,查处吸毒人员230余名,作出强制隔离戒毒53名。
另外,我市现有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经营企业260余家。目前已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并成立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辖区派出所配备了专管员。2家企业进行了可视化安装,目前未发现易制毒化学品被盗、丢失等情况。同时,我市全面开展邮政快件实名制工作,对邮政寄递行业常态化管理,目前未发现运输毒品现象。
王剑跃:目前,在戒毒所强制戒毒人员有400多名,其中未成年人2名,18岁至28岁占27%,29岁至39岁占50%,40岁至50岁占21%,50岁以上占2.5%。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吸毒人员覆盖各个年龄段,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吸毒群体中文化层次不高,且往往都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溺爱家庭。新型毒品危害大
主持人:这些花样繁多的毒品,到底伤害了谁?他们是怎么走上吸毒道路的?
王剑跃:新型毒品包括冰毒、麻古、摇头丸等,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人吸食后出现幻觉、极度兴奋等症状,导致行为失控造成犯罪。新型毒品具有易制造、易携带、易服食、易隐藏等特点。目前,我市戒毒人员中多数吸食的是新型毒品,尤其是冰毒。吸食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兴奋,成瘾者会有精神障碍,时常妄想、好斗,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和免疫系统,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难、复吸率高,是公认的戒毒难题。有因脱离社会而一时找不到工作的自卑、悲观,有“毒友”的影响,也有周边人员的孤立,这些都会导致不少戒毒人员陷入“强戒—复吸—再强戒”的怪圈。子女抚育严重缺位,照料父母成了难题,有些吸食毒品人员会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将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跳跳糖”、“咖啡”、“奶茶”……合成毒品将变换着形式多样的包装诱惑青少年。这些包装时髦的合成毒品迷惑性极强,容易在青少年中快速蔓延。目前,戒毒所收治的戒毒学员以青年人居多,吸毒人群趋向低龄化,为教育挽救吸毒青少年,戒毒所采用人性化管理方法,为他们生理上脱毒,心理上矫治,让他们生活健康有规律,为他们今后回归社会、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凯:在目前的调查中,因好奇心驱使,抽着玩玩,尝新鲜的态度往往会成为走上吸毒不归路的开端。寻找刺激、逆反心理、身边环境和负面生活事件影响,交友不慎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欺骗吸毒,这些都可能成为吸毒的原因。
吸毒人员一般会在出租房、小旅馆等隐蔽场所吸毒。吸毒人员不喜欢与人交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刻意回避熟人、家人,比较自闭、抑郁,严重者可能出现精神问题;他们爱说谎、向人借钱,有的甚至以贩养吸,进行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吸毒既危害个人,还危害家庭,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多举措做好禁毒教育工作
主持人:禁毒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又该如何做好?
王剑跃:我们从6月初开始陆续推出多项举措,包括挂牌成立戒毒出所人员就业康复基地,举行提前解除学员集中教育座谈会,送禁毒“微宣讲”进校园,以及举行戒毒学员创意作品比赛和文艺演出等,大力宣传戒毒禁吸,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预防青少年涉毒。
沈国军:我以前吸食海洛因,4次强制戒毒3次劳教2次创业,毒品让我的人生如同过山车,跌宕起伏不断。后来在家人、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戒毒成功,之后积极创业成立了农业公司,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现在,有7名戒毒康复人员在我公司上班,条件允许的话,我想建立一个戒毒人员俱乐部,为“瘾君子”重获新生出份力。同时,希望政府能出台些优惠政策,可以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创业就业。
陈菊月: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病人、受害者,这是一个特殊群体,既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更要给予其特殊关爱。2012年,市关工委成立了市关工委阳光关爱实践基地,为康复戒毒人员搭建了一个远离昔日毒友、重回健康人生的平台,已有15位戒毒人员得到就业康复安排。同时,市关工委还积极开展禁毒知识宣传进学校、进社区,帮教谈话,文艺演出等活动。
“小帆船”:一直以为吸毒这事离我很远,但近日得知有认识的人进入戒毒所戒毒,实在让人震惊。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吸毒,就不需要了解毒品防范知识,其实这是个误区。加强禁毒知识宣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远离毒品危害,我想这是我们该努力做的。
主持人的话———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26”国际禁毒日即将来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筑群防群控的禁毒工作格局,夺取禁毒斗争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