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25979/2016-09027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尚田街道 发文日期 2016-06-30

在雨中,走印家坑

字体:【大】 【小】

  大约是第一印象中的石头房子和卵石小径太震撼,所以不由地,每一次去印家坑都选择了烟雨濛濛的春夏。细微不绝的雨丝耐心地一点点、一点点涂抹着,把石块的纹理渲染得丝毫毕现,使得这石头突然间有了灵气……于是,这山谷里的宁静山村也有了生动的面目。
  峡谷里的村子大都缘溪而居,但印家坑大半的村子都在溪的北岸,因为沿着山坡而建,且山里人珍惜土地,故而有种齐整中略有参差的韵味。算是靠山吃山吧,大多数房子的主材是石头,连带围墙、门前的护墙也都是石头垒成。这些天然的未经打磨的石头被能工巧匠们或者直接是房子的主人们,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掂量着、安排着,纷纷有了妥帖的安身立命之处,从此年年岁岁守在那。青苔悄悄地附着在了它们身上,随风或者被飞鸟携来的种子落在它们身躯间的空隙里春生秋凋。孩子们的小秘密和宝贝也喜欢藏在这里,还有一些匆匆忙忙的大人们随手塞进去的一些奇怪的东西……在宁静的雨中,这些小小的杂乱也是韵味的一部分,植物们展示出旺盛的生机,那些被遗忘的小东西则为联想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说到联想,这个村子里有个居民姓氏最让人浮想联翩,初闻者无不惊艳:蓝。蓝姓是畲族三大姓之一,这里的蓝姓也是畲人。据考证,这里的蓝姓1731年从福建武平迁徙而来,最早到印家坑的蓝家人叫蓝佩伟,至今村里尚存他的坟墓。蓝佩伟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印家坑定居?蓝家人也各执一词。比较大路化的版本是族中有人犯事,祸及亲友,不得已奔波到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山村避难,住着住着就习惯了,在这里披枝散叶;私隐版的则说先祖犯了族规被驱逐,才来这个隐蔽的地方定居;最高大上的版本是“奉旨迁徙”,说好男儿蓝佩伟响应当时朝廷的号召“重农业、促经济、融满汉”,到这里来开荒了。除了“融满汉”怎么把畲族推出来与汉族融合了有点奇怪之外,各个版本都有理有据,让人难以甄别,各有拥趸。但这事还真没什么好较真的,到底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蓝家实实在在在这里生活了将近300年。如今,除了在特定的日子特定需要展示他们民族特色的场合,他们的生活和民俗与汉族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异。有一阵,有不少热心于印家坑发展的人士曾经建议恢复这里的畲家民族特色来吸引游客,我倒觉得顺其自然更好,蓝这个姓氏和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村庄风貌已经是这里响当当的招牌,并不需要一些外观的附加。难道说身为中国人就必得着旗袍和长袍马褂以示人?未免失于肤浅。
  前不久,听朋友说印家坑大变样了,不免又好奇又担心:究竟变成什么样了呢?于是挑了个周末前往———还是个细雨天气,山里的空气很清新,田野和村庄都是被洗得干干净净的样子,山峦却笼着云罩着雾,像宣纸上洇开的水墨。让人想起“身向云山深处行,春风吹断流水声”这样的句子,但是时已初夏,又接连好几个雨天,江南山区的水量充沛得很,哗哗地,直把风声盖了过去。在喧哗的水声中,我看到一个公园。一片绿茵中,一个淡白的亭子,还有几个植物造型而成的惟妙惟肖的鹿。与公园接壤的是大片连绵的民居,大多是两层,外墙粉刷得洁白。随着民居的增多,水流之上,连接两岸的桥梁也多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显露出来。“这是哪个村子呢,以前居然没印象。”正纳闷着,眼前一片宽阔的停车场,面前一栋整洁的三层楼,上面端端正正挂着“印家坑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字。一楼走廊的长椅上排排坐着几位拉家常的老人。这个村子的面貌大变样了!
  过桥,往村西走,这种变化十分明显。我印象中黯淡的基调因为溪流两边房屋外墙粉刷的关系变得明亮,但这种明亮又并不突兀,仿佛本来就应该是那样儿的。而且这种明亮也不与随意挑一条小道进去的仍然存在的大片的石头墙房子相违和。这么说吧,就如同一个清秀的女孩子换了身衣服化了个妆这样的观感。记忆中熟悉的石头房子和石头路还在,被雨滋润得鲜亮,那些石头缝里的野草和木莲、金银花藤们,房前屋后的蔬菜们也精神着,和新添的街头拐角的花艺们相映成趣。有的老阊门里挂上了鲜红的灯笼,阊门里的老太太骄傲地介绍:“我们阊门环境卫生做得好,评上优秀给挂的灯笼。”原来是一种荣誉!一路走一路看,村子的旅游设施增加了不少,农家客栈、农家餐馆都隐隐有了雏形。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客栈里会有畲家风味的元素出现吗?还是印家坑强大的融合力留下的传统?这是一个悬念。
  村子的尽头是一个大水库,在以往的行程中,登到坝顶俯瞰全村就是最后一个节目。这次登临修葺一新的坝顶,发现水库两边都有路通往山的更深处。先走的南侧,没多远就延伸入竹林中,走到顶上也许能望见近在咫尺的南山茶场吧?但天雨路滑,就先猜测一下吧。回头走北侧,在水库尾巴的地方有条山涧,涧上居然有条古朴的石拱桥,桥一侧的石板上刻了字,显示这是一条建于1977年冬的桥,上面还有桥名。因为风吹日晒的缘故字迹有些模糊,看着仿佛是“水胜桥”。是这里的水特别好吗?还是这水要胜过什么?纠结了半晌,走过桥头,发现那里有个徒步的指示桩,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这桥叫“永胜桥”,从这里走700米古道就到著名的王甘岭了呢!路线参考:公交东站—进入甬临线,行驶5.8公里—右转,进入镇西路,行驶270米—右转,进入尚界线,行驶4.5公里—右转,从尚界线到印家坑村,行驶2.2公里。全程约13公里,约需耗时25分钟。
  印家坑村位于奉化市南尚田镇西面,临县江上游,四周竹海环抱,竹林面积超4000余亩,是周边登山爱好者热衷的线路。
  500余亩优质茶园也是印家坑引以为傲的所在,茶园高山云雾环绕,宛如仙境,出产的弥勒佛茶、白茶,屡获金奖。印家坑村还是宁波市最大的畲族聚居村。全村畲族群众130余名,占全村人口的12%,聚居印家坑已有300余年。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获得奉化市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村民自治模范村等荣誉称号。印家坑村民风淳朴,在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表率引导下,积极发挥党员志愿者服务作用,形成了村民互敬互助、团结友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村里狠抓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村里道路基本硬化,重新装修了村办公楼,加固维修了村水库,改造村中休闲公园和老旧露天厕所,新建了村老年协会大楼,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使印家坑村旧貌换新颜。

  ————转载自6月2日《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