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触网”低龄化该如何应对?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6.88亿人,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1800万人。而在我们身边,3岁儿童熟练玩转网络游戏、7岁儿童聊QQ交友司空见惯。“互联网+”的当下,儿童接触网络年龄越来越小,暗藏哪些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触网”低龄化这个话题。
主持人:斯玲娅
本期嘉宾:
竺海斌 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大队副队长
吴爱民 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春霞 方桥小学科研处主任
蒋龙素 锦屏中学初二(15)班班主任
邬蕾蕾 初三学生家长
“胖胖熊的麻麻”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
缪贝贝 普通市民
三岁起“触网” 娱乐占比大
主持人:与以往相比,孩子们“触网”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主要用网络做哪些事?
蒋龙素:比较前几届学生,现在的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比以前更高。据家长反映和我的了解,孩子们有专门创建QQ群或微信群。班级目前学生数43人,从我班学生来看,95%的学生平时“触网”基本是在家长的陪同下,查询作业和其他学习相关资料。学校里布置的作业很少需要通过网络完成。而到周末和假期时,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孩子会接触手机,用于游戏和其他娱乐用途。
王春霞: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随着电脑、手机等网络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和家长们对网络的高频使用,很多学龄段儿童在识字不久后,也熟练地使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到了三年级以上孩子普遍都会有自己的QQ账号。
邬蕾蕾: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时已会通过网络查题了,有时班级出板报的素材也会通过网上寻找。现在初中了,女儿基本都是使用IPAD查找资料。最近迷上了K歌,娱乐占比大过学习,游戏是全面禁止的。
“胖胖熊的麻麻”: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微信、QQ发送语音信息。我在网上买东西时,他在旁边看着,慢慢也学会了怎么上淘宝买东西。他爸爸玩游戏,他也是慢慢看会的。现在一年级,空余时间比较多,他在家或出门都喜欢抱着手机玩游戏。
低龄化是趋势 暗藏不少危害
主持人:“触网”低龄化,对于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会有哪些危害?
竺海斌:全民“触网”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儿童触网低龄化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过早接触电脑、网络可能会对儿童认知方式的发展带来影响。网站、社交软件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内容。加上儿童自身识别力不强。其他地方就曾经发生过未成年人对网上的信息不加核实,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例。
吴爱民:假期中近视就诊的孩子人数,与日常门诊相比,多了三分之一。检查发现近视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遗传,与当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现在儿童在三岁左右已经开始频繁近距离接触手机和其他上网工具,眼球尚未发育完成,导致假性近视日益加深,逐渐演变成真性近视。
王春霞:网络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对很多人来说都充满着无限的魅力,其中也包括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的信息量大而杂,软件多而乱,影像功能虽强但不利于护眼,这些对缺乏自制力、自控力和判断能力薄弱的学龄段儿童来说,是一个“迷阵”,容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邬蕾蕾:网络已越来越普及,“触网”低龄化的趋向是正常的。对此我比较担忧,因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低龄的少年儿童好奇心又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正确判定,担心他们接收到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信息。
“胖胖熊的麻麻”:有不少亲戚已经跟我说,我儿子这样每天玩手机、平板电脑时间过长了。我担心会影响他的视力,也怕难以静下心看书、做作业。下个月开学后打算禁止他再接触。
合理管控 也要适当引导
主持人:从以上情况看来,对于“触网”低龄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竺海斌:对待儿童上网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引导”而非“绝对控制”,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监督引导方式,让儿童正确利用网络。
蒋龙素:作为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更早更快地接触并灵活运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但基于初中学生在思想上尚不够成熟,强行的堵和禁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会明确告诉学生,网络是把双刃剑。和家长、孩子经常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网络使用情况。
王春霞: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需要谈“网”色变。我们作为成人需要尽最大努力启发和引导孩子,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教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比如和孩子一同拟定“上网公约”:规定上网时间,以便养成良好习惯。建议学龄段儿童使用网络能在家长的监督和认可下进行,做到时间适度、内容适合、方式适当。
邬蕾蕾:家长对此要理性管控。假如是学习需要查资料,我的建议是家长帮助孩子查完,再交给孩子。而不是直接让孩子自己搜索,这样容易养成过度依赖、不肯动脑的坏习惯。即使玩游戏,也要规定时长和内容。推荐短时间的益智类游戏,而非暴力类和易上瘾类游戏。
缪贝贝:四五岁的孩子,接触的都是IPAD、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上网工具,家长的示范作用很大。空闲时间,家长可陪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绘本和看故事书的习惯。
主持人的话———“互联网+”的时代,上网成为儿童必备技能。“触网”低龄化,带给儿童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但是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这一能力,就需要多方努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触网”环境。
主持人:斯玲娅
本期嘉宾:
竺海斌 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大队副队长
吴爱民 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春霞 方桥小学科研处主任
蒋龙素 锦屏中学初二(15)班班主任
邬蕾蕾 初三学生家长
“胖胖熊的麻麻”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
缪贝贝 普通市民
三岁起“触网” 娱乐占比大
主持人:与以往相比,孩子们“触网”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主要用网络做哪些事?
蒋龙素:比较前几届学生,现在的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比以前更高。据家长反映和我的了解,孩子们有专门创建QQ群或微信群。班级目前学生数43人,从我班学生来看,95%的学生平时“触网”基本是在家长的陪同下,查询作业和其他学习相关资料。学校里布置的作业很少需要通过网络完成。而到周末和假期时,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孩子会接触手机,用于游戏和其他娱乐用途。
王春霞: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随着电脑、手机等网络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和家长们对网络的高频使用,很多学龄段儿童在识字不久后,也熟练地使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到了三年级以上孩子普遍都会有自己的QQ账号。
邬蕾蕾: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时已会通过网络查题了,有时班级出板报的素材也会通过网上寻找。现在初中了,女儿基本都是使用IPAD查找资料。最近迷上了K歌,娱乐占比大过学习,游戏是全面禁止的。
“胖胖熊的麻麻”: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微信、QQ发送语音信息。我在网上买东西时,他在旁边看着,慢慢也学会了怎么上淘宝买东西。他爸爸玩游戏,他也是慢慢看会的。现在一年级,空余时间比较多,他在家或出门都喜欢抱着手机玩游戏。
低龄化是趋势 暗藏不少危害
主持人:“触网”低龄化,对于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会有哪些危害?
竺海斌:全民“触网”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儿童触网低龄化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过早接触电脑、网络可能会对儿童认知方式的发展带来影响。网站、社交软件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内容。加上儿童自身识别力不强。其他地方就曾经发生过未成年人对网上的信息不加核实,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例。
吴爱民:假期中近视就诊的孩子人数,与日常门诊相比,多了三分之一。检查发现近视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遗传,与当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现在儿童在三岁左右已经开始频繁近距离接触手机和其他上网工具,眼球尚未发育完成,导致假性近视日益加深,逐渐演变成真性近视。
王春霞:网络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对很多人来说都充满着无限的魅力,其中也包括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的信息量大而杂,软件多而乱,影像功能虽强但不利于护眼,这些对缺乏自制力、自控力和判断能力薄弱的学龄段儿童来说,是一个“迷阵”,容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邬蕾蕾:网络已越来越普及,“触网”低龄化的趋向是正常的。对此我比较担忧,因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低龄的少年儿童好奇心又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正确判定,担心他们接收到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信息。
“胖胖熊的麻麻”:有不少亲戚已经跟我说,我儿子这样每天玩手机、平板电脑时间过长了。我担心会影响他的视力,也怕难以静下心看书、做作业。下个月开学后打算禁止他再接触。
合理管控 也要适当引导
主持人:从以上情况看来,对于“触网”低龄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竺海斌:对待儿童上网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引导”而非“绝对控制”,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监督引导方式,让儿童正确利用网络。
蒋龙素:作为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更早更快地接触并灵活运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但基于初中学生在思想上尚不够成熟,强行的堵和禁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会明确告诉学生,网络是把双刃剑。和家长、孩子经常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网络使用情况。
王春霞: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需要谈“网”色变。我们作为成人需要尽最大努力启发和引导孩子,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教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比如和孩子一同拟定“上网公约”:规定上网时间,以便养成良好习惯。建议学龄段儿童使用网络能在家长的监督和认可下进行,做到时间适度、内容适合、方式适当。
邬蕾蕾:家长对此要理性管控。假如是学习需要查资料,我的建议是家长帮助孩子查完,再交给孩子。而不是直接让孩子自己搜索,这样容易养成过度依赖、不肯动脑的坏习惯。即使玩游戏,也要规定时长和内容。推荐短时间的益智类游戏,而非暴力类和易上瘾类游戏。
缪贝贝:四五岁的孩子,接触的都是IPAD、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上网工具,家长的示范作用很大。空闲时间,家长可陪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绘本和看故事书的习惯。
主持人的话———“互联网+”的时代,上网成为儿童必备技能。“触网”低龄化,带给儿童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但是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这一能力,就需要多方努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触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