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宁波市奉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7年2月14日在宁波市奉化区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董志松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6年奉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围绕“一城五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同城加速”六大行动,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基本完成了全年主要计划执行目标。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488.3亿元,增长6.1%;
——财政总收入62.6亿元,增长0.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1亿元,增长9.1%;
——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长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亿元,增长10.5%;
——货物出口总额24.5亿美元,下降4.7%;
——实际利用外资6149.3万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
——新增就业岗位12954个;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65%;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1%;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38.1吨和19.3吨。
2016年,全区经济运行既承受着新常态下增速下滑、产能过剩需求不振、行业产业加速分化等严峻挑战,也迎来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发展、佛教名山声名远播、撤市设区融入主城等历史契机。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与长远跨越发展的信心并存,共同交织、相互影响,推动全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呈现“动能积蓄、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从增速变化看,“稳”的态势在日益巩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488.3亿元,跃升至宁波大市第七位;增速稳固回升,全年增长6.1%,比上半年、三季度分别回升0.8和0.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59.8:33.8。都市农业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1亿元,增长2%;65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7.2亿元,增长2%;“两镇五区”建设加快实施,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上工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加值547.7亿元和246.5亿元,增长2.7%和6%;“5+5”产业体系形成,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55.9亿元和74.7亿元,除纺织服装、船舶制造、新装备外均实现正增长。中烟投产运行,亚德客、德朗能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强龙工程”入围工业企业引领作用凸显,产值增速高于全区规上工业平均9.4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5.1亿元,增长8.5%;完成服务业投资160.3亿元,增长2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年共接待游客179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9亿元,分别增长10.7% 和14.9%,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外贸出口降幅收窄,全年实现货物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同比下降4.7%,比三季度回升7.2个百分点(以人民币测算则实现货物出口总额162.5亿元,增长1.7%)。
(二)从结构优化看,“进”的力度在持续加大。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增长14.1%,增速位居宁波大市第四位;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46.4%和15.2%,民间投资占比上升0.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实现正增长;全年新开工项目226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4项;年度安排的66项区本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0.2%,绿城玫瑰园、溪口北环线、医药高专、中山路东延伸段等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工业转型升级初具成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实现新产品产值82.98亿元;中高端制造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到6家,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9家;全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工信科技产业基金、科技信贷风险池等,以“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企业发展。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新消费持续快速扩张,网络消费增长率近35%。招商引资继续发力,全年新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项目169只,增长83.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个;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苏氏精密制造、阳光海湾国美养生小镇、中交城投城市转型示范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
(三)从动能转换看,“新”的动能在加速成长。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PPP模式得到大力推广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创新平台渐成气候,浙工大奉化研究院、摩米创新工场等科创平台投入运营,甬台众创小镇、大学生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学科研基地、苏氏精密制造研究院所等签约落户。产业平台蓄势待发,经济开发区、宁南贸易物流园区、阳光海湾等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并开工;雪窦名山建设稳步推进, 浙江佛学院一期基本完工;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创业活力持续提升,积极引导浙商回归,全年到位资金46.72亿元;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5221户,增长14.4%,新增创业实体6880家,新经济新业态支撑就业的能力超出预期。
(四)从民生改善看,“好”的品质在不断呈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71元和25885元,分别增长8.3%和8.1%,增幅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倾斜,全年财政支出63.1亿元,增长3.8%,其中民生支出达49.3亿元;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城乡社区、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分别增长24.9%、23.3%、75.6%、33.9%和8.3%,均明显高于财政平均支出。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民生实事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投资完成率122%。奉化体育馆、残疾人体艺中心建成开放,居敬小区成片危旧房改造项目顺利完成,花园、南山区块开始腾房拆迁,区政府东侧区块和体育场周边地块拆旧启动,成功创建浙江省文明县(市、区)。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圆满完成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和燃煤锅炉淘汰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地区生产总值、货物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相较年度目标及宁波大市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二是城市发展能级不高,与宁波中心城区融合有待进一步优化,对高端产业、优质资源、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不强,城市功能品质亟待提升;三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投入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7年是奉化“十三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奉化“撤市建区”后融城发展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更具挑战,微观发展格局进入新方位、蕴含新机遇。为此,2017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浙江省和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区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追赶跨越”为主线,全面实施“五倍速五提升”战略决策,加快推进由县域管理向城市治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两大转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速稳质优、行稳致远,奋力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
201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8%
其中:一产 增长2%
二产 增长8.5%
三产 增长8%
财政总收入 增长7.5%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增长15%
货物出口总额 增长3%
实际利用外资 1.5亿美元
商品销售总额 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8.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9000个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6%(不包括中烟)
空气质量优良率 ≥85%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三、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17年,要实现确定的目标,必须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撸起袖子、大干苦干的精气神,倍道兼程奋发追赶、倍速前进奋勇跨越,积极有为地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把握撤市设区和名山建设机遇,明晰发展新方位。
加速同城融入。一是加速规划同城。积极做好与宁波“十三五“规划纲要、市域总规及各类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对接,促进更多的宁波功能布局到奉化,更多的奉化因子融入到宁波。二是加速产业同城。重点推进以宁南为桥头堡、中交城投城市转型示范区为核心的奉化中心城区融合升级,以东环线为轴线的新经济产业发展廊道,以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佛教名山建设;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区,以沿海三镇滨海休闲旅游区为目标的国家海湾公园核心区建设,以四明路为轴线医药高专等学校为主体的城西文化教育大走廊等,主动参与和服务宁波都市区生长,着力打造特色优势新城区,建设宁波都市经济新蓝海。三是加速民生同城。加快实施金甬铁路、宁奉城际铁路、宁波机场快速路南延、203省道奉化段,完成西坞至宁波公交化改造,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就业社保、优抚优恤、社会救助、住房公积金、市民卡应用、优质教育等领域,稳步推进与宁波主城区一体化民生对接和过渡工作。
建设雪窦名山。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浙江佛学院基础配套,加快弥勒圣坛和永平寺、资福寺等寺院群落建设,基本建成“弥勒文化园”,着力引进一批以佛教名山为主题的旅游投资项目。二是进一步扩大雪窦名山知名度。深度挖掘五大佛教名山新内涵,围绕五大佛教名山包装新产品、新路线,办好弥勒文化节,谋划一系列游客可参与、可体验的法事活动,并使相关佛事活动常态化举行。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大五大佛教名山的带动效应,汇聚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丰富“开明开拓、和谐和乐”的城市精神,打造与奉化新城区相匹配的文化高地。
(二)突出实体经济和有效投资稳增长,提振发展新实力。
振兴实体经济。一是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下大力气补强工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短板;增强“5+5”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启动传统产业振兴工程,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持续推进“强龙工程”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继续落实降本减负“35条”和各类企业优惠扶持政策,加快优质企业兼并重组、挂牌上市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奉化出口气动元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推动服务业特色发展。加大特色街区和商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商业布局,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加快建设宁南智慧物流、滨海休闲度假等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溪口旅游向高端化、定制化发展;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乡村旅游提档。三是做精都市农业。积极推进“两镇五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加大行业龙头培育力度,做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
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努力实现投资稳增长。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补齐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短板,年度安排实施类项目408个,年度计划投资24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5%,力争达到18%。全力推进63项区本级重点工程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43.8亿元。二是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通过以企引企、委托招商等方式,借助各方资源力量,拓展项目来源渠道,延伸投资推广网络,着力引进一批对我区产业关联度大、转型升级带动强、主业特色明显的项目;加快招商项目全过程转化,积极跟进意向、在谈项目,加速签约落户;全程服务已批、在建项目,加速达产见效。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PPP模式的应用范围;积极争取各类土地指标,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900亩;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制度,持续推进“拔钉清零”专项行动。
(三)强化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监管,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一批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一口式”综合审批模式,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施企业投资承诺制改革省级试点;完善“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厘清权责边界,加强清单科学管理,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三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继续深化资源要素改革,运用兼并重组、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办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好处于停顿状态的“僵尸企业”、长期不开工的“僵尸项目”,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激发创业创新。一是加快发展新经济,依托“互联网+”,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瞄准代表新经济、新技术方向的先进产业,瞄准适应品质化消费、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兴领域,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新材料、旅游休闲、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领域,谋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全面推进甬台众创小镇、智能制造(气动)产业园、北大创业训练营等建设,发挥政府创新引导资金撬动作用,增强中小科创企业的技术和金融支持。三是全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人口导入行动计划,积极优化人口结构,着力打通创新要素汇聚、教育服务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四条通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四)推进品质城市和美丽镇村建设,彰显美丽新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一是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新建仁湖公园二期、龙潭湿地公园,提升中山公园、县江两岸、大成路、金海路周边绿化景观;确保中山东路建成通车,持续推进长汀路、中塔路等道路建设;改建体育公园、新建体育中心,启动城区至溪口单轨项目前期。二是加快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万达中心、绿城玫瑰园、惠政区块、时代悦府等区块开发和南山区块、花园区块棚户区改造,推进惠政新村、东苑小区危旧房屋改造征收项目等进度(具体以区政府批准的征收拆迁年度计划为准)。三是推进文化强市。实施“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金融、体育有机融合,举办区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启动奉化剧院二期改造,推进城市文化广场、两岸城曦文化生态园等项目建设。
打造美丽镇村。一是继续落实好宁波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各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二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布局向适合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块状组团结构转变,着力加快卫星城、中心镇及特色小镇发展,提升城镇管理服务功能。三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积发挥资源特色优势,抓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农村环境大整治,建设一批休闲宜游、生态宜居的特色村庄,加大农房制度、“三位一体”等改革力度,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提高生态文明和百姓获得满意度,共享和谐新生活。
守住生态红线。一是强化源头防控,落实环境功能区规划,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力争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整治,继续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深化落实“河长制”,开展破损山体、江河水库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实施主城区断头河及两岸绿化改造工程;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完成未达标燃煤锅炉淘汰。三是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和引导居民健康出行,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增进百姓获得。一是高度关注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失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和农村电商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年新增创业实体6000家,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二是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迁建奉化中学、实验小学、溪口中心小学,完成萧王庙、尚田实验幼儿园主体工程;启动中医院迁建,萧王庙卫生院建成投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民约村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产生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