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在建的奉化博物馆将会有哪些亮点?

字体:【大】 【小】
    当下,位于原夜宵城热电厂地块的奉化城市文化中心正在紧张施工,其中在建的奉化博物馆备受瞩目。奉化博物馆工程进度如何,建成后将有哪些亮点?本期民生会客厅,就让我们来说说这个话题。 
    主持人:袁伟鑫 
    本期嘉宾: 
    毛华 区文广新局副局长 
    王玮 区文保所所长 
    李宁芳 市民 
    “彼得潘” 网友 
    争取在明年10月份开馆 
    主持人:奉化博物馆工程的基本情况怎样,目前进度如何? 
    毛华:奉化博物馆是城市文化中心的一部分,主体建筑由原热电厂的发电车间改造而来,局部加建,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展览区面积为6000平方米,造价2亿元,属于一个中型博物馆,主要由4部分组成,南部为博物馆前厅,中部为主展厅,西北侧为藏品库房,西南侧为管理办公用房。 
    城市文化中心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建一局施工,目前地下工程进展过半,7月份开始地面工程的建设,预计年底可以结顶,整个工程正按照计划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王玮: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内容设计的初稿,进入二稿修改,待内容设计完成后,将进行形式设计,然后再转换成实体案例,争取在明年10月份开馆。虽然时间比较紧迫,但还是努力往预定目标推进。博物馆展览区的设计,一层是临时展厅,其他区域为奉化通史展厅、“两蒋”展厅、古籍展览厅。 
    展馆设计展品陈列亮点纷呈 
    主持人:奉化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展馆设置方面有哪些特点,会有哪些重量级的展品? 
    毛华:因为奉化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是在原热电厂的发电车间基础上改造而来,所以在一些公共空间会保留部分热电厂的工业遗存,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工业风。 
    王玮:与其他县(市)区相比,奉化博物馆有两个亮点,一是建筑体现工业遗存、文化特色;二是博物馆内将设置“两蒋”展馆,这是国内所独有的。 
    从展厅的布置来说,一层临时展厅是博物馆中最活跃的区块,届时除了从国内外引进各种展览外,每月或每周还将开展互动节目,产生一些文创产品,让市民既能经常性地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又可以把“文物”带回家。 
    “两蒋”展馆中,将展示一些重要的历史物品,比如从台湾征集来的宋美龄的一套婚纱,罗斯福赠送给宋美龄的一台钢琴等。在古籍展厅,设有透明库房,参观的人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在里面修复古籍。古籍展厅一部分是展览区块,一部分是查阅区块,市民可以通过电脑查阅扫描后的古籍,让这些古籍真正活起来。目前,我们有4万多册的古籍藏书。 
    目前,文保所收藏了各种文物6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0多件,比如1976年在白杜出土的一件青瓷罐。这件青瓷罐将中国烧造青瓷的时间向前推进了200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大多数文物都没有向市民开放过,只被其他地区博物馆借去展览,今后将全部回到奉化博物馆。 
    李宁芳:从茗山后至今,奉化有着6000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很多文物都没有见过,博物馆建成后,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更真实地了解奉化的历史,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地域自信。 
    “彼得潘”:以前在宁波博物馆看到过在奉化出土的文物,当时就想什么时候奉化也能建一个博物馆。 
    首建博物馆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主持人:奉化博物馆的建设中会存在哪些困难? 
    毛华:奉化第一次建博物馆,将是一个全新的考验。从基建方面来说,奉化博物馆是由原热电厂车间改造而来,改建工程要比新建工程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计的问题。另外,博物馆对库房、消防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建筑要严格,这样给设计、施工带来了不少压力。 
    王玮:困难主要有3方面:第一,我区第一次建博物馆,相关的经验不是很充足,缺少专业人员对博物馆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缺乏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人员。第二,今后奉化博物馆开展各种活动的经验很缺乏。第三,在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再到实体案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遗漏、偏差。 
    “彼得潘”:希望奉化博物馆不仅仅承担展览文物的功能,也能成为一个文化的聚集地,把文物做活,把历史展现得更生动,同时希望能够衍生更多的文创产品。 
    主持人的话——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财富,不仅要记录历史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服务功能,让展品“活”起来、“动”起来,让历史“走出去”,把文化“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