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260XR/2017-59713 组配分类 公益救助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大堰镇 发文日期 2017-05-22

七旬农民书画家汪柏琪:用字画回馈社会

字体:【大】 【小】

  近日大堰镇廊桥挂上了由我区知名书法家王三五、邬良平等所书的匾额对联,这些对联是用手工雕刻,这惟妙惟肖的雕刻出自一位七旬老翁之手,他叫汪柏琪。1943年出生的汪柏琪,今年已经75岁。虽逾古稀,但对于书画、雕刻作品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
  汪柏琪是萧王庙街道云溪村人,现住在溪口镇茗西新村。记者来到汪柏琪居所时,他正在院子中对刻好的字进行添色。地上整齐地立着5对匾额对联,长约2米,上有汪柏琪亲手所刻文字,挥洒飘逸,并已完成添色。见记者到来,汪柏琪完工收笔,动作娴熟。
  翰墨结缘 苦中作乐
  1952年汪柏琪在棠云云溪小学念书时,认识了刚分配到校的李美杰老师,当时李美杰任该校校长兼美术老师。汪柏琪受李美杰影响爱上作画。1964年,汪柏琪高考失利后成为生产队的一名农民。生活的艰苦并没有磨灭他成为美术家的理想,汪柏琪一边务农,一边抽出时间习字作画,片刻不曾懈怠。
  1970年冬,汪柏琪参加了当时的县工农兵美术训练班,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授课。通过培训,汪柏琪的知识和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第二年春,浙江美术学院招生,奉化仅三人,汪柏琪正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汪柏琪未能如愿入学。“美术家”的梦破灭了?汪柏琪不断自学,吸收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使功底变得更加扎实。
  1989年,时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裘然之从溪口湖山经过朱岙岭,被岭上凉亭的牌匾“抱云亭”3字所吸引,裘然之特地找到此匾的创作者汪柏琪家,并建议他加入书法家协会。此后两人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之交。
  精益求精 潜心创作
  走进汪柏琪居所的客厅,一阵墨香扑鼻而来,整齐摆放的宣纸,满壁的墨宝成为汪柏琪家最大的点缀。裘然之所赠的一副墨宝挂在客厅正中,“山林寄逸兴,翰墨发豪情。”笔走龙蛇,灵动流逸。对联虽有些泛黄,但看得出汪柏琪有精心维护,并在每一幅作品下细心地贴上小标签,记录其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汪柏琪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盒子,盒中是汪柏琪手作的唐诗小册,大的有二三十厘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翻开书页,只见上面是米粒般大小的蝇头小楷,小册上的字,正正方方,运笔秀巧。汪柏琪说:“写这些字,全凭意念,自己早已看不清。”
  溪口景区三隐潭的“龙王庙”“澄心亭”匾额、我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奉化名胜”“奉化名产”“奉化名迹”等22幅字画,总计达60余平方米的墙绘都是汪柏琪所作。他的蝇头小楷入选首届中国书画小作品大赛,并编入《中国书画小作品集》。其作品《历代文士咏溪口》被奉化区档案局收藏。
  桑榆未晚 夕阳无限
  如今汪柏琪是刚成立的溪口书画协会年纪最大的成员,他说:“现在书画创作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用书画作品为人民服务,每到春节,汪柏琪都会送春联给邻里好友。去年年底,汪柏琪参加剡溪书院送春联到千家活动,义务写春联三天。书画创作成为汪柏琪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汪柏琪谦虚地称自己为农民,因为“农民”二字说出来有一股自豪感,农民对土地有特殊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融入了他的创作中,给了他非同一般的感受。汪柏琪说他的作品只是美丽乡村的点缀,他希望把新农村发展的繁荣面貌展现在书画作品中,通过书画将新农村的美更好地呈现给市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