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正扬帆 看奉化8个改革满意度评估项目成绩单
来源: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9-22 14:11

 

    记者 陈培芳 通讯员 严雨莹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五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奉化特色的基层改革新路。 
    改革是不是有温度、是不是见成效、是不是让百姓得实惠?针对省里检验的8个项目,我区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改革成效?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 
    最多跑一次 让奉化跑出加速度 
    刘先生是国网宁波市奉化区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平时负责社保方面的事宜,前段时间他去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公司的退休人员办理退休业务,发现原先需要经过核准、身份转换、待遇计发3道程序,需排队3次的退休待遇核准计发业务,现在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内办理,只需排1次队就能完成整个业务,让他节省了不少排队时间。 
    原来这是区人社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实行的“单元式”区域办理业务。作为宁波面积最大最年轻的新城区,我区通过聚焦改革,“最多跑一窗”;聚焦需求,让“每件事最多跑一次”;聚焦标准,“清楚跑一次”;聚焦服务,“满意跑一次”;聚焦便民,“就近跑一次”;聚焦问题,“优化跑一次”等做法,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今年以来,我区先后投入246.80万元提升软硬件设备,保障大厅顺畅运行;投入516.93万元对3个镇的“资源配置和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不同程度的“新、改、扩”建,窗口办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年度预算安排404万元,给予中介图审费用保障;参加中央党校、省改革办、省法制办等督查调研“最多跑一次”座谈会10余次,不断学习借鉴提升改革的方式方法。 
    通过现场测评,跑一次办结率从3月的65.3%上升到7月的85.7%,从网站、微信、APP获得办事指南的比例从3月的10.2%上升到7月的34.7%,5个月减少现场咨询近8万人次。并通过设立“一窗受理”窗口,削减窗口57个,日办件量达到2450件,占行政服务中心办件量的61.25%。随着微信取号的使用和容缺受理制度的推广,办理时间平均减少30%,区行政服务中心已基本看不到排长队现象。 
    目前,全区已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审批类行政权力事项992项,实现比例为92.71%。相关经验做法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中国日报》海外版、新华网、浙江新闻、《宁波日报》、宁波新闻等中央和省市媒体的关注。 
    减负改革 让企业前行更轻便 
    今年3月底,我区一家制衣公司的财务经理毛女士到奉化区企业服务中心咨询:“由于公司主要以做校服为主,上半年订单量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房地产都已作抵押贷款,但仍缺口资金300万元,想到企业服务中心来想想办法。”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对该企业进行了解,同时联系邮政储蓄银行、宁波银行、奉化农商银行等服务联盟单位进行详谈,并要求他们尽量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最后农商银行通过个性化的担保方式为该企业提供了所缺资金。该企业对区企业服务中心的工作十分满意,并当面致谢。 
    这是区经信局实行企业减负改革的一个缩影。自我区实行企业减负改革后,区经信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及宁波市的降本减负政策,创新企业减负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减轻企业负担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服务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等各项规章制度,有效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释放了企业发展活力。2017年1-6月,已为企业减负25238.2815万元,其中企业所得税6667万元,增值税7494万元,个人所得税134万元,研发费加计扣除4050万元,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89.61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322.53万元,政府性基金(残保金、水利基金、墙改基金等)680.0147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减免31.1868万元,直接交易企业降低电价1104.04万元,涉企经营性收费(水电气的押金清退、降价、预埋改造费降低等)共计3876万元,出入境检验检疫费57.5万元,社保费(养老、医疗、失业等)732.4万元。 
    奉化区企业服务中心于2016年12月正式试运行。该中心是宁波8718公共服务平台的奉化子平台,是区经信局主办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自正式试运行以来,已注册企业12167家,企业人员13644人,企业服务总量14334家次,电话服务联系企业2236家次,短信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累计16.9万条;企业政策库发布政策48条。 
    五水共治 让“梦里水乡”更真实 
    8月2日,全区唯一县控劣Ⅴ类断面——裘村峻壁溪在全宁波市首个通过销号验收;8月7日,全区6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通过区自查销号验收;8月29日,48个宁波市级抽检的水质样本全部检验检测合格;8月31日,奉化全域剿灭劣Ⅴ类水总体工作顺利通过宁波市级验收,我区的治水工作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今年以来,区治水办紧紧围绕“奋战200天、剿灭劣Ⅴ类”和“四年任务两年完成,2018年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的目标,安排治水治污工程231个,总投资18亿元,全面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目前,已开工193个、完工124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8.9%。 
    据了解,我区共有各类小微水体570个,其中劣Ⅴ类小微水体60个。现已完成201个“一点一策”剿劣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020万元。对照省剿劣验收管理办法,全区6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均已通过区自查销号验收,比原定计划提前3个月,剿劣工作走在全大市前列。 
    全区共有入河排污口302个,其中排污口18个,雨污混排口284个,截至目前,投入资金6350万元,完成全部30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对照劣Ⅴ类小微水体标准,自我加压,将水环境质量不稳定的72个小微水体也纳入整治范围。现已完成水体清淤35个,截污纳管22个,水生态修复8个,水体周边环境整治7个。目前,72个水质不稳定小微水体整治工作也已全部完成,排污口整治工程持续推进。 
    根据今年1至8月份监测数据显示,全区15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Ⅴ类,其中11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功能区达标率100%,与2016年同期相比,氨氮、总磷两个指标的浓度下降1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交接断面水质显著提升。 
    “四个平台” 让基层治理更高效 
    基层治理“四个平台”,是指对职能相近、职责交叉、联系密切的镇(街道)内部机构和部门派驻机构进行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平台,统筹区镇条块力量,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同时,结合综合指挥体系和“全科网格”建设,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水平。 
    今年5月11日,尚田镇综合指挥室接到尚田小学网格上报,反映“最近学校门口摊贩多,路面脏乱”。综合指挥室受理并加以分析研判,发现该事件存在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区容区貌,需要开展集中整治,于是联系综合执法平台和市场监管平台要求联合处理。综合执法平台和市场监管平台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召开协调会,组织综合执法中队、交警中队、市场监管所等队伍开展联合执法,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项整治。通过整治,辖区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得到很大改善。同时,为巩固整治效果,镇里明确由综合执法平台牵头,建立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校园周边的日常巡查监管,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 
    记者了解到,我区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工作自2016年12月全面启动,已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编委办、政法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机制,目前全区11个镇(街道)已实现全覆盖。截至9月15日,通过网格上报各类事件50407件,办结50328件,办结率超过99%,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三权到人(户)” 让农民权益更清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始终把“三权到人(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颁证)“三权”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限明确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有效强化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的物权保护,并为农民通过入股、抵押、担保和流转等形式增加财产性收入畅通了渠道,盘活了资产,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民增收。 
    要让农民富起来,首先要让“权益”定下来、让“财产”活起来。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制度实施以来,截至当前,全区农村已累计确权登记发证10多万宗,确权发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的宅基地产权进一步明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我区的土地确权工作涉及306个行政村、4098个村民小组、10.50万户承包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约20.88万亩。自去年8月在岳林街道试点开始,至今已完成全部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基本完成承包地测绘工作,305个村完成地块复核工作,其中镇(街道)作业人员图纸修改完成213个村,52个村数据成果完成内部质检,可以移交至村里进行审核公示。 
    另外,按照省、宁波市的统一部署,我区积极有序推进全区农村股份合作社改革。自2014年8月29日召开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已累计完成353个村,完成率达98.9%,其中溪口镇、莼湖镇、尚田镇、大堰镇、裘村镇、松岙镇、江口街道、西坞街道已全面完成股改。 
    以“三权到人(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本化,补齐了农村产权的“交易短板”,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化礼堂 让农村生活更精彩 
    今年4月底,江口街道三迸桥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以舞龙、演小品、唱村歌、跳排舞等各种形式欢庆村文化礼堂落成。三迸桥村文化礼堂是今年我区落成的第5家农村文化礼堂,由原先宗祠改建,是集讲堂、农家书屋、文体卫生于一体的文化阵地综合体,受到村民的极大欢迎。 
    从2013年最初的试点先行到如今的遍地开花,我区按照“传统‘五廊’+特色展馆”的创新模式,注重推动特色文化与乡土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充分依托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区位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礼堂,努力彰显文化礼堂本土化、内在化“韵味”,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今年,在原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我区还将新建文化礼堂22家。 
    近年来,我区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文化地标”,打造“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目前,我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实现镇(街道)全覆盖,累计建成130余家,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包括文化礼堂理事会、文化礼堂星级管理、文化使者结亲、志愿者协作、晚间亮灯等制度,通过“订家规”使文化礼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已基本形成了以礼堂管理员为主,以理事、“五员”、文化志愿者为辅的三支基本队伍。 
    在抓牢“硬件”建设的同时,还不忘抓好礼堂“使用”。围绕“精神家园、我爱我家”,以“家”模式开启“文化礼堂+”模式,采用“自转运行种文化+区级菜单送文化+网络礼堂展文化”方式,让文化礼堂更有“人气”。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已开展各类活动2000余场,村民到礼堂看戏跳舞、到学堂看书听课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我区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建设质量均位列宁波前茅,2015年更是被评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 
    垃圾分类 让城乡环境更优美 
    “哎呀,陈大娘,你这是厨余垃圾,不能扔这个桶的,喏,要扔进旁边那个。”在溪口镇新建村,记者看到一位村民正在教前来倒垃圾的大娘如何分类。新建村是我区垃圾分类工作试点村之一,自今年年初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短短半年时间,村民们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自觉分类垃圾的良好习惯逐渐形成。 
    新建村享有“中国水蜜桃之乡第一村”的美誉,近年来,通过花海基地的培植,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随着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启动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区农办组建班子,多地取经,通过试点推广、健全制度、强化考核等方式明确工作机制,落实制度保障。同时,加快升级系统配置,完善硬件设施,在距村庄1千米、紧邻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处,投入15万元,建造面积66平方米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投资6万余元对3个垃圾分类重点片区的垃圾收集池进行升级改造,并在每个垃圾池外围设置5米×2米分类投放宣传引导牌,便于群众正确投放;投入23万元购置厨余垃圾快速成肥处理设备,并落实专人管理运行,成功实现有机垃圾的隔日转化。目前,新建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除新建村外,区农办还在滕头、金峨、柏坑、青云、林家、曲池、黄贤和马头等多个村进行试点。对于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学习借鉴北仑、海曙等区的先进工作经验,结合奉化实际,已拟定了实施方案,相关工作将持续开展,力争到2017年底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20%,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5%。 
    共享医疗资源 让群众看病更方便 
    “真是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宁波的专家替我看病,不用来回跑宁波,太方便了。”上个月,长岭社区苏阿姨在家附近的区中医医院骨二科做了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而给她主刀的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关节外科的著名专家袁义。苏阿姨的肩痛已经存在多年,近来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睡眠。听说中医医院有宁波的专家来坐诊,本想去宁波的她便就近到了中医医院就诊。经过诊断,苏阿姨患有肩峰撞击和肩袖撕裂,随后由袁义主刀,在中医医院接受了做肩关节镜手术治疗。 
    近年来,我区加快上级优质资源下沉工作,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妇保院、省肿瘤医院、杭州市中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肾病中心、宁波市眼科医院等名院名科先后与我区四家区级医院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定期选派高精尖人才在奉化开设专家门诊,目前有50位上级专家轮流在奉化坐诊。专家们还在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科研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扶,使我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加快区域医联体建设方面,区人民医院—松岙镇卫生院、区中医院—萧王庙街道卫生院2个医联体建设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病人合理就医问诊。在加快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方面,依托区人民医院现有技术力量,建成了区影像、心电、病理会诊和消毒供应等四大中心,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完成基层实时上传的各类会诊12.5万余人次,并依托宁波云医院平台,完成4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和10家云诊室建设,“网上医联体”和“网上医院”建设初见成效。 
    另外,今年3月,区卫计局出台政策,规定区级医院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人员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续服务3个月方可晋升中、高级职称,该做法属宁波大市首创;享受月工作津贴的高层次卫生人才,也需定期到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坐诊、业务培训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帮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优秀人才下沉基层的进度,全区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成效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