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龙看民俗文化市场化
2018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市民抱怨新年就是吃饭送礼,不仅全然没了小时候的热闹劲,老底子过年的习俗早已从繁就简。老底子奉化人对于过年有着一套严苛的程序,什么日子做什么事情是每个人心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默契,但随着一些民俗活动逐渐淡出大众舞台,还是否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焕发新生?本期的《民生会客厅》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
本期嘉宾:
江圣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陈晶晶 宁波奉化陈行国布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行国女儿
陆川 区文广新局副局长
周欢 市民
“渣渣辉” 网友
民俗从繁就简
主持人:原来奉化人过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江圣彪:早年奉化过春节时,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这天需要掸尘。春节期间的吃食如年糕、冬煲老酒也要在这一天制作完成。到了十二月廿七,所有在春节期间的东西都要购买制作完毕。在以前,酒酿、黄内糕、豆腐等食物都需要自家巧手的主妇来制作,一般家庭从十二月廿五开始谢年(沿海地区也有谢海神一说),直到十二月三十前完成,在谢年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送年年糕。
等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子女都会聚集到父母家吃年夜饭,奉化人年夜饭餐桌上十丁酱和鲞烤肉等吃食是必不可少的。而小酥饼、年糕干、米胖、炒豆等零食也准备充足,以供守岁的人们拿来解馋。饭后小孩子们会收到家长分发的压岁钱,而在外工作的子女也会为家中父母准备好利是钱。家人相互闲谈守岁直到外面敲过三更(约晚上十一时)后才去入睡。
初一一早在向父母和灶神敬奉好清茶后,一家人就要起床赶往宗祠祭拜祖先,宗祠会派发拜岁饼给前来祭拜的人。从宗祠回来后还要向族内的长辈拜年。初二回娘家,女儿女婿会带上礼物回家看望岳父母,初三到各个亲戚家拜年,直到初五。初八之后回乡的家人又会重新离开家乡去谋生。
每年过年期间,舞龙、跑马灯、踩高跷等游艺活动也是最受人期待的传统习俗,尤其是舞龙,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备受崇敬,舞龙队进到村里之后,家家户户都会聚集观赏,舞龙队表演后村民分发赏钱、粮食,用以表达谢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的这些习俗都已经简化,不少传统习俗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
传统民俗正在接受转型
主持人:奉化布龙在春节扮演怎样的角色?这项民俗现在的发展现状如何?
陈晶晶:过年期间舞龙队常会受邀去表演,增添节日气氛。2015年苕霅村还重新组织了一支舞龙队,主要是由村里的青年兼职组成。由于是兼职人员,所以队员只能在比赛前期进行集训,今年3月就有一个舞龙比赛。
早年舞龙只是过年的一个娱乐活动,现在随着国家对民俗的重视,布龙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布龙锦标赛、全国比赛也越来越多,每年我们接到的订单也在增加,不少布龙已经输送到海外。曾经进入瓶颈的布龙制作手艺又在慢慢兴起。
奉化布龙曾陷入一段低迷时期,目前布龙已经开始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教、演、做。父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布龙是我们的招牌,有流水生产和定制两款,流水生产主要是一些标准龙,而定制款则会根据客人的要求制作。
除了制作布龙手艺之外,奉化布龙的舞动套路也颇具特色。父亲和我及弟弟陈亮亮也一直在教授舞龙套路。以前舞龙队员都是本村身强力壮的男青年,现在奉化区内也涌现了不少女子舞龙队,再加上各个学校自发组织的学生队伍,这些队伍不少都参加过龙狮比赛,每个舞龙队的套路都会进行创新。目前父亲除了教授奉化地区的舞龙队外还去上海、温州等地授课,当初的学生在取得专业资质后也加入到了舞龙的传承工作中。
布龙如果想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则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近年来我们也在研发布龙的副产品,如布龙摆件、挂件,希望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前提下让布龙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陆川:民俗是本地百姓通过经年累月的创作而得出的一种文化成果,目前民俗主要进行的是保护工作,如果要形成文化产业需要具备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来看形不成一定的规模。手艺人的利用、开发、创新意识也比较单薄。
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制约民俗文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奉化民俗的发展需要接轨时代,通过专业的团队进行包装、开发和宣传,同时政府也需要介入引导,借由奉化旅游城市的平台进行推广。近几年“IP”概念盛行,今年我们计划先将布袋和尚传说这一国家级非遗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IP”。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操作重新灌注民俗新的活力。
民俗传承要与时俱进
主持人:民俗的发展如何保留地域特色?
周欢:记得小的时候,溪口的几个小学曾经组织过元宵游灯会,我爸妈给我做了一个小白兔灯笼,当时拿着走上街时吸引了好多小朋友的目光,我认为民俗传承需要从小抓起,也需要突破创新。
“渣渣辉”:老习俗中有不少内容和鬼神相关,而现在随着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习俗渐渐地被社会所摒弃。奉化的优秀民俗除了布龙之外还有绣球舞、走书等,我们也看到很多手艺人去小学授课,让孩子们也了解传统习俗。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旧习俗要穿上新衣裳。
主持人的话: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优秀的传统民俗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只有发掘和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才能保持生命力。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本期嘉宾:
江圣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陈晶晶 宁波奉化陈行国布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行国女儿
陆川 区文广新局副局长
周欢 市民
“渣渣辉” 网友
民俗从繁就简
主持人:原来奉化人过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江圣彪:早年奉化过春节时,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这天需要掸尘。春节期间的吃食如年糕、冬煲老酒也要在这一天制作完成。到了十二月廿七,所有在春节期间的东西都要购买制作完毕。在以前,酒酿、黄内糕、豆腐等食物都需要自家巧手的主妇来制作,一般家庭从十二月廿五开始谢年(沿海地区也有谢海神一说),直到十二月三十前完成,在谢年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送年年糕。
等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子女都会聚集到父母家吃年夜饭,奉化人年夜饭餐桌上十丁酱和鲞烤肉等吃食是必不可少的。而小酥饼、年糕干、米胖、炒豆等零食也准备充足,以供守岁的人们拿来解馋。饭后小孩子们会收到家长分发的压岁钱,而在外工作的子女也会为家中父母准备好利是钱。家人相互闲谈守岁直到外面敲过三更(约晚上十一时)后才去入睡。
初一一早在向父母和灶神敬奉好清茶后,一家人就要起床赶往宗祠祭拜祖先,宗祠会派发拜岁饼给前来祭拜的人。从宗祠回来后还要向族内的长辈拜年。初二回娘家,女儿女婿会带上礼物回家看望岳父母,初三到各个亲戚家拜年,直到初五。初八之后回乡的家人又会重新离开家乡去谋生。
每年过年期间,舞龙、跑马灯、踩高跷等游艺活动也是最受人期待的传统习俗,尤其是舞龙,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备受崇敬,舞龙队进到村里之后,家家户户都会聚集观赏,舞龙队表演后村民分发赏钱、粮食,用以表达谢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的这些习俗都已经简化,不少传统习俗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
传统民俗正在接受转型
主持人:奉化布龙在春节扮演怎样的角色?这项民俗现在的发展现状如何?
陈晶晶:过年期间舞龙队常会受邀去表演,增添节日气氛。2015年苕霅村还重新组织了一支舞龙队,主要是由村里的青年兼职组成。由于是兼职人员,所以队员只能在比赛前期进行集训,今年3月就有一个舞龙比赛。
早年舞龙只是过年的一个娱乐活动,现在随着国家对民俗的重视,布龙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布龙锦标赛、全国比赛也越来越多,每年我们接到的订单也在增加,不少布龙已经输送到海外。曾经进入瓶颈的布龙制作手艺又在慢慢兴起。
奉化布龙曾陷入一段低迷时期,目前布龙已经开始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教、演、做。父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布龙是我们的招牌,有流水生产和定制两款,流水生产主要是一些标准龙,而定制款则会根据客人的要求制作。
除了制作布龙手艺之外,奉化布龙的舞动套路也颇具特色。父亲和我及弟弟陈亮亮也一直在教授舞龙套路。以前舞龙队员都是本村身强力壮的男青年,现在奉化区内也涌现了不少女子舞龙队,再加上各个学校自发组织的学生队伍,这些队伍不少都参加过龙狮比赛,每个舞龙队的套路都会进行创新。目前父亲除了教授奉化地区的舞龙队外还去上海、温州等地授课,当初的学生在取得专业资质后也加入到了舞龙的传承工作中。
布龙如果想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则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近年来我们也在研发布龙的副产品,如布龙摆件、挂件,希望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前提下让布龙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陆川:民俗是本地百姓通过经年累月的创作而得出的一种文化成果,目前民俗主要进行的是保护工作,如果要形成文化产业需要具备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来看形不成一定的规模。手艺人的利用、开发、创新意识也比较单薄。
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制约民俗文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奉化民俗的发展需要接轨时代,通过专业的团队进行包装、开发和宣传,同时政府也需要介入引导,借由奉化旅游城市的平台进行推广。近几年“IP”概念盛行,今年我们计划先将布袋和尚传说这一国家级非遗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IP”。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操作重新灌注民俗新的活力。
民俗传承要与时俱进
主持人:民俗的发展如何保留地域特色?
周欢:记得小的时候,溪口的几个小学曾经组织过元宵游灯会,我爸妈给我做了一个小白兔灯笼,当时拿着走上街时吸引了好多小朋友的目光,我认为民俗传承需要从小抓起,也需要突破创新。
“渣渣辉”:老习俗中有不少内容和鬼神相关,而现在随着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习俗渐渐地被社会所摒弃。奉化的优秀民俗除了布龙之外还有绣球舞、走书等,我们也看到很多手艺人去小学授课,让孩子们也了解传统习俗。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旧习俗要穿上新衣裳。
主持人的话: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优秀的传统民俗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只有发掘和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才能保持生命力。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