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0743L/2018-71881 组配分类 统计分析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8-04-13

我区农村居民人情支出负担较重

字体:【大】 【小】

    人情消费,即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不断升格。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乔迁新居等人情礼难以胜数。人情消费已成为时下城乡居民的一大经济负担,尤其是农村居民。本文根据我区2013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支调查资料,对居民人情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和调研,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区城乡居民人情消费支出基本情况 
    1、我区居民人情支出总体变动趋势 
    2013年至2016年,我区居民人均人情支出逐年增加,至2016年达到最高点。2016年,我区全体居民人均人情支出为4932元,比2013增长144.2%,年均增长34.7%,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7%,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平均每笔人情支出为2223元,比2013年增加724元,增长48.3%。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倡厉行勤俭节约、拒绝铺张浪费,人情支出增长势头已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我区全体居民人均人情支出为4325元,比2016年减少了607元,减少12.3%,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2%,比2016年下降2.5个百分点。 
    2、城镇、农村居民人情支出变动趋势出现分化 
    根据分城区、镇区、农村的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城镇居民人情支出得到抑制,农村居民人情支出依然增长。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人情支出为3646元,比2016年减少28.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6%,比2016年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城区(锦屏、岳林)居民人均人情支出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2016年开始减少,2017年城区居民人均人情支出为3240元,比2016年减少37.2%,比2015年减少40.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比2015年下降6.0个百分点,且比2013年下降2.6个百分点,人情支出增长的势头得到较好抑制;镇区居民人均人情支出在2016年达到最高点,2017年镇区居民人均人情支出为4212元,比2016年减少16.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10%,比2016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人情支出逐年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人情支出达4966元,比2013年增长167.3%,年均增长27.9%,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7%,比2013年提高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人情支出已超过城镇居民三分之一,人情支出已成为农村居民沉重的生活负担。 
    3、高、中、低收入户人情支出变动趋势出现分化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我区居民人均人情支出最高的是中收入户,且逐年增长。2017年,中收入户人均人情支出达5877元,比2013年增长192.1%,年均增长达30.7%,远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7%,比2013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人情支出负担较重影响了中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 
    高收入户人均人情支出增长在2017年得到抑制,2017年人均人情支出为4398元,比中收入户少1479元,比2016年下降36.7%,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占比比2013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低收入户人均人情支出增长在2017年也有所抑制,2017年人均人情支出为2600元,比2016年下降10.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2%,比2016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 
    4、婚丧嫁娶礼金支出占人情支出的大头 
    2017年,我区居民人均用于“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活动上的礼金支出为3046元,占人情支出的70.4%。 
    城镇居民全年用于“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的礼金支出为人均2212元,占人情支出的60.7%,比2016年减少33.8%。其中,城区居民人均1506元,比2016年减少51.1%;镇区居民人均3198元,比2016年减少13.5%。农村居民全年用于“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的礼金支出为人均3834元,占人情支出的77.2%,比2016年增长6.1%。 
    低收入户全年用于“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的礼金支出为人均1823元,占人情支出的70.1%,比2016年减少10.4%;中收入户人均4523元,占人情支出的77.0%,比2016年增长22.8%;高收入户人均2662元,占人情支出的60.5%,比2016年减少43.8%。 
    5、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家庭人情支出明显减少 
    2017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家庭的人均人情支出为3628元,比2016年减少18.3%,比最高年份的2015年减少39.1%,其中用于“婚丧嫁娶”人情往来活动上的礼金支出为2284元,减少24.3%,“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规定的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城乡居民人情消费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根据对住户调查数据及调研分析,我区居民人情支出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风俗习惯。亲朋好友礼尚往来是几千年来的风俗传统。我区居民历来对人情礼数看得很重,人情往来不局限在亲戚圈,还涉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等。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人们的交际范围变广,活动增多,人情往来更加频繁。 
    二是“攀比心理”在作怪。很多人认为人情关系的冷暖、感情的厚薄是以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有钱得上礼,没钱借上钱也得上礼,打肿脸充胖子。一些人暴富后,存在衣锦还乡、炫富显阔的思想。 
    三是“寻求地位认同”的思想。当前“熟人社会”和“圈子社会”的特征明显,这些圈子的划分依据之一就是人情支出的等级水平,一个厚实的红包往往会强有力地传递出送礼人财力殷实的信号,从而帮助其被较高的社会阶层所接纳。居民若不参与人情支出,便会被排挤,不易处理社会关系。 
    四是“移风易俗”观念在农村推行难。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后一系列规定的贯彻落实,对公务人员人情范围内收支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城镇居民人均人情支出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抑制,但是农村区域内,乡土文化根深蒂固,人情交往、礼尚往来观念深入人心,要在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仍任重道远。 
    三、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人情消费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但人情消费越过礼仪的范畴,带来的只能是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情的异化。相互攀比、讲究排场、借机敛财、铺张浪费正是人情异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人人都厌恶这种风气,但大家都被人情面子裹挟随波逐流,有苦说不出,一旦发生了人情来往,进入了圈子,人情消费链不但不会轻易断掉,而且越拉越紧,推动了人情往来和相互吃请现象的增多,长此以往,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社会交际成本也大大增加。要从根本上抑制这种不良风气,需要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引导居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一是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率先垂范,引领社会文明新风。纪监部门要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婚丧嫁娶申报等规章制度,加大对相关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作用。 
    二是借用乡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民风民俗是民间的事情,不能完全靠党委政府推动,要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制定乡规民约,改革民间陋俗,一些地方通过社区、农村居民自发制定乡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效果不错。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请客送礼之风不可能戛然而止,扭转这一现象,要重视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宣传教育,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动全社会力量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消费关系,从人际交往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树立起好的精气神和人文精神,通过长期努力,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四是推动城乡公共产品尤其是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和供给。在熟人社会,人情支出具有互助性质,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增强,城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居民收入的提高,以物质为纽带的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会大大减弱,来自社会和社区的制度性关怀会增加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降低熟人社会的人际依赖。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人情消费上要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刹住盲目攀比、排场浪费的不良风气,更要杜绝利用职权,挥霍公款,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还居民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