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25979/2018-09465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商贸、海关、旅游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尚田街道 发文日期 2018-08-06

“种茶大王”黄善强见证奉茶发展之路

字体:【大】 【小】

  黄善强,城南供销社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安岩茶场场长。从2004年开始,其种植、制作、选送的绿茶、白茶,连续九届获得“中绿杯”中国名优茶评比金奖,其中白茶曾获得过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见到黄善强是在7月底的一天,此前2个月他已结束了茶叶采摘和制作。有着30多年种茶生涯的他,如今无需担心茶叶的销路,四方客户会主动上门求购。他的种茶历程,浓缩着奉化茶叶发展的缩影。
  今年67岁的黄善强,1987年就开始种植茶叶。慧眼识山。他的茶叶基地选在了位于尚田镇葛岙村安岩自然村的雾云山上。为何选址在此?相传北宋清官胡公曾在此留下茶梦,而在上世纪70年代,雾云山曾是奉化最高的茶叶基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这片山对于种茶来说,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顾名思义,这里平时云雾多,空气湿润。茶园的最佳海拔在400米至500米间,这样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茶叶新陈代谢旺盛,品质自然好。”黄善强告诉记者,茶园朝向为南,西北山峰高,能避免春季时寒潮引起的严重冰冻,而且茶园边缘植被茂盛,土壤上层为香灰土、下层为黄泥。“这30多年来,无论是旱或涝、寒或炎,安岩茶场几乎没遭受过自然灾害的侵袭。”
  起初,黄善强承包了24亩老茶园,跟奉化的其他茶场一样,种的是鸠坑种茶叶。当年种茶收入达到700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普通农民收入的2倍。而第二年,种茶收入竟达到了2000元。于是4年后,黄善强又扩种了10亩,年产量达到40公斤左右,收入自然也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如今,黄善强的茶园已达到500亩,每年产量在1250公斤左右,期间还引进了乌牛早、平阳特早、翠峰、浙农113、浙农139等10多个优质新品种。
  茶叶种出来了,销售是个问题。也是在1987年,黄善强带着自己生产的高山茶叶,找到了并不熟悉的县林业局一名副局长,请求帮助推销。尝过黄善强的茶叶,该副局长知道这是好货,于是帮他推销了20公斤,每公斤价格80元。第二年,黄善强遇到了某国营茶场的一名科长,该科长也十分认同黄善强的茶叶品质,并帮他推销了20公斤。
  销路慢慢地打开了,由于质量上乘、价格适中,他和一些单位保持了数十年的供销关系。虽然如今黄善强的裸茶最贵的卖每公斤5600元,但他不用为销售发愁。 
  为何不愁卖?黄善强拿出最得意的花香白茶,冲泡后,这款茶具有独特的幽兰花香,在2004年“中绿杯”中国名优茶评比中,从380多个样品中脱颖而出,被评审专家誉为“茶中极品”。谈及茶叶的品质保证,黄善强说了一套“三均”制作法:采摘要均匀,鲜叶尽可能做到长短一致;摊青要均匀,茶叶要保持同一个湿度;杀青要均匀,输送茶叶要同一厚度。他表示,只要在制作过程中做到了“三均”,品质自然有保证。
  黄善强告诉记者,以前的奉化茶叶,以扁形茶和珠茶为主,经济效益始终不高。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屈原《楚辞·悲回风》中“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而得名的奉化曲毫诞生后,才真正开启了奉化名优茶的发展之路。之后,奉化白茶、弥勒禅茶等相继闪亮登场,奉化茶叶声名鹊起。
  现在,黄善强与镇内9名种茶大户联手,成立灵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他将自己的栽培、制作技术传授给茶农,共同培育好茶叶,还成立城南供销社有限公司,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帮助40余户茶农每年推销茶叶价值超过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