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记者 朱晓冬 通讯员 卓建青
当前,振兴石门古村的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旨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程也在顺利推进。但乡村振兴不单单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村容村貌的改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石门村全体干部群众在特色产业如何升级换代、偏远山村如何留住人才、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等诸方面破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石门村是浙江省毛竹重点产区之一,作为石门村村民发家致富的老产业,竹产业曾是石门村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毛竹和毛笋价格的下降,石门村的竹产业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目前,石门村村民的经济收入除了依靠毛竹、雷竹、水蜜桃和花木四大农产品外,主要生产“不求人”竹制品,产业比较单一,因此急需做好产业升级换代文章。目前,镇村两级已确定了“打造石门古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振兴思路。但乡村之美,美在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千篇一律,因为“熟悉的面孔容易”让人分不清,记不住,不想来。但一个村的乡村旅游要既有特色又有市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石门村开始着手打造大毛筒基地和竹文化博物馆,是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一个好的开始。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石门村现有农户1285户、人口3279人,但常住人口不足千人,且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85%,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村民是石门古村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主力军,年轻人流失严重,有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的能人极度缺乏,对后期村庄建设、开发、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制约。但另一方面,石门村历代人才辈出,目前在各地工作的石门籍各方面人才很多。今年上半年,石门村举行乡贤座谈会,40余名乡贤回到家乡,共叙乡情、共谋乡村振兴之策。最近,石门村正在谋划成立乡贤工作室,搭建乡贤回归平台,积极引导石门村乡贤发挥点子多、实力足、人脉广的优势,通过乡贤能人、社会资本、技术管理“上山下乡”,为古村注入新鲜血液,助推古村保护开发。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才能真正激发出振兴的动力。石门村的传统文化背景十分深厚,在千年的村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建筑为中心的物质文化要素体系,以及社会文化要素体系、人文文化要素体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运用市场化、产业化、价值化的手段,是保持其生命力与创新力的重要途径。石门村目前通过创建农村文化礼堂,整理村情村史、文化历史、乡贤名人、宗谱家谱、民风民俗等资料,打造毛氏文化名片;以及打造“写意石门”、竹文化博物馆,做好“竹海飞人”文章,正是在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文化产业化的尝试和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明确的发展定位、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强劲的工作推力,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资本参与”,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振兴合力,石门村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