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莼湖农村垃圾分类出实招见实效

记者 景小芳 通讯员 赵帅 施永军

  奉化新闻网讯  在莼湖街道袁岙村,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到一个双色垃圾桶,桶上标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字样。村民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分类后的垃圾丢进门口的桶里。这场绿色革命背后,正是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变和村民环保意识的大幅提升,普通的乡村渐渐成为越来越美的风景。

  针对辖区地广人口多导致垃圾数量多、类型多,垃圾分类工作难度与强度大的实际,去年以来,莼湖街道以“提前扩面、提质增效”为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采取扎实举措,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系统建设

  为充分发挥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该街道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制定了《莼湖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莼湖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点长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不仅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任务与目标,便于层层落实,而且还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村年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与相关干部奖金挂钩,避免工作流于表面不作为。

  同时,在实施“四定四分”垃圾分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相关标准,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末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实做细工作

  促进全民参与

  为打好垃圾分类这场农村环境保卫战,莼湖街道按照“分级管理、垂直监督”原则,建立起街道和相关行政村(区、单位)两级“点长制”。“联村(区、单位)点长”由街道领导担任,对联系各行政村(区、单位)垃圾分类工作负总责;“责任点长”由相关行政村书记、部门负责人及联村干部担任,是联系各行政村(区、单位)垃圾分类工作第一责任人;“执行点长”由各行政村、小区、单位具体负责垃圾分类的村干部、物业、单位负责人担任,是联系各行政村(区、单位)垃圾分类工作直接责任人,最终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

  同时,严格落实“村、片、组、户”四级联创的网格化管理工作,确保联系到户、责任到人。对户进行网格化划分,落实人员,规定收集时间等,挨家挨户走访、宣讲政策和垃圾分类标准,分发垃圾桶,并明确垃圾投放时间、地点等,做到垃圾分类“户户覆盖,一户也不掉队”。

  巩固工作成效

  共享绿色生活

  为持续调动村民参与热情,该街道不定期开展吸引力强、互动性好的精准宣传活动,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其中谢家村先行试点,规定以户为单位,实施垃圾分类积1分,月积分达25分即可兑换奖品,积分“一月一兑”,月底清零。该村的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大力推广。

  曲池村在近两年践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从“政府推着走”逐渐过渡到“百姓主动干”,从“上门收集”逐渐过渡到“自主投放”,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同时,在互评互看、互比互学的氛围下,莼湖街道各村出现了党员、学生、家庭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等队伍志愿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体系。王月党、王国成是来自河南的“新缪家人”,他们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成为缪家村的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员,协助做好入户宣传、资料分发、日常巡查等工作。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莼湖街道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底51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可实现全覆盖,到明年底,建立匹配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与运行管理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