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一“路”向甬 演绎时空和心灵之融

记者 景小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70年来,伟大的祖国从积贫积弱到国力强盛。奉化,也几经蜕变,从默默无闻到潜力无限。70年来,有那么一些事件、事物,反映了奉化的发展历程、视野、思路、发展方式的演变,体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内涵、气质、精神,足以成为时代经典传唱。

  本报今起特别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红色传唱”栏目,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用功书写精品力作,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安家在奉化,工作在宁波,这是90后律师小汪习以为常的生活。每天早晨,她乘坐最早一班动车,18分钟抵达宁波站,换乘地铁,半小时后就能准时出现在公司。“相信过不久,交通成本会越来越低!”小汪对不断南延的机场快速路充满向往。这条全城瞩目的亮点工程,与轨道宁奉城际线“四站五区间”共线,预计明年同步建成通车,届时,半小时内就可以从奉化到达宁波主城区。

  随着通勤时间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群宜居与否的维度,越来越多像小汪一样的年轻上班族,会成为奉化融入宁波主城区后“半小时通勤圈”的受益者。

  寻梦从码头到站台

  1949年5月25日,奉化解放,一座古老的城市从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70年非凡岁月,交通犹如城市的骨骼和血脉,贯穿着每一寸肌理,为奉化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推动着奉化一“路”向甬发展、融合。

  无疑,大自然是偏爱奉化这块土地的。位于东海之滨的奉化区位优势明显,自古以来是浙江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明州(今宁波市)、越州(今绍兴市)、台州、温州水陆交通的中枢,唐代已有驿道。陆路往来以步行为主,货物运输靠肩挑、骡驮,水路有竹筏、木船。1905年始有客轮,航行西坞至宁波一线,但是当时的船很小,都是烧柴禾的,只能坐下二三十个人。

  1929年奉化虽然建成了第一条公路——鄞(县)奉(化)公路,自宁波永宁桥起,经鄞县入境,过江口、溪口至入山亭,但是因抗战时期频繁战乱,致使部分公路遭毁,交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从宁波到溪口,他们先坐船,然后换坐洋车,不久天就微雨……”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有一段描写方鸿渐、赵辛楣一行五人从宁波到溪口行程,故事正是取材于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其时往来宁波奉化的客车停驶,唯有西坞水道可走,而这里的“洋车”就是当时颠簸在石板路上的黄包车。

  西坞客轮可谓宁波近代水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已过六旬的吕振华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奉航1号”船长,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退休,他见证了西坞水道与客轮的兴衰变迁。“刚工作那会每天早上6点半开船,9点多到宁波,12点一刻返程。每天一班,过年会增加一班。”吕振华回忆说,每天清早西坞码头都很热闹,旅客挑着篓,拿着货物候船,兴旺的时候,载重20吨的货舱被塞到爆满。

  年代是回望的路径,悄然改变着城市运行的轨迹。

  1978年,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奔涌不息的改革开放浪潮拥着奉化向前发展、融合、蝶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交通体制改革和交通管理的不断深化,奉化交通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涌现了由国有、集体、联户、个体乃至中外合作经营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建设新型模式和综合营运体系。

  由于公路网络快速发展,水路交通日渐式微,昔日的码头逐渐被站台所取代。1995年西坞客轮停运,公司开始转制,一些年轻人尝试下海经商。人们在不断缩短的时间与空间里,重新定义着这座城市的开拓模式。

  追梦由低速转高速

  交通变迁除了承载我们的回忆,更是奉化这座城市蜕变的见证。1988年10月13日,依托1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积累与提升,奉化撤县设市,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从那时开始,奉化市区内才开始有了红绿灯。”奉化市政协原副主席、撤县设市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何予伦回忆了当年的情景,撤县设市极大激发了市民的建设热情。市区各道路、医院、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都进行了大力改造,炒货市场、华谊大厦等当时一些标志性项目也相继落成。

  进入21世纪,奉化迎来了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历史时期,一条条黄金交通网线犹如城市“动脉”,引领人们迈向“高速时代”“高铁时代”。

  2001年沈海高速奉化段建成通车;2005年甬金高速奉化段建成;2005年5月1日,甬台温铁路奉化段动工建设;2007年11月19日,全长10.4公里浙江省第一条生态公路——弥勒大道通车;2009年6月28日,浙江省、宁波市重点工程之一的宁波市沿海中线(奉化段)公路全线开工;2009年7月21日,举行三高连接线公路通车典礼,从此打破了三条高速公路各自封闭格局,在境内得以实现10分钟互通……

  时间见证着奉化对外交通辐射能力不断加强,也见证着奉化从“县域小交通”向“都市大交通”的转变。

  随着高速和高铁拉近了奉化与宁波的距离,城市资源和服务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互通有无,资本和效率如潮涌来,城市梦想随之不断延伸,全民的发展激情被点燃。

  奉化山海旅游资源丰富,却一度受交通限制,只能“孤芳自赏”。在交通发展加速背景下,奉化优质的旅游资源映入大众的眼中,环境加持,奉化摇身一变成为长三角文旅宜居板块。“中国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山、“民国第一镇”溪口镇、“全球生态500佳”滕头村、“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宁波湾等,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旅游休闲和度假游客。

  “以往,听见奉化的地名,企业负责人直接避而不见;好不容易谈来的客商,因为交通不便,扫兴而归……”国盛仪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盛说,交通一通,一通百通。高速、高铁等快速网为奉化“圈”起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资源,使其与核心城市一体化程度大幅提升,具备承接大城市资源外溢的可能。

  圆梦以同城促同心

  从城市荒郊,到融城中心,或许只是一次回眸的距离。2016年11月17日,一场与“撤市设区”的相遇,“同城时代”开启。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奉献一个新奉化”“后来居上,最美最好”“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建设”等催人奋进的目标出现在奉城的各个角落,也印刻在每个市民的心里。

  每一个核心城市的撤市设区,都会迎来城市与区域的飞速发展。比如萧山,自2001年设区,现在钱江世纪城已然是杭州的新中心。再比如“邻居”鄞州区,2002年鄞州撤县设区,因此空间拉大规划融合,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升级,经济高速发展,新兴产业涌现,一个崭新的南部新城靓丽展现。

  在撤市设区之后,奉化立足宁波南翼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打造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综合交通、治水强基、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服务业平台和特色小镇建设、新能源及电网、宁南产业新城、城乡品质提升、宜居安居、社会民生、生态环保和旅游等“十大百亿工程”在奉城大地全面开花。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立体轨交枢纽为推进器,以生态宜居为粘结剂,奉化迎来了经济、人口、产业等的诸多跃级。

  一碗牛肉干面,已经承载不下陈志刚的“野心”。

  在大成路上,陈志刚经营着一家传承了3代的老店“斗门牛肉馆”。2018年4月,28公里以外的宁波市区,新店“斗门”开张,牛肉干面搭配一碗牛骨头或一碟牛筋牛杂,瞬间把“奉化味道”装进了宁波食客的胃里。“奉化撤市设区以后,牛肉干面成了一张推荐奉化的名片,我希望奉化融入宁波,就从美食开始吧。”陈志刚笑着说。

  “以前周末去宁波市中心购物可以说是‘早出晚归’,现在平日下了班就可以‘任性’说走就走。”市民邬玲云说,公司楼下就有188路公交车,50分钟就可到达鄞州区万达广场,一张宁波市民卡,一部手机,是她的出行必备。

  撤市设区两年多来,奉化的改变给居住在江北区的市民郑锡君带来了太多惊喜,他感慨:“同城化进程中的奉化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硬件不说,奉化人民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让我也羡慕不已。”

  融城的经济效益,把默默无闻的价格洼地,变为客流喷涌的黄金宝地。家住鄞州区的王珏看中了宝龙TOD奉甬新城,一大早就和朋友一起赶到奉化“抢房”。“没想到奉化现在是宁波最难买到房子的地方!”位于宁奉城际轨道交通金海路站西侧的奉甬新城已经销售到三期,预购登记远远超出开盘房源总数。在售楼处,有着像王珏一样想法的宁波人已经占到多数。在他们眼里,奉化是点石成金的“处女地”,是活力四射的“运动场”,也是面朝大海的“诗与远方”……

  “以前行车不知建路苦,每天上下班经过正在施工的东环路,看着高架从打地基、起立柱、铺桥梁,觉得这项工程真的很不容易。”网友“王迪明”说,虽然眼前“进城”的感觉还不很明显,离“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还有些距离,但是这几年奉化的变化有目共睹,也相信奉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70年开拓,不断刷新着奉化城市存在的内涵,不断演绎着与宁波主城区的时空和心灵之融。而我们,始终在其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奉化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