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家”接力从军六十载
六十载血脉相传参军报国,三代人热血铸就红色军魂。在莼湖镇就有一门三代7人从军的“光荣之家”,他们中,有人经历过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有人经历过抗美援越的战火纷飞,有人则在和平年代守护着国土。近日,记者走进莼湖镇陈一村,听陈家人讲述参军报国的故事。
第一代:兄弟携手参军为国效力
在陈一村楼下阊门一栋普通老房屋的大门上,由上而下依次整齐悬挂着6块牌匾,2块是“国家柱石”,1块是“保国卫民”,3块是“光荣之家”。有几块木匾因风雨侵蚀、油漆脱落,字迹模糊,但却透出铮铮爱国之情。
今年60岁的陈安永,至今谈起老一辈的参军故事,满脸洋溢着自豪。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1953年2月,原奉化县下陈乡老陈家将3个儿子中的2个——陈光武、陈光龙送到部队。兄弟俩分别被分到原二十军五八师一七二团和原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下属独立高炮营,集训后即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在战场上,兄弟俩机智英勇。陈光龙还和战友一起击落了一架敌军飞机,并因此立下过三等功。
“听父亲说,那时我们的军队武器落后,敌人飞机从高空排队飞过,但一开始时是不能炮击的,因为会被敌军发现反击。等敌人剩最后几架飞机时,他们就用棉花塞住耳朵,用高炮狠狠地向敌军飞机开火。”陈安永是陈光龙的长子,他从小就是听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长大的。
1955年,陈光龙退役;第二年,陈光武退役。他们各自带着“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平安回乡,原下陈乡政府专门上门为陈家悬挂2块“国家柱石”光荣牌匾。
如今,在陈光武家里,他参军时佩戴的帽徽、领章,以及兵役证、复员军人证明书、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都被子女们妥善保存着。“父亲多年前就已去世,留下这些遗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激励。”陈光武的次子陈安江说道,“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挺身而出,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本有的血性。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感受不到战场上的残酷,但我始终叮嘱下一代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
第二代:接力从军书写赤胆忠诚
父辈们忠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让晚辈们对军人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安济、陈安松、陈安江、陈安永接过父辈的“钢枪”,投身军营保家卫国,开始了第二代“接力从军”的故事。
陈安济是陈光武大哥陈光文的次子,新中国成立后,他随父亲来到温州泰顺,1960年从泰顺卫生学校毕业后入伍,并在福建东山岛6600部队担任医疗卫生员。服役期间,他刻苦训练,军事过硬,并努力学习医学,精进技艺。在一次榴弹炮连拉练中,一名炮手受伤,幸亏陈安济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护理,挽救了这名炮手的生命。1965年退伍后,他回到泰顺,并在当地一个偏僻山村担任村医,之后又在当地乡镇医院工作,把38年的时光留在了当地。
陈安松是陈光武的长子,于1963年入伍。他服役期间,曾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我16岁就入伍了,18岁奔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在战场上,我告诉自己,要不怕苦、不怕死,绝不能辜负父母的教导,更不能对不起父老乡亲和祖国。”陈安松回忆说。1968年,他退役后回到家乡,并为家门增添了1块“光荣之家”木匾,由当时的下陈一大队管理委员会颁发。他随后向记者展示了由越南政府颁发的一套两枚抗美援越友谊纪念章,和一枚85军功章。
陈安江是陈光武的次子,于1976年入伍,曾服役于空军工程兵第三纵队87425部队,主要负责飞机场的测量、维修。他告诉记者:“当兵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光荣选择。”1980年底退伍后,他被授予“保国卫民”的牌匾,也就是第4块木匾。
陈安永是陈光龙的长子,于1979年入伍,曾在南京军区十二军三四师一零二团担任炮兵。服役期间,他不忘军人初心,始终牢记使命,成为了一名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合格军人。第5块“光荣之家”的牌匾便是授予他的。
第三代:经历磨练续写先辈荣光
第6块“光荣之家”牌匾,是今年初才悬挂上去,授予的是陈光龙的孙子陈润泽。
2014年9月,19岁的陈润泽秉承父辈祖辈精忠报国的良好家风,积极应征,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实现了他从小的军人梦。陈润泽说:“从小,爷爷就经常跟我讲一些他以前当兵的故事,很震撼,也使我萌生了参军的愿望。”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空军基地新兵训练大队接受新兵训练,很快成为同批兵中的佼佼者,由于培训期间的优秀表现,陈润泽被分配到装备最新型轰炸机的部队,成为一名为战鹰装载导弹的军械员。“在部队,我学会了忠诚、奉献,有兄弟般的战友,父母般的领导,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016年9月,2年服役期满,陈润泽怀着对部队的依依不舍,踏上返乡的旅程。
被问及军营的训练情况时,他笑着说:“辛苦是必然的,可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我很庆幸自己的青春里有这样不一般的经历。”
如今,退伍回家的陈润泽,每次经过家门口,看见门上悬挂的6块牌匾,心中总是激动不已。“可以说,这6块牌匾见证着我们一门三代人的光荣岁月,更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国防力量和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陈润泽说,每当电视或者手机上军歌响起,我们全家人总能从歌声中找到共鸣,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他希望未来,自己有了下一代,也能继续将这份代代相传的军人荣誉和家国情怀传承下去。
陈氏“光荣之家”的6块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