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六诏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后公示

1  前言

1.1 规划背景

六诏村是宁波市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六诏村最大的特色是完整的人文环境与丰富的文化积淀,六诏古村有着书圣文化、山水文化、武术文化、禅宗文化等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与王羲之、李清照、钱镠、普济大师等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区域,更传承着中华民族庙堂之外的人文风骨。

近年来,处于溪口镇交通末端的六诏村,年轻人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传统生活方式日渐消逝,村庄活力正在丧失。村庄的空心化也致使历史建筑经年累月,损毁严重,古村风貌受到一定破坏且面临日渐消失的危机。为合理引导村庄保护与发展,保持古村落原有特色风貌,促进古村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奉化区规划局组织开展《奉化区溪口镇六诏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规划范围

保护规划范围覆盖村落附近的自然山体及农田,约45.87公顷,重点规划区域为六诏自然村本身的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15.5公顷,并对剡源九曲区域进行规划研究。

2 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

2.1 规划原则

(1) 历史真实性和活态保护原则;

(2) 保护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有形无形遗产兼顾原则。

2.2 规划内容

一是对六诏村特色与价值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建筑评价提出分级保护范围的划定,和相应的保护整治策略,从而使历史文化名村整体格局与历史环境保持协调一直;

二是统筹村庄的功能布局、土地使用、内外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村庄发展与设施改善的具体措施,引导未来村庄产业升级与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

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从区域角度制定有利于六诏村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提出村庄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实现方法。

3  古村特色与价值评述

3.1 古村特色

(1)剡源山水文化

(2)老街商贾格局

(3)人文历史特色:人文风骨,源远流长

3.2 价值评述

(1)历史价值——剡源传统村落的典型呈现

(2)文化价值——中华民族民间自由精神的生动诠释

(3)社会价值——村庄社会网络凝聚的基础;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源泉

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1 保护对象与框架

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等要素三部分组成。

保护对象: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要素、村落格局、公共活动空间、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保护区划

村落层面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共1.75公顷,分三个组团,西侧主要保护以鹅池为核心的古建筑群,面积0.30公顷,中部主要保护以六诏老街、德庐为核心的古建筑群,面积0.61公顷,东侧主要保护以墨池为核心的六诏古民居类建筑,面积0.84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涵盖至剡溪北侧的传统风貌较为集中的村庄用地,以及江拔线北侧20米范围内用地,以控制村庄空间视廊和江拔线的通道。总面积约5.25公顷。

环境协调区,北至甬金高速,南至南侧山体脊线,西至白畈自然村边界,东至曹家地自然村边界,总面积约38.87公顷。

4.3村域环境资源保护

村域主要的传统资源包括“六诏村保护对象认定表”中认定的山体、河流、农田山林、村域植被以及部分历史资源。

保护六诏村村域范围内的山体景观和植被特色,特别是六诏村视线范围内的自然山林水体;保护剡溪水系不受污染、沿河景观不被破坏;维持农田山林的生产种植活动与风貌特色;保护古道及其附属历史建筑和特色地貌。保护的最终目的旨在保存六诏村的区域自然景观特征,保护非集中分布的传统资源。

4.4村落格局保护

保护村庄与剡溪及其两岸的地形关系,保护沿溪传统景观;控制村庄内建筑高度,保护村庄天际线;保持村庄建筑基本统一的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使用和建筑形体关系和体量大小;保护历史巷弄的完整性和历史特征;延续新建、修缮建筑的传统格局;保留村落人文、自然景观的视线通廊;保护古桥、村口、村中心等公共空间不受侵占。保护的最终目的旨在保存六诏村的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

4.5 建筑要素保护

(1)历史建筑保护——六诏村共有3处拟公布历史建筑,另外本规划拟推荐历史建筑3处。

对即将公布的历史建筑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

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的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2)传统建筑保护——村内还有有一部分价值一般,但对完善总体风貌肌理比较作用较大的建筑,规划将其定为传统风貌建筑,共计17处,参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保持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与色彩等,外部维持传统风貌,允许内部更新。

4.6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修缮:对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保留: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整治: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拆除:对村内已经倒塌或无法修缮建筑进行拆除。

4.7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保护对象——传统构筑物、名木古树和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及空间等。具体包括石古树、水井、马头等。

保护主题——保护传统构筑物、台阶铺地等要素,保存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通过保护名木古树的生长环境并不被人为砍伐,为六诏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提供有力支撑;发挥传统生活生产用具和各类相关空间的原有功能,避免被现代机械化工具全面取代,有利于保持传统生活生产风貌并体现地方特色。保护的最终目的旨在保存六诏村在生活生产等多方面的历史记忆和风貌,继续展现其古朴素雅的人居环境。

保护措施与对策——古树名木:增设古树名木保护牌,执行省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标准和措施,严禁破坏古树生长环境和威胁古树安全的各类行为。 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及空间:保护竹、木、石等手工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传承手工技艺,保留现存具有历史价值的畜养空间和晒谷场所,延续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手工制品和生产空间的地方特色。

4.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保护对象——整理六诏村孙氏宗谱与应氏宗谱、奉化新志等各文献对六诏的记载;碾子制作、竹编技艺、竹器制作、酿酒等14项传统技艺;龙潭庙会、浙东婚俗等11项传统习俗;请龙求雨、平安放焰口等民间信仰;。

保护措施与对策——整理与记录成文:六诏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语言表述类性质,对尚未见诸于文字记录或记录不完善的,规划要求在进一步发掘相关遗产的基础上,加快整理与记录成文的工作。

5  村落发展规划

5.1 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剡源第一曲,右军隐居地

村庄性质——剡源溪文化的核心村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村落典范

发展目标——最具文化气质的田园休闲综合体;九曲剡溪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的代表村落

5.2 功能结构

六诏村总体结构为:“两核两轴五区七节点”,引导村庄空间结构布局,形成村民生活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5.3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以现状道路体系为基础,完善村内机动车道路,拆除部分幼儿园围墙,将主要机动车道路拓宽到4.5-5米。作为村庄内部主要交通的步行路、巷弄和铺石台阶规划予以保护,在整治完善的基础上作为主要的步行道路。根据奉化区剡江相关规划,在沿剡溪北侧规划绿道,路宽2.5米。

5.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宁波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以及《奉化市域村庄布点规划》的相关标准为依据,以考虑村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基础,进而力求满足旅游服务需求。

主要形成两处集中公共设施,一处以现状村委会为中心,位于村庄南部,剡溪西岸。一处沿老街,形成公共设施带。

(1)引导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同时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新增的商业服务设施鼓励利用原老街的临街建筑开设店铺。

(2)鼓励村民住宅的混合使用,活跃居民区的商业氛围,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混合的功能主要有:超市、餐饮、民宿等。

(3)加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增加地方文化展示和体验类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文化展览设施主要集中村庄入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村中中部的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和村庄西侧的田园体验中心。另外鼓励利用钱王庙建筑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

5.5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

整体思路——农业现代化融合;旅游协作与特色化

空间组织与项目策划——为充分发挥六诏村历史文化优势,重点打造书法、武术、禅修和剡溪四大文化主题。

旅游线路策划——文化体验线;文化农耕漫步环;登山健身线;剡溪漫步线。

5.6 市政设施规划

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5.7 防灾减灾规划

消防规划——(1)切实遵守国家《古建筑消防管理规范》,全面贯彻“内联外分,全面覆盖,预防为主,各个落实”的十六字方针,开展消防工作。 (2)在现状基础上完善消防栓设置,消防栓的间距要符合规定,水压不得小于20L/S。 (3)在主要公共节点、文物建筑本体、主要木构建筑及建筑内部防火报警器。

安防规划——(1)建立安全保卫巡查制度,派专人负责日常安全巡视,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早解决)。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立警务值勤点。(2)主管部门要与使用人签定日常安全使用责任书,明确安全维护责任,加强日常监控和管理。(3)加强安全责任宣传,杜绝人为破坏,严厉打击破坏古建筑及设施的行为。(4)对当地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动员、引导和帮助,调动当地群众保护、监督的积极性,建立群众性保护监督网络。

防虫、防蚁规划——(1)确定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基本工作方针。积极改进现有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2)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工作机制,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并严格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发生及蔓延。(3)监测与防治:加强环境卫生,消除病虫源,加强病虫害、鼠害的科普宣传工作。村落里存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需按规定请专业白蚁治理单位对建筑群整体进行系统地白蚁虫蛀的治理,并建立日常保养制度。

防洪规划及其它防灾规划——(1)防洪:防洪标准为 20 年一遇。排涝标准为最大 24 小时暴雨,24 小时排出。村落地势较低,原剡溪堤防较差,防洪能力较弱,规划应在以下方面做好防洪准备:①提高防汛意识,树立抗大灾的思想准备;②经常疏通河道和村内排水系统,完善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及时清淤,消除阻水障碍物;③保持上游水土和植被。(2)风灾、雪灾、雷击、抗震:①注意墙体的整体性,特别是山墙、叠瓦部分的整体性安全。②注意屋面檩条等结构是否有腐烂现象,注意房屋结构的安全,提高屋面的荷载强度。③适时增加防雷设施,减少雷击可能。

六诏村三普建筑与建议历史建筑一览表

序号

名称

类别

建筑面积(㎡)

描述

时代

现状

使用功能

1

孙氏民居

宅第民居

242.5

六诏孙氏民居俗称孙全房,据口碑调查,清晚期为孙姓萧王庙人所建,其经商路过六诏,见此地风水好而迁居于此。该建筑坐北朝南,单进,平面呈“一”字,占地242.5平方米。大门位于围墙东首,朝南,仿牌楼式,砖石槛框,门额施堆塑三窗,中窗所书之字在“文革”时被泥所抹,边窗为素面。正屋两层,硬山顶,设上下檐,面宽三开间一弄,明间为敞堂,梁架五柱七檩,宽檐廊。

较好

住宅

2

毛氏民居

宅第民居

764.9

六诏毛氏民居俗称毛家阊门,据口碑调查,由毛姓所建,故称毛家阊门,建于清末,距今约九十余年。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占地764.9平方米。大门双道,头门位于后进偏屋西首,朝北,单开间。二门位于正屋西山墙,仿牌楼式,砖石槛框,门额楷书“□荆善居”四字,边框饰彩绘。正屋、两厢均两层,硬山顶,设上下檐,其中正屋面宽七开间,明间为敞堂,梁架六柱八檩。厢房面宽二间一弄,宽檐廊。偏屋位于正屋之后,存五间,余均被改建。

较好

住宅

3

陈氏民居

宅第民居

689.7

六诏陈氏民居俗称大公理阊门,属清末民初建筑,一直为民居。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三合院式,占地689.7平方米。大门朝西北,砖石槛框,制作简易。正屋两层,硬山顶,设上下檐,面宽七开间二弄,明间为敞堂,梁架六柱八檩,宽檐廊。偏厢仅一间,前出廊,后有天井,与正屋之间设廊相连。

较好

住宅

4

德庐

宅第民居

245

位于中街应家弄16-18号。德庐据口碑调查,建于1949年,大门朝东北,砖石槛框,较为较为简易,上书德庐二字,面宽四开间,敞堂位于入口第二间,敞堂屋檐一层架空,并对外开窗,可兼顾其它二层二层房间采光。楼梯位于敞堂后侧,后有天井。二层有内外走廊,外走廊类似围绕敞堂架空空间的阳台。

1949

较好

住宅

5

王羲之墨池

古建筑

30

墨池位于溪口镇六诏村下阊门内,据光绪《奉化县志•古迹》:“一曲六诏,有晋王右军祠,右军隐于此,六诏不起,故名。”《剡源乡志•寓贤传》:“剡源六诏相传山中有石砚,又有墨池。皆为王羲之所遗,故其地向有右军祠。”元陈子翚诗:“一曲溪从古剡分,溪边庙食晋将军。砚埋尘土鹅群少,六诏空山自白云。”这些文献均说明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隐居于六诏,并留下墨池等遗迹。墨池现为一长5.89米,宽2.58米的长方形水潭,其东面置一长条石,余三面均由块石垒砌而成。据说池原面积大,后因下阊门在太平天国时被放火烧毁,在重建过程中,池局部被填埋。

一般

水池

6

王羲之鹅池

古建筑

15.1

位于村庄西侧,省道以南,路北的道光年间六诏毛氏首代祖先之墓,墓碑上书“奇列峰画屏,静水环稷带”,静水指鹅池的水。据村中老人指认位置,大部分水面修建奉新公路时埋填或填做民房,现剩余长7.7米,宽4.2米的近方形水池,面积约30平方米,北侧为省道的基础,西侧为铺砌的村中上奉新公路的台阶,南侧和东侧为民房。鹅池虽现存状况一般,但据记载为王羲之所遗留,故有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一般

水池

保护区划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规划结构图

道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