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庙后周仿古窑厂探索创新路
记者 陈培芳 王红雨
水泥制成的烟灰缸、笔架、名片架、手机支架……日前,记者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周永升故居笔锋小筑内,看到陈列着一些颇具特色的水泥制生活用品,甚是吸引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该村“烧窑名人”周利光开发的新产品。
在庙后周村山脚下的一个窑厂内,记者找到了正在制窑的周利光。周利光自小跟父亲学习烧窑技艺,2013年创办了这家目前宁波唯一专业烧制仿古青砖瓦的窑厂。这些年,随着仿古建筑热的兴起,仿古青砖青瓦又有了用武之地,周利光的窑厂也逐渐有了起色,生意稳定。
然而不安于现状的周利光一直想着如何突破,生产出更多贴近生活的产品。“去年10月,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种新的装修风格,以水泥原色为基调,很受年轻人欢迎。所以我就想着制作一些配套的生活小用品,拓展市场。”周利光告诉记者,近年来的装修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小众流行风格——水泥风,水泥风装修因其环保、可塑性强而被不少业主和设计师喜爱。相应的水泥制品也被越来越多人用在了日常生活中。
周利光利用自己烧制古砖的便利,在网上购买了相应的制作模具,开始研制水泥制生活用品。“相比烧砖,做水泥生活品的工艺要简单得多,只需调色、灌装、定型、脱模等步骤。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调色和材料的配比,水泥、胶水、色浆等按一定比例调和,才能做出颜色、硬度都让人满意的产品。”经过反复配比试验,周利光先后成功制作出几批水泥生活制品,并赠送给了亲朋好友,受到大家一致欢迎。水泥制生活用品被抢要一空,也给了周利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老技艺总要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让周利光更高兴的是,他还受到启发,利用模具生产出有花草鱼鸟、古代人物造型的大型仿古砖雕产品。“这个砖雕,如果纯手工雕刻烧制,价格高昂,而且产量极低,用了模具后,几百元就能买到一块,大大节约了建筑成本。”周利光指着自己厂房内的一块精美砖雕。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周利光正在筹备窑厂青少年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他整理了相关资料,把传统瓦当、青砖的制作过程一步步分解,绘制成图样,准备陈列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看,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古砖窑烧制技艺。
图为周利光(右)和工人正在处理新制成的水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