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让乡村更美更宜居——我区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侧记

记者 李露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与福祉。近年来,我区投入十数亿元,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我们的家园”建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行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习惯,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翻开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沿海、山区、平原的几个村庄,探寻他们一以贯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感受新农村的可喜变化。

大胆革新

石盆村首创生活垃圾“两收法”

今年57岁的周吉平是裘村镇石盆村的垃圾收运员,负责下石盆区域近300户村民的生活垃圾收运。每天早上5时不到和下午4时多,周吉平会驾驶着电动小三轮,按着小喇叭,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

“村民来倒垃圾时,我都要看一下分得不对的,当面指出来。大家一个村的,都认识,好说话。”周吉平告诉记者,跑完一趟起码要3个多小时,行程10余公里,遇上垃圾多的时候需要多跑几趟。

石盆村有500多户村民,在裘村镇行政村中属于中等规模,上、下石盆区域各配备一名垃圾收运员。村党支部书记周亚宏告诉记者,2018年夏天,全镇实施垃圾分类,石盆村一开始设了10来个垃圾投放点、50多只大垃圾桶,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负责桶边督导。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垃圾桶设点难,毕竟气味较大,点位离村民家近了不行,可离得太偏又不方便;二是督导人手有限,无法24小时在垃圾桶边盯着,“一旦没人守着,混投现象立即增多”。

思前想后,石盆村大胆革新,于2018年10月起撤掉所有固定的垃圾投放点位,改由人工上门收运,边收运边挨家督导。收来的一般生活垃圾,统一运到镇里的收集点;厨余垃圾则通过设备高温堆肥处理做成肥料,即所谓的“两收法”。

“运行几个月后,村民就适应了上门收运。目前,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效果很明显。”周亚宏说,尽管村里为此每年要支付两名收运员6万余元的工资,但垃圾分类有保障,村里环境更好了,这笔投资还是划算的。

今年年初,裘村镇出台新的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将石盆村的经验在全镇推广,全面开展生活垃圾“两收法”,统一上门收运,分类处理。在农村地区,该镇按照村庄大小,基本上每300户配备一名垃圾收运员兼分类督导员,早晚两次收运。而镇区4条主干道沿街各商铺、单位的垃圾收集,则委托给当地物业公司,每天早、中、晚三次收运,确保垃圾日日清,不留死角。如今,裘村镇成了全宁波唯一一个没有固定垃圾桶的镇。

雷厉风行

洞坑村3天完成旱厕清零任务

“原先我去洞坑村朋友家玩,都不敢上厕所,宁愿憋一天。”柳雪雁有个要好的朋友是大堰镇洞坑村人,节假日,柳雪雁经常带着孩子去洞坑村游玩,但上厕所这个问题一直是柳雪雁说不出口的小烦恼。“现在好了,村里那些又脏又臭的旱厕都拆光了,换成抽水马桶,既干净又卫生,不仅蚊子少,也不怕小孩在附近玩耍有危险。”

今年7月,在一片挖掘声中,大堰镇洞坑村的一座座旱厕被拆除填埋。如今,走进洞坑村,家家户户干净,庭院整洁有序,居住环境越来越美。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洞坑村在接到“我们的家园”建设任务后,7月10日,立即召开村两委会,排查全村旱厕。洞坑村原有旱厕210余口,在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时拆除了大部分旱厕,今年排查时发现还剩79口,涉及73户村民。

“这次要把剩下的79口旱厕全部拆除。”村党支部书记王阿义在村两委会上表示,旱厕清零行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破点,将彻底解决农村旱厕带来的卫生和安全隐患,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但是,洞坑村老年人居多,大家习惯了古往今来的如厕方式,对拆旱厕抵制情绪严重。“拆旱厕还未行动,就面临着无功而返的困境。”该村联村干部、镇应急管理所所长董凯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

为扭转村民观念,7月11日,在王阿义带领下,联村干部和村两委会成员对73户村民开展走访并登记旱厕位置,动员村民从村居环境和防治传染病出发拆除旱厕,并细心讲解拆厕补助政策。

最终,全村79口旱厕于7月14日拆除完毕,在全镇第一个完成旱厕清零任务。根据村民生活需要,洞坑村还发动村民在家里安装抽水马桶,并给予一定补助。截至目前,洞坑村已有120户人家完成户厕改造。

“旱厕改造不仅事关群众生态卫生、传染病防控和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地方文明卫生程度的重要标志。”据镇农办主任徐力斌介绍,大堰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旱厕清零行动,目前全镇4311口旱厕已拆除4283口,极大提升了农村居住环境。

放眼长远

尚一村试收环卫专项管理费

“为啥尚二村、尚三村不收,就尚一村要收取?”“有政府文件吗?这个费用收取有法律依据吗?”自8月1日起,尚田街道尚一村参照居民小区物业费形式,向村民收取环卫专项管理费,部分外来人员对此提出疑问。

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搬入尚一村居住了4年的吴金兰就第一时间上交了240元环卫专项管理费:“我倒觉得这是个好事,说明村里重视环境卫生问题。有了专项资金,环境卫生能整治得更好,我们住着也舒适。”

尚一村有户籍人口606户,1616人。因地处街道建成区,村内外来人口较多,达1805户,3600余人。村内设有垃圾堆放点33处,聘请环卫清洁人员13人,每年光这些人员的工资开销约39万元,加上路面维修费、河道清洁费等支出,环境卫生整治费用日益增多,村集体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7月,尚一村党总支书记胡国良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参照小区物业费的模式,按户收取一定费用,用作村里环卫专项管理费?”胡国良为此咨询了尚田街道法律顾问,在得到可行的答复后,他又与联村干部详细探讨费用的收取、管理、公布等细则。方案成熟后,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令他没想到的是,环卫专项管理费方案得到村民代表普遍认可,在会上全票通过,这让胡国良对做好该项工作充满信心。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取了95%的环卫专项管理费用。”胡国良告诉记者,环卫专项管理费以户为单位,每户每年收取240元,本村人可从每年的股权分红中扣除,外来人口由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小队上门收取,纳入村里专设的账户,专款专用,并半年公布一次明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可敬的。尚一村设立环卫专项管理费,不仅是为了减轻村集体资金压力,更是为了增强村民参与感,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的氛围,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尚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光说,尚田街道将根据各村具体情况,适时推广环卫专项管理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