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周年 看看奉化做得怎么样
2019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确定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作为宁波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标准。在《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目前我区垃圾分类情况如何?本期“民生会客厅”,让我们一起关注垃圾分类。
主持人 李露
本期嘉宾:
李丽 区生活垃圾分类办专职副主任
竺江 锦屏街道居敬社区党委书记
董泽瑜 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奉化分公司经理
张女士 小区业主
“爱喝奶茶的琪” 网友
垃圾分类的亮眼成绩单
主持人:《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区垃圾分类情况如何?
张女士:作为市民,这一年来,我确实看到了我区垃圾分类的成效。原先我们小区垃圾桶里乱七八糟的,有的人扔垃圾,离桶好几米就随手一丢。现在实现垃圾分类后,桶边有督导员,大家分类投放,垃圾桶干净多了。
竺江:居敬社区将原有120多个垃圾桶点位撤并成目前的16个点位,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社区积极发挥党员、在职党员、楼群长作用,以网格化形式层层动员、层层推进,做好居民入户指导工作,提高源头分类质量。
董泽瑜:为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绿城玫瑰园安排了物业管家入户宣传和指导,在源头上控制垃圾分类的质量。在每个垃圾桶点位上,每日早晚安排了桶边督导人员对业主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同时,物业每日总结垃圾分类各个点位的投放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对分类较差的楼幢业主,发送垃圾分类宣传消息,并告知分类情况。
李丽:《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区紧扣“点长破局”“桶边破袋”“政策破面”三大抓手,深化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今年上半年,我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覆盖;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考核排名长期处于“优胜区域”;辖区内85个居住小区源头分类质量合格率最高时达89.4%,平均保持在70%以上,总分位列各县市区前列。
主持人:在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我区有哪些特色亮点?
李丽: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同时,我区推出了科学、规范的专项奖补政策,“以奖代补”,引导激励。每年预算奖补资金1500万元,对全区申报的122个居住小区(含部分农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月度考核,对考核“优秀”“良好”“合格”的小区落实奖补,“不合格”小区取消当月奖补资格。自去年10月实行以来,目前已累计完成9批次总计1024个(次)居住小区的月度考核,补助总额905余万元。
另外,“破袋”净投模式也是我区垃圾分类的一大亮点。“破袋”净投要求桶边督导员督促居民做好破袋,同时在各点位配备清洗设备,便于破袋投放。“破袋”净投效果显著,据市垃圾分类办公布的数据,我区厨余垃圾有机质平均占比约为85%,领先于其他县市区。4月16日,宁波市2020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破袋”净投模式作为先进典型向各县市区推广。
垃圾分类需你我同行
主持人: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竺江:前端引导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宣传面不够广,入户宣传不够细,还未形成全民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源头分类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没有桶边督导员在岗的情况下,居民的垃圾分类质量还是堪忧。
董泽瑜: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尤其是垃圾分类撤桶并点期间,很多业主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个别业主甚至拒不配合垃圾分类,还通过业主群发布负面信息。所以我觉得,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最难的事情还是要提高业主的主观能动性。
李丽: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是垃圾分类推行最大的难题。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情况反映,30-40岁的中青年对垃圾分类配合度不高,甚至有人觉得这是政府的事情,是物业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这也导致了目前有些小区、社区桶边督导本末倒置,督导员沦为“分拣员”,一旦桶边督导员不在,垃圾分类质量就大打折扣。
“爱喝奶茶的琪”:我身边的年轻朋友对垃圾分类抱有怨言。这一方面与80、90后的“惰性”有关,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导致他们对繁琐的垃圾分类提不起兴致,抱有投机取巧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80、90后“叛逆”性的体现,以他们的知识素养来说,垃圾分类知识他们肯定都懂,之所以不做可能就是“你非要我垃圾分类,我偏不”的一种叛逆人格的表现。
主持人:怎样才能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你有什么建议?
竺江:我觉得还是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民垃圾分类氛围,让居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此外我建议,针对老旧开放小区,制定与其基础设施相对应的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董泽瑜:目前桶边督导员在与不在,垃圾分类质量完全不一样。因此,能否在垃圾桶点位上安装公共视频,这样即便没有督导人员在,也能提高业主的自觉性。
张女士:还是要实行严格的执法管理与信用惩戒机制。对于乱扔垃圾的人,就应该给他们罚款,并且曝光。这样一来,看他们还敢不敢乱扔。
“爱喝奶茶的琪”:“以奖代补”确实能引导激励社区、小区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但是要想提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得靠宣传和执法制度。
主持人:之后,我区将如何推进垃圾分类?
李丽:下步,我区将持续推广“破袋”净投模式,对标宁波,按200-300户推进“撤桶并点”再深化,规范“桶边督导”,逐步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三项机制。同时,深化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注重发挥党政机关、文明单位、最美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因人施策”,精准开展垃圾分类个性化知识普及,使垃圾分类好习惯真正入脑入心,实践于行。
另外,我们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督查考核机制,加大督考力度,强化问责,切实保障分类压力层层传导、分类责任稳步落实。同时,强化督查考核与综合执法配套合作,优化取证流程,深入推广“执法进小区”联勤联动机制,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垃圾分类动态监管体系。
主持人的话——垃圾分类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众的素质高低。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用心参与、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要从宣传、法律、制度、市场等各方面入手,让群众通过垃圾分类工作切实感受到身边环境、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才能让垃圾分类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