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就地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剖析区总工会“360”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
记者 景小芳 通讯员 陈标
拖了2年的工钱,在工会“娘家人”的介入下,只用不到20天就要回来了,器械维修工刘渊彬激动得一口气说了6个“感谢”;白杜工业园区有几十家企业1700多名工人,尽管企业经营受到疫情影响出现波动,却没有发生一起涉及劳动关系的恶性纠纷及上访……作为全市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的“试验田”,区总工会探索推进三道“防线”、六种举措和“调裁诉”闭环机制的“360”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将大量劳动争议快速解决在基层。
据统计,从3年前开始探索推进多元化解劳动争议以来,全区各级调处组织有效化解各类劳动纠纷2591起,涉及金额3356万元;“调裁诉”对接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当地工会特邀调解员参与劳动纠纷诉前化解145起,成功调解103起,劳动争议诉前化解成功率达71%。日前,“360”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史济锡批示,要求全省各地工会学习借鉴。
自己事 自家解
千余起纠纷在企业内部化解
位于西坞街道的铭朗服装有限公司以设计生产高档男装为主,这家职工超过500人的企业,并没有像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那样因工友间矛盾和劳资矛盾而“头大”,而是长期拥有着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运转中,免不了有工友之间、工人和管理层的磕磕绊绊,但只要做好普法工作,通过工会调解组织快速介入,基本可以做到‘一笑泯恩仇’。”公司工会主席石勇顺说出了其中秘诀。
在这家公司的劳动争议调解案件登记表上,记者“目睹”了一场纠纷化解的始末:今年5月,员工小张上班迟到,车间主管要按规处罚。小张不服,双方发生争执,主管气恼之下让小张离厂。离厂究竟算开除还是辞职?相关程序如何走才合情合理?小张气哼哼离开的背后,埋下了产生劳动纠纷的“小火星”。
这时候,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灭火员”迅速介入,积极扑灭“小火星”:在位于办公大楼二楼的调解室里,企业工会的负责人以法说案、以理说和,通过详细分析案件的来龙去脉,客观指出问题根源,本着尽可能让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最终达成的调解结果双方一致认可:小张和企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企业配合小张办好辞职手续,结清剩余的工资奖金,并给予相当于半个月工资的离职补贴。
无独有偶。去年年底,萧王庙街道一家企业发生了一起分流调岗投诉,之后通过企业内部调解得以圆满化解。区职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印海优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因为生产线调整,有12名职工要从衬衫车间分流到西装车间,由于两个部门间分配方式和工资结算不同,这批职工担心分流后收入锐减,准备一起到区总工会维权。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知晓后随即介入,一方面稳定职工情绪,建立理性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和企业协商,取消了“过往工人奖金延后三个月发放”的不合理规定,最终妥善化解了这起劳动纠纷。
企业既是劳动纠纷产生的基本单元,也是化解矛盾的最佳场所。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区总工会引导1281家建会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并选树50家示范企业,通过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积极发挥企业内部调解组织的纠纷化解作用,形成“自家事自家解”的内化效应,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全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成功化解内部劳动纠纷1550余件,涉及金额860余万元。
相似事 一起解
前置介入让纠纷化于未发
“白杜工业区有几十家企业,今年生产销售受到疫情影响,有些企业效益不好,劳动纠纷也随之增多。但由于我们工作做在前头,辖区内1700多名工人,没有一个人因为劳动纠纷上访上诉。”说起这里,西坞街道老李调处工作室的“领衔人”李国友脸上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小得意”。
李国友是四川人,2002年来到西坞街道的一家铸造企业,负责办公室和企业工会工作。从调解自己所在企业的劳动纠纷开始,老李的“业务”范围逐渐覆盖到该街道的大部分企业。随着一件件劳动纠纷的成功调解,一起起工伤事故的妥善解决,“名声在外”的李国友被当地总工会聘请为调处工作室的“领衔人”。
“调解纠纷,光想着工人或者光顾着企业老板都不行,而是要两者兼顾。企业有活力,工人权益才有保障;工人踏实能干,老板才有钱赚。”多年来,抱着这个念头,热心又处事公允的李国友在调解时说话特别有分量。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密防控期间,企业普遍停工停产,一些外地员工回到了家乡,另一些外地员工留在奉化,却没有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看着冷冷清清的工业区,作为资深劳动关系调解员的李国友意识到这很可能会产生劳动纠纷。于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他开始一个一个地给企业负责人打电话。对于家底厚、生产形势好的企业,他建议企业负责人继续为员工缴纳社保,并按照相应工资标准发放薪酬;对于效益一般的企业,他一手托两家,一方面说服企业负责人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发放薪酬,另一方面说服员工承担相应资费;即使一些亏损企业,他也成功说服企业负责人为员工缴纳社保并发放基本生活费。共性问题的前置介入,保证了当地劳动关系平稳有序。
如今,在溪口工业集聚区、莼湖绿色田园区、西坞铸造业集聚区等企业相对集聚的区域,均已设立调处工作室,在此基础上,13个镇级工会建立的13个由当地知名劳动纠纷调解员命名的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室,更是主动出击,专门诊治“疑难杂症”,确保劳动纠纷快速、就地化解。
烦心事 快速解
“调裁诉一体”快解纠纷
工钱被拖欠了2年,器械维修工刘渊彬一纸诉状将企业告上法庭索要劳务费,按照法律流程,完成劳动争议仲裁的时间一般需要45天,一场劳动争议诉讼可能耗时6个月。
此时,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诉对接工作室调解员介入,通过一次次调解缩小双方的谈判差距,在20天内就帮助刘渊彬拿回了辛苦钱,不仅较传统诉讼流程“省”了四五个月时间,还省去了律师费、诉讼费、交通费等费用。这正是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下,工会、人社、法院三方联手,推行劳动争议调裁诉联动,快速有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一个缩影。
如今,区总工会、区人社部门、区法院三方协同成立区调裁诉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入驻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建立区调诉对接工作室,实行“一周两日”工会值守制度,通过对接法院委托的可调解诉讼案件,让劳动争议尽可能就地化解。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方队伍实行互聘互认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调解员、法律监督员、结对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五大员”的职能作用,三方在劳动纠纷化解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效合力。
这也让吴锡佩等老调解员看到了“案结事了人和”愿望成真的曙光。吴锡佩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刚刚调解完一起装修工人薪资拖欠案。该案件中,装修公司因停业拖欠了装修工人薪资一年之久,涉及金额近25万元。刚开始调解时,双方面红耳赤地互相指责,等调解完毕,双方已心平气和,拿到首期工钱的工人还主动招呼个人垫资支付公司欠款的装修公司法人“一起出去喝一杯”,这个转变仅花费了2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