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故事| 抗疫最前线的“小马哥”

马旭辉,是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1月25日大年初一,医院征集应急梯队和赴武汉的后备人员时,他就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请战”。2月9日,他作为宁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赴武汉支援,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

在武汉前线

他是团队的“主心骨”

马旭辉是区人民医院援汉医疗队队长,临行前他庄重向领导承诺:“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一个都不少地带队员们回家!”。

在战“疫”最前线,宁波援鄂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目前收治了48名确诊患者。工作期间,马旭辉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虽然隔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护目镜,但他对患者全心全意的爱护和付出没有被隔离。

他是队中最年长的老大哥,队员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小马哥”,这声称呼饱含着队员们的认可和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上的沟通协调,他总是忙前忙后,安排得妥妥当当。

“睡的好吗?”“胃口好吗?”“环境适应吗?”这些话,小马哥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为了保证队员的安全,他特意从科室拿了练习用的防护服,指导队员们一遍遍练习、培训,并要求队员们每天向他上报体温和健康状况,督促他们把所有工作做好、做细。

时隔10几年

再次给妻子写“情书”

这个元宵节(2月8日),本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当晚10点,马旭辉接到紧急电话:“驰援武汉,第二天就出发!”还没等他开口,一旁的妻子已经坚定地说:去吧!他的妻子任秀赞是该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同事们都说马旭辉和任秀赞是医院里的模范夫妻。他是医生,她是护士,两人亦师亦友,专业上互补互学,有很多共同话题。

妻子的坚定,是因为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6年呼吸内科和10年ICU病房的工作经验,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工作沉稳干练、条理清楚,他能担负起这责任。同时,他是科室副主任、后备学科带头人,他也需要担负起这责任。她更知道,丈夫从疫情一开始就想冲前线的那份信念和执着!虽有太多不舍,虽知道危险重重,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支持丈夫前去援鄂。

相比妻子的坚定,马旭辉却有所牵挂,放心不下家中的妻儿。疫情期间,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马任驰需要在家上网课,妻子是护士长,工作忙碌、自顾不暇。2月16日一早,临行前,马旭辉来到儿子房间,与其道别。没想到,懂事的马任驰在前一晚去洗手间时,看到行李箱,早就知道爸爸即将远行,一宿没睡好。孩子红着眼眶,忍住不哭:“爸爸加油,早点回来,我会照顾好妈妈!”

马旭辉出征后,任秀赞在家中电脑旁,看到了他留下的“情书”:“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历练,但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本能……一定会平安回来,爱你们!”任秀赞说,这是时隔10多年,收到“小马哥”最特殊的“情书”。

在家中

他更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这份“情书”其实并不合格,称其为“家书”似乎更合适。因为他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儿子——家中的小男子汉。他自豪地称呼儿子为“老哈”(儿子小名为“哈哈”),他寄语儿子:“男子汉要有担当,要有所作为,要为家里、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影响着儿子。马任驰很懂事,也很独立,还会帮忙做家务。父亲远在武汉,母亲上班没时间管他,他自己在家中上网课、独立完成作业上传。他还会替父亲照顾母亲,在妈妈下班后,帮她倒开水、拿水果、陪她说说话。

近日,马任驰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您不在家的时候,我比以前更坚强了。”“爸爸,我会向您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所作为的男子汉!您一定要带着叔叔阿姨们平安归来!”他还在家勤练小提琴《我和我的祖国》,等父亲回来,拉给他听。他也记着父亲出发前的承诺:待疫情结束,带他和母亲去武汉赏樱花,看看父亲战斗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