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援鄂最前线:待到桃花烂漫,盼尔平安凯旋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让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无数医务人员投身一线,义无反顾,迎面出击,成了最美逆行者。

自1月27日我区首位援鄂医护人员何洋出征以来,目前全区共有21位医护人员奋斗在武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面对疫情,他们使命在心,重任在肩,迎难而上;面对危险,他们冲锋在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何洋:

“一定能赢!”

何洋是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急诊室护士长,也是我区首位出征武汉的医护人员,1月28日早上8点左右,经过14个小时的颠簸,她来到了武汉硚口区的肺科医院,顾不上休息,接受完相关培训后就进入重症监护组投入了“战斗”。

1月28日早上8点多,何洋到达武昌站

2月20日是何洋到达武汉的第24天,在援鄂的近一个月里,只要没轮到夜班,她几乎天天会写工作日记,将工作情况和自己的点滴感受详细记录下来。“每个班次工作4小时,工作结束以后,需要脱防护服,洗澡30分钟以上,对所有换洗衣服进行消杀。”何洋说,在医院工作内容和之前其实并无太大区别,最大的困难来是要穿着防护服工作,每穿脱一次都要一个小时以上。

“病人并没有预想中的悲观,对治愈表现得很有信心。治疗的时候,会向我们表示感谢,也会跟我们聊上几句。危难时刻,暖心的话胜似一切,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何洋说,患者在得知他们是从宁波过去支援的医护人员后,每次去护理他们都非常配合,让她颇为感动。

问到在武汉的生活情况,何洋说:“我们住的宾馆不错,独立卫生间、热水,一人一间,饭菜会统一配送,但是休息时间也是不能出门的。我们这一批来武汉的宁波医疗队一共才6个人,一开始大家都不熟悉,班次也不同,没人可以讲话,有时候挺寂寞的,现在已经习惯,大家也都熟悉起来了,会在微信群里聊聊天,相互鼓励,交流经验。”何洋也会在网上浏览关于疫情的消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一般我都会看一些积极正面的报道,尽量不去看负面的消息。”对于一线的“战况”,她非常有信心:“一定能赢!”

在和记者连线时,何洋的嗓子一直有点哑,一问原因,原来平时就有轻微胃病的她吃不惯当地辛辣刺激的食物,所以胃一直不舒服。“工作了精神集中忙碌起来倒没什么感觉,空下来了就会感觉难受,这个时候就特别想吃奉化的美食,还有妈妈做的菜。”谈及家人和自己才9岁的儿子,何洋骄傲地说,儿子很独立,平时在家自觉上网课学习,由家里的老人照顾,并不需要过多牵挂,“平时也会通过视频跟他们联系,爸爸妈妈虽然担心我的安危,但更支持我的工作。”

冯马龙:

一定要把大家平安地带回奉化

“宁波医疗队的同志们,你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不远千里来为我们服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你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是2月16日那天,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里71岁的患者写给宁波援鄂医疗队的感谢信,由于病房里没有纸,老人把感谢的话写在了一张药品说明书背面,薄薄的一张纸就像了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医疗队的心。

冯马龙是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呼吸内科的医生,“我是一名党员,又有多年呼吸科临床工作经验,在抗击疫情有需要时,理应冲在最前面。”2月19日晚上,记者电话连线冯马龙,原本白班3点就下班的他,7点多才回到酒店休息,“开完病例分析会,再去帮大家领了物资,不知不觉就这个点了。”冯马龙告诉记者,连日来,加入一线防控的奉化医疗队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作状态,负责医院重症病房的工作。“我们医生其实还好,查完房就可以出隔离区,但是护理人员比我们辛苦多了,要连续4小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中间不能外出,除了日常护理,还要负责疏导病人的情绪。”

作为区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副队长,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外,冯马龙还承担着组里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之余,他总是积极地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关心队员的生活,使大家克服困难,团结成为一个坚强的堡垒。每次轮到休息时,他总不忘去医院里转一圈,看看队员们防护工作有没有做到位,是不是存在困难,“大家是带着冲锋在前的一颗心来的,每个人都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但作为队里的老大哥,保障大家的自身安全是我的责任,出发前我也向领导保证过,一定要把大家平安地带回奉化。这些天大家的精神都高度紧张,必须提醒队员们时刻注意自身健康。”

“麻雀声声迎春到,众志成城火焰高,万众一心齐聚力,新冠疫情早日消。”前几天,一早在酒店门口等待班车的冯马龙看到几只麻雀在啄食铺在地上的防滑草垫,瞬间觉得春天来了,疫情应该不会太久,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打油诗”,“想念家乡的一切,等疫情结束回家,我要带着妻子和儿子好好去外面玩一趟。”电话那头的他期待着春暖花开的那一刻。

沈凯玲:

“以后会越来越好”

“今天白班,刚刚收到了医院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些物资,还有爸爸妈妈给我准备的零食水果,真是太好了。”2月20日,记者联系奉化驰援武汉医疗队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护士沈凯玲,电话那头的她心情不错。

1996年出生的沈凯玲是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的护士,参加工作两年多,是援鄂医疗队中最年轻的成员。2月8日晚上,区人民医院护理部群里发布招募令后,她第一时间报名。“我年轻,父母身体也好,而且单身无牵挂,肯定要先上,这段时间下来感觉挺充实的,这是对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历练!”

到了武汉后,沈凯玲被分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开始投入战斗,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最小而有一丝懈怠。“病人多,护理人员任务很重,平均一个人要护理9个病人,一班6个小时下来,会累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沈凯玲告诉记者,自己照顾的病人病情要比普通的隔离病房稍微重一点,有的病人还采取了气管插管的救治措施,这意味着病人完全卧床。“这时病人所有的护理都依赖护士,包括饮食、大小便、气道管理,一刻都不能离人。”沈凯玲说,进入病房工作需要穿防护服,还要带护目镜口罩,手套要戴三层,防护服很闷,不透气,脸上也被口罩压的全是压痕,“这些压痕要过一个晚上才会消退,有点影响颜值,不过现在大家也看不到,没关系。”谈及脸上的压痕,这个爱美的小姑娘有点“小忧虑”。因为一轮工作过后防护服都已被污染,所以沈凯玲从交接班开始就格外小心,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穿脱、整理、归置防护服,最大程度避免感染。“说实话,有时候也会害怕,但想到自己医护人员,就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其他的担心全部抛诸脑后。”

“今天一位患者跟我聊起奉化,说等病好了想来奉化走走看看,我想他这个愿望肯定能实现,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沈凯玲对接下去的战“疫”信心满满。采访结束时她给记者发来了一张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在疫情面前,我看到无数共产党人都冲在了最前面,他们都是我的楷模,是我一生为之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坚定了我驰援武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在申请书中沈凯玲表达了自己奋战一线的决心。

马彦俏:

用文字记录援鄂的点滴

2月9日,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彦俏作为宁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随队驰援武汉,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她也是奉化驰援武汉的唯一女医生。

工作间隙,她习惯用文字记录援鄂的点点滴滴,在她的战“疫”日记里,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祝福,以及对战胜疫情的信心。

2月24日是马彦俏援鄂的第15天,她写下了这样一段长长的文字。

这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按下的暂停键,没有阻挡她的爱心涌动,每天,我都感受着英雄的武汉人民给予我们的那一份份感动。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作为志愿者的公交车司机,都在等着送我们回家;手工制作消毒工具,顶着腰伤整理物资,作为入驻酒店的经理,他全心全意服务着我们;零点起床准备早餐,熬汤为我们补充营养,酒店里的广东厨师,变着花样为我们做着色香味俱全的餐点;避免室内感染的风险,剪发都在室外,一群可爱的“Tony老师”,顶着寒风为我们剪去三千烦恼丝。

我们为战友们感动,一腔热血、不顾一切前来支援;我们也为后勤老师感动,生活的事情从不用担心,还不时会有惊喜;我们也为老家的领导同事感动,关心我们之余,对后方的家人更是照顾有加……

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战胜病毒,驱赶病魔。这些天里,当我看到患者露出自信的笑容,听到他们发出爽朗的笑声,当目送他们出院,泪水总会充盈在眼眶,这一切,都值得。

昨天,宾馆楼下的小树发芽了,春天,已经来了!这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虽然,我们只是短暂地停留,她的温度,她的包容,她的内涵,使我们为之着迷,为之倾心。让我们,把爱延续,在感动的包围下继续战斗,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