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横山水库,一首辉煌的歌

要说世上最不可捉摸的东西,我想莫过于水了。最柔美最多情的是她,什么“柔情似水”“上善若水”“水是眼波横”“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等等,不一而足;最刚烈最暴戾也是她,什么“水火无情”“洪水猛兽”“穷山恶“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等,也是不一而足。水既是孕育万物的母体,也是能捣毁一切的元凶。正因为水有如此属性,一直来人们对她既爱之又恐之,既亲之又拒之。

县江,这条蜿蜒东去、千年不涸、由流淌奉化县城而得名的母亲河,在泽被奉鄞大地的同时,也曾为两岸居民带来了无穷的水患灾害。据资料,1955年7月3日至8月23日大旱,降雨仅50.5毫米,16万亩农田受旱,少收粮食72.5万公斤;1956年“8.1台风”,降雨282.2毫米,洪水泛滥,受灾农田13.9万亩,受灾户46800户,淹死、压死188人,重伤170人,轻伤462人,死畜286头,拔树倒竹,山林破坏,无以数计。

生活在县江周边的人民群众多么渴望有这么一个工程,可以在洪水泛滥的时候将水蓄积起来,在干旱断流的时候把水放出来,防汛抗旱、服务民生。于是,因历有“廿里横山九渡水”之说而命名的“横山水库”———在万众期盼中、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开始在奉化县江上游孕育,悸动,阵痛,直至横空出世。

1957年9月,宁波专署根据奉化县人民委员会要求兴建“横山水库”的报告,同意建设横山水库并完成初步设计,随即奉化成立了以副县长李子策为总指挥的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1958年10月按粘土斜墙坝开挖截水槽后停工。1959年1月坝型改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次年2月,浙江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作改型设计后继续施工,至1962年4月大坝心墙截水槽回填到地面平时再次停工。由于受益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1962年9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续建横山水库,并列为国民经济调整后的省重点工程之一,1963年11月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奉化县横山水库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开始续建施工。

横山水库初建时期,正逢三年国民经济困难,奉化可以说是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财,在物资贫乏、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发动全县人民,以区为单位,抽调上万劳力,操锹扬镐、肩挑手刨,历经近10年春秋奋战,硬是用热情、汗水甚至鲜血,浇筑起了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浙江省第一座陡坝坡窄心墙土坝。1966年2月水库封孔蓄水,4月工程建设完工,同年5月中旬,经省、地、县验收后交付使用。整个工程建设总投入资金1538万元,投放人工237万工,完成土方120.5万立方米,石方23.2万立方米,混凝土3.85万立方米。建成的横山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最大库容5008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的中型调节水库,主要枢纽工程有大坝、溢洪闸、泄洪兼导流发电洞、水电站等。

71岁的楼岩村村民印德潮,曾亲历了横山水库的建设,当时他是机械大队所属的皮带班的一位机手。他那激动而骄傲的回忆,把我带到了那风云激荡、青春燃烧的岁月,让我仿佛看到半个多世纪前在奉化大地发生的那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向大自然宣战、变水害为水利的水库建设运动……      在县江上游原楼岩乡朱家堰村四周,即东经120°20′,北纬29°30′附近。人声鼎沸、鼓号喧天、彩旗飘舞、喇叭震耳,推土机、挖土机、起重机、运输机一齐轰鸣;抽水机、压土机、卷扬机、风钻机高速运转。力大无比的机车,拖着一节节装满泥石料的车厢,冒着缕缕青烟,发着阵阵吼声,在两条长长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钢轨上,不停地来回穿梭。长达数10公里的战线,处处人头攒动、车流不息、彻夜通明。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工地,分设6个民工营,3个直属大队、一个火力发电厂、一个职工医院及其他一些职能部门,民工营以区为单位,由区主要领导兼任营长或指导员。工作任务量化到每个班组甚至个人,来自奉化各地的成千上万民工及钱塘治理工程局的干部职工,在工程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纪律严明,步调整齐,日夜奋战在工地。他们冒严寒战酷暑,垒坎筑坝,凿山铺路,掘沟修渠,踏歌夯土。

当时劳动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由于机械化程度不够,很多工序都要靠人工来完成。晴天一阵狂风,漫天沙尘伴着涡旋般的气流扑面而来,民工们的眼睑、嘴巴、鼻孔都布满了扬尘;雨天穿着厚重的蓑衣,雨水从藤编的安全帽缝隙中渗流下来往往湿透全身,天晴阳光洒下来,可以看到他们身上腾起来的一股股似烟似雾的热气。因粮食困难,常常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作补充。住的是用毛竹和芦苇搭建的简易工棚,睡的是用毛竹做成的分上下二层的“白鸽笼”,并且每间睡上10人甚至几十人。尽管条件如此艰辛,但建设者们情绪高涨、斗志高昂。工地上经常开展劳动竞赛,今天你拉石料夺魁,明天我运渣土第一;今天你上黑板报,明天我登光荣榜。有的同志,为了水库的建设,不但流汗流血甚至献出了生命。应德潮所在皮带机动运输班的一位年仅20岁小伙子,在一次操作时,不幸被一个机械部件砸中颈部,壮烈牺牲。

横山水库建成,锁住了上游滔滔洪水,造福了民生。时任横山水库扩建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之一的许时兴同志回忆说,“水库投入运行后,基本解除了下游20万亩土地的涝灾和10余万亩土地旱灾,特别在1967年夏秋发生的大旱,干旱时间长达140多天,由于横山水库灌溉,使原城关、奉中、舒家、尚田、尚桥等7个公社5.5万多亩土地取得了历史上未有的大丰收,其他下游地区原江口、西邬、方桥、南浦等6个公社,也减除了洪灾,增加了灌溉水量,取得了好收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6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经验交流时,横山水库土坝工程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们的赞赏。      由于历史原因,原水库建设规模偏小,下游防洪能力偏低,如遇较大暴雨,就不得不泄放较大流量,这样容易造成下游平原洪涝,并且水资源利用仅为70%左右。与此同时,随着宁波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用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有效控制县江洪水,减轻鄞奉平原30万亩农田渍涝和扩大灌溉效益,适应城市供水发展需要,1978年起,宁波、奉化两级政府多次向省政府要求加固扩建横山水库,综合治理奉化江。1984年8月在浙江省水利厅计划安排下,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建设三处进场着手施工准备,1987年1月正式开工扩建,1993年12月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建,1994年12月通过竣工预验收,1995年12月顺利竣工。库区的群众在水库的初建和扩建中,从大局出发,割舍了自己日日厮守的那片土地,有761户计2956人移居他乡。

扩建后的横山水库,如同稚嫩青涩的小伙子,变成了气宇轩昂,气度不凡的男子汉,更英俊、更成熟、功能更强大。大坝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加高21.6米,加高部分迎水坡采用钢筋混凝土斜墙防渗结构,防渗墙厚0.8米。新建泄洪闸三孔,每孔10×12米,最大下泄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开挖输水放空洞长357米,放空支洞43米,向宁波市年供水7000万立方米左右,向本市供水2000万立方米左右,向下流提供生态农业灌溉用水5000万立方米左右。新建电站一座,装机2×2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206万千瓦时。扩建后的横山水库扩增库容到1.108亿立方米,成为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Ⅱ)型水库。

横山水库运行50年来,锁蛟龙、降旱魔,先后战胜了50多次暴雨洪水和百年一遇特大干旱,为减轻下游洪涝灾害,稳定灌区农业生产,保障宁波、奉化城市居民用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作用凸显,成为造福县江两岸人民的民生工程和支撑宁波、奉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工程。据横山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吕光汉介绍,2002年末—2004年初,宁波市遭受了150年来罕见的特大旱灾,全年降雨量较往年减少50%,水库来水仅为正常年份的30%,均为历史最低值,下游河道几近干涸,20多万亩农田受旱,部分村镇发生临时性用水困难。面对连续高温和持续干旱,横山水库顾全抗旱大局,严格执行宁波、奉化两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用水调度指令,服从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供水统一指挥,对各种用水采用河道补充灌溉、分段定时调节等科学调度,有效地保证了宁波、奉化两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及下游灌区农业生产稳定,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

采访结束时,横山水库管理局小董陪我一起登上了70多米高的水库大坝。虽已入秋,放眼望去,水库四周仍是郁郁葱葱,层林叠翠。远处,一只漂亮的鸟儿拽着蓝色欣长的羽尾,正在山间划来划去;光滑如镜的水面清澈碧绿,宽大而望不到尽头,阳光过处,粼粼波光像碎银子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无限遐想;清净的空气中荡漾着湿润甘甜的味道,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美好。纤弱的小董面对此情此景,全然没了刚刚爬过二三百个台阶的困乏,不禁兴奋地喊了起来:“一池碧波如翠云,满幅山水入画来。”

是的,眼前的横山水库确实如诗如画,但此时此刻,我却更愿意把她当作一首歌,一首气势恢弘的歌,在万倾碧波中,让人们聆听她辉煌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