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棠岙纸制作技艺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吉林文史出版社),有数处描写奉化造纸,诸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均提到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另据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就从江西引进竹纸生产技术。约于此时前后,大堰、箭岭、董李等地也从福建传入竹纸生产技术,盛产毛竹的山区制纸之风渐盛。清康熙年间,箭岭村的真皮纸曾闻名于世。20世纪30年代是奉化手工(竹纸)造纸业的鼎盛期,仅棠岙东江、西江、溪下3个村就有槽桶300余槽,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所产竹纸大多从萧王庙埠头落船经宁波销往各地。其时,每天从棠岙运送竹纸去萧王庙埠头的“羊角车”在沿路排成长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机制纸业不发达,棠岙的竹纸业仍十分兴旺。1951年,棠岙竹纸坊还为《浙江日报》、《宁波大众》等新闻单位晒过大量新闻纸。之后的三四十年里,棠岙竹纸业时兴时衰,但总体上尚能勉强维持。如袁恒通的竹纸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能每年销售40万张防风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猛然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最后只剩下袁恒通一个作坊。1997年,一起偶然的事件给棠岙竹纸业带来新的生机。当时,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经人介绍,该图书馆管理员来到棠岙找袁恒通,请他试制古籍用纸。第一批样纸生产出来后,送去南京博物馆化验,结果证明这种竹纸与古籍纸最接近,是品质最理想的纸张。为此,天一阁图书馆一次就订购这种竹纸4万张。 之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古籍修补机构纷至沓来,认定袁恒通作坊为竹纸专供厂家。至此,棠岙造纸业再度兴起,并出现了江东明、傅章开、傅彦伟等一批竹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