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老宁波人“舌尖上的乡愁”
记者 袁伟鑫 通讯员 李贤君
红钳蟹酱曾是松岙每户家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随着市民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吃红钳蟹酱的人少了,制作红钳蟹酱的人就更少了,这门老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今年年初,松岙镇对接宁波蜜途旅游文创团队开发了“虾兵蟹酱”这款红钳蟹酱乡村旅游伴手礼,自4月上线销售以来,已热销数千瓶,唤醒了不少老宁波人“舌尖上的乡愁”。
红钳蟹又叫“招潮蟹”,是一种在沿海滩涂上随处可见的生物。涨潮时,这种蟹喜欢站在洞穴口,高举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欢迎潮水的到来,因此得名。虽然随处可见,但伸手去捉时,敏捷的红钳蟹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因此,腿脚利索的红钳蟹被渔民誉为“脚仙”。
松岙镇街一村有位71岁的老人卓月金,擅长捉蟹并制作红钳蟹酱,据说是祖传百年的手艺。她有一套独特的捕捉办法,能轻而易举地捉住灵活的红钳蟹。7月6日早上天蒙蒙亮,卓月金便穿着专门定制的护脚套出门捉蟹。她来到松岙象山港北缺塘泥涂,一番搜索后,瞄准一处,小心翼翼地用脚插入滩涂10余厘米深处,使劲顶起藏有红钳蟹的泥团,顺势将手插进泥里,连泥带红钳蟹扔进赶海筒,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天气热时,蟹洞就深,半天可捉两三公斤。天气冷时,爱晒太阳的蟹又老又肥,它的洞就要浅些,半天捕五六公斤没问题。”卓月金对记者说,她从12岁开始跟着大人下海捉蟹、腌制蟹酱,对蟹酱有着深厚感情。30年前,丈夫身体不好,她凭着每天落小海的五六小时所得收入供3个子女生活和学业。按说现在孩子事业有成,可歇手享福,但卓月金总是闲不住,捉蟹陪伴她大半辈子,实在难以割舍,何况现在已经鲜有人会这门手艺,生活在海边的人又很喜欢吃这一口,所以趁自己身体还算利索,她仍坚持在做。
在卓月金家的院子里,放着两个有些年份的石磨和捣臼,据说比卓月金的岁数还大。经历了近百年的捣压磨碾,石具上透着些许蟹酱的痕迹,这是卓月金的宝贝工具,也是古法传承的见证。
卓月金说,红钳蟹酱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只要3步,却需要百倍精力,耐心捣磨。先挑出没有钳子的母蟹,将有红钳的公蟹一个个洗干净,拉出肚脐,沥干水分。而后倒入捣臼,慢慢捣烂,蟹与盐按照10:3的比例逐步加入,直到细碎为止。把捣碎的蟹一点点倒入石磨中,细细碾磨,磨出来的就是蟹酱,一般5公斤蟹要捣磨2个小时,可保存1年。
卓月金还会做虾籽酱,用纱布将虾籽兜住冲洗干净,然后用纱布过滤把水沥干。虾籽与盐按比例调配腌制。用虾籽酱蒸蛋、蒸排骨、炒土豆丝、放汤等,营养健康又美味。
据松岙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没想到“虾兵蟹酱”这款乡村旅游伴手礼这么受欢迎。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挖掘开发乡土旅游产品,打响松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