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五水共治打造“数字治水”管理链

记者 李露

本报讯  无需人工下水,只要将一条无人船放到河里,在水上开一圈,就能立即检测出水质好坏。日前,区水利局投资29.8万元采购了一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域环保巡航和应急监测的全自动河道保洁巡航无人船,在县江作业。

今年,我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建设数字河道、搭建数字管网、强化数字监控为载体,打造水陆空全天候“数字治水”管理链,着力破解“治反复、反复治”的老大难问题。

水上:数字化河道全天候监测

昨天下午,记者在岳林街道斯张河边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浇筑水泥基底,为物联网水环境在线综合监测项目设备安装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但依靠现有的监测手段,无论从监测频次、时效还是代表性上,都无法完全适应当前水环境管理与决策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区治水办投资540万元,着手筹建物联网水环境在线综合监测系统。

据悉,该系统由中国联通宁波市奉化分公司承建,于9月开工建设。通过“固定式水质监测点+传感器探头部署”的方式,可对全区33条河道进行实时水质监测,实现全天候监管。

“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智能化、网络化监控管理平台,可提供传感器数据、视频图像、图片等远程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预警信息的发送。”该分公司总经理陈琦琼介绍,该系统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届时监测人员可在手机端、电脑端实时查看33条河道的各项水质数值。

此外,该系统还能实时收发预警信息。一旦河道有异样情况发生,系统便会发出预警信号,并传回高清实地照片,方便监测人员查看情况。

陆地:信息化管网全方位管理

由于主城区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地下管网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及各类监测点、泵站与污水厂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排水设施管理技术与系统无法满足城市正常排水需求。

今年年初,区综合执法局制定计划,通过GIS、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搭建智慧排水信息化平台,破解地下管网情况不清、重复建、难追溯、难监管等难点,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借助水务信息化去把控管线问题,是当下发展的必然要求。”该局排水处负责人介绍,作为宁波市首个信息化智慧管网系统,智慧排水信息化平台项目已完成招标,进入硬件采购阶段,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也进入招标准备阶段。

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全区排水管道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建立的大数据库,与智慧排水信息化平台结合,将形成“一张图、一平台、一张网”,建立以排水管网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地下管线收集、处理、应用工具,同时可支持管线三维呈现,直观了解城市“家底”。

“建设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搭建智慧排水信息化平台,除了为维护管线、发现问题、辅助决策、业务分析提供服务,也有助于我区管线系统融入宁波主城区管网。”排水处负责人如是说。

空中:智能化设备无障碍运维

设区以来,方桥街道成了奉化对接宁波的“桥头堡”,引进了许多重大项目。但是,一些项目的施工建设,使得人工巡察河道通行困难、盲区频现。6月初,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方桥街道综合服务项目部购置一架无人机,利用无人机三维成像功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全方位、无死角巡察河道,弥补传统巡河、治水的短板。

“以前人工巡河,一条河得好几个人巡查好几天,现在利用无人机巡河,只需2天就可以把街道的78条河巡察一遍。”无人机操作员韩永说,每当天气晴好,他会和同事一起操控无人机巡河,仔细察看河道内外排污、垃圾清理及周边乱建乱占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韩永会先截图保存,回到办公室后整理好照片和地址,发送给保洁部同事,等他们清理干净,他会操控无人机复查一遍。

“用无人机巡河后,效果显而易见,过去看不到、到不了的地方都在监控范围内,降低了巡河难度、提高了巡河效率,而且通过无人机航拍,巡河视野更加开阔。”该项目部总经理钱伟能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街道已清理3000多吨水生植物、2000多吨河道垃圾。接下来,项目部将加购无人机,扩大巡河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