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城乡同质“最后一公里”——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纪实
记者 李露
一滴水,映照千万农民的生活品质;一滴水,折射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通过延伸城镇自来水厂管网、启动饮用水联网联片达标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建设新时代农村饮用水工程升级版,既是打通农村饮用水供水“最后一公里”的惠民之举,也是实现城乡饮用水同标同质的必然之措。
民生实事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青山苍翠,河溪叮咚,一座座乡村水厂点缀其间,经由改造或新建而提升的工艺流程、硬件设施,让其蝶变成“秀外慧中”的美丽水厂,成为乡村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4年间,我们村的饮用水水质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2016年,我们村喝上了自来水;第二次是去年,村水站的投用让我们喝上了好水。”指着去年刚落成的水站,大堰镇谢界山村党支部书记陆宝法欣喜地说。
可谁能想到,这一座解决了200多户村民喝水问题的水站,建成仅用5天时间。去年5月17日,谢界山水站开工,从腾挪花木到建站房,再到设备调试,区水利局指派技术人员每天从早到晚现场指挥,连续几天工作到凌晨两点。第5天,随着一股股清泉的汇入,谢界山村水站正式投用。
溪口镇兰峰村水站被称为“骡背上的水站”,工程所需物资全靠骡子运输。“海拔高,无法修筑道路,进村的石阶山路又陡峭,只能靠骡子运输。”赶骡的老师傅说:“一天下来,骡子要跑十五六趟,每趟运输上百斤物资。”
“2010年前,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当时建设水平限制,农民饮用水标准仍然不高,与城市供水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据区农村水利与河湖管理服务处处长姚鹏东介绍,一些偏远山村供水通过山溪、地表取水,天晴干旱时经常断水,供水保证率不足,部分水站过滤及消毒设备简易,水质与城市差距较大。
2018年起,为让农民喝上更高品质的水,我区投入6.12亿元实施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构建“多镇一网、一镇一网、多村一网”的供水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区完成市政管网延伸193.7公里,新增受益人口约11.78万人;完成溪口镇自来水厂和萧王庙自来水厂管网延伸67公里,新增受益人口约2.8万人。
设备先进
农民喝上与居民一样的“优质水”
今年8月,水利部官网公示100家2020年度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名单,浙江省共5家水厂入选,作为宁波市唯一一家上榜水厂,溪口自来水厂名列其中。
溪口自来水厂位于亭下湖村,距取水水源亭下水库300米,总占地面积64.45亩,供水范围覆盖15个村、5个社区,水表用户1.7万多户,供水受益人口5.6万人,供水覆盖农村比例67.2%。
水厂采用集中控制式制水方式,所有生产数据与操作控制汇总到控制中心。同时,安装闭路监控、红外线防盗系统、生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现场生产状况,生产的水更安全优质。
在水质检测标准化方面,水厂投入近60万元,配备化验、实验所需的各种设备和仪器。每天检测原水19项、出厂水17项指标,并每两小时检测一次,每月检测分布在镇区供水区域内6个点的管网水15项水质指标,在市区二级监管中心的106项水质指标检测中,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此外,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座座水站先后实现提标改造,完善了净化和消毒设施。
“这个是刚从出水池里取出来的水,你闻一下,根本没什么味道,完全可以达到生饮标准。”姚鹏东拿着一瓶刚从锦溪村水站出水池里取出来的水介绍道,目前我区95%以上的水站采用超滤膜处理设备,产出的水可达到106项国家检测标准。
“山塘、溪坑的水经管道流到水站原水箱,之后经过石英砂过滤器过滤一些大的泥沙,而后活性炭过滤器吸附一些漂浮杂质,再进入到核心的超滤膜系统,这个膜可以把水中的一些细菌以及溶解性杂质全部过滤。”锦溪村水站运维单位技术人员说,超滤净水水站拥有多重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不仅安全,而且口感好。
据悉,与传统净水设备相比,超滤净水设备优化了膜的原材料,不仅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更节约运行成本,确保水质安全。
配“水管家”
农民饮用水再加一道安全锁
水站建好了,日常该如何运维?
原先,村级水站的日常管理大多由非专业的村民兼任,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未经过专业培训,难以担负起管理农村供水的各项任务。
“引入专业的‘水管家’非常必要。”姚鹏东说,新水站建成后,像锦溪村这样一个小型水站,每年的人员管理经费、耗材更换等需10万元,还需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让村里自己管,显然不现实。
因此,我区创新引入物业管理机制,以服务外包方式,为全区所有村级水站配上“水管家”,开宁波市先河。
尚田街道苕霅村水站于去年年底建成。“水站设备运行正常,消毒液已添加,出厂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日前,“水管家”虞杰来到苕霅村,现场检查水站,记录运行数据。“除了现场检查,公司后台也能在线监测水站运行状况,有异常会自动报警。”虞杰说,“水管家”除了做好日常管护检查,还要定期做好消毒液、过滤棒更换,保证村民天天喝上好水。
据了解,通过公开招标,区农村水利与河湖管理服务处与温州长江工程管理公司签订水站统管合同,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如果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水质不达标,将追究管理人员责任。同时,区农村水利与河湖管理服务处做好水源地管理,确保农村饮用水万无一失。
此外,水站还引进物联网管理技术,对设备实现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参数调整、远程控制等。以日供水200吨的单村水站为例,在此系统下,一个专业人员可管理3座水站,不仅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也保障了水站运行的安全性。
让优质水
流进农民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群众有所求,政府有所应。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上铆足了劲,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头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满足农民群众的用水需求。
“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设水站,其产出的水可稳定达到106项国家检测指标要求。”这是采访过程中笔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据悉,奉化水利人在推进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中,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制定了“能延则延、能联则联、应提尽提”等立足实际的改造提升方案,加速推进城镇管道扩大覆盖、联片水站有效补充、单村水站面貌改善的工程建设。同时,创新建设理念,抓住设备、管理、资金等关键环节,引进超滤膜设备、物联网管理技术,创新引进物业公司,实行区级统管模式,全力破解建设难题。
三年建设之后,全区已形成“纳管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供水新格局,完成市政管网延伸193.7公里,镇(街道)管网延伸67公里,新增受益人口14.6万人,真正让优质水流进了农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