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25979/2021-109313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尚田街道 | 发文日期 | 2021-01-29 |
尚田印象丨致传统手艺的坚守者——王海华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中精益求精者、勤勉不懈者,可称“匠人”。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依然宁静。他们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传世。工匠们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传统技艺。
在我们尚田的广渡村就有这样一位坚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铁匠先生——王海华。
王海华的打铁铺,就在广渡村的公交车站对面。他在自家外墙上用红色油漆写了好几处“打铁”,这便是他用来招揽生意的低调“招牌”了。
铁铺的生意还算不错,即便是许多现在市场上能现成买到的工具,附近的农民还是愿意上门找王师傅来手工打一把。好手艺,传百里,慢慢的也有许多别村的村民慕名而来。
走进铺子,在风箱的呼哧声中,炭炉膛里火苗蹿起,铁匠师傅抡起大锤,正在熟练地翻动着烧得通红的铁料。一边也精准而有力地敲打着,铿锵的打铁声此起彼伏。
过去一看,原来这便是王海华师傅。今年已57岁的他,看起来身体依然硬朗挺拔,岁月也许让他添了几缕银丝,但坚毅的眼神依旧如初。每一次的锤炼,都是他对初心的坚守。
王师傅14岁就开始跟着叔叔学习打铁,学了三年出师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打铁生涯。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王师傅这门打铁的手艺活儿已坚持了40余年。
打铁是一个靠力气和耐性的手艺,都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不仅要身子板硬,更是要能吃苦。铁匠锤炼的不只是一块块烙得生红的铁,更是一场千锤百炼的人生。
四十多年的打铁生涯,问及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或者难忘的事,王师傅腼腆地笑了笑,只简单说了一句“忘记了”。想来是手艺越做越精,好评越来越多,是农户们的那些夸赞,让王师傅忘记了过去的苦和累。
王师傅心无旁骛,并未与我们多作交谈,一心只有手里的工具和眼前的火炉。
组装完毕!经过不停的捶练和打磨,我们亲眼见证了王师傅将手中的铁料铸成了一把精美的锄头。一旁等待的客人,迫不及待将它拿手上试了试,笑着大喊一声“交关赞”!
一件好的铁具,需要经历“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淬火、回火、打磨、抛光”几个步骤。每件工具都经历了细细的打磨,最后配上合适的配件,一件完整的工具才算完成。
人也是,一个好的铁匠,需要经历年岁的锤炼和打磨才能学成出师。
打铁虽是十分辛苦,但王师傅从未放弃。学有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此时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个男人对妻儿的责任和担当。
王师傅告诉我们,他之前带过几个徒弟,但他们并未能坚持下去。此时王师傅的眼里闪过一丝落寞,这是他对这门老手艺无人传承的担忧与不舍……
铁匠和铁匠铺,曾经在街头巷尾可寻,然而近些年来,这一老行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即使在乡村,打铁声也逐渐消散,成为一种正在逝去的文化记忆。
或许以后这门手艺会慢慢消失,但这份工匠精神,却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