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简明问答解读:《奉化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字体:【大】 【小】

11月3日,宁波市奉化区发展和改革局、中共宁波奉化区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奉化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奉化区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总体思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据。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答:为科学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对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做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奉化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相关精神,全区人才工作取得了切实成效。一是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队伍发展统筹推进。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15.24万人,较“十二五”期末增加了5.14万人,年均增长8.6%,各领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奉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人才质量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卓有成效。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奉化高端人才团队总量实现翻番,人才素质和效能持续提升。新引进(含柔性合作)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27人,新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引才工程8名,新入选宁波“3315系列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22个,新增高端人才团队77个。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教育年限达到12.3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提升至140人年。三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人才集聚能力持续提升。以3号青创大走廊为主轴的“一轴五城多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高水平创业产业园相继落地,“双飞地”人才和项目招引联动模式建设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高校院所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9个,共有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8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四是重点计划稳步实施,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实施“凤麓英才”、奉籍英才回归、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名师名医名家”培育、“名校优生”等计划(工程),人才和团队引进实现新突破。五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配套服务提质升级。出台人才新政22条和新版“凤麓英才”计划实施意见,“1+X”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奉化博士联谊会,建立助创专员、法务专员、财务专员“三员”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十三五”期间,全区人才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建设“人才强区、创新强区”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平台引才主体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人才服务不够精准,尚未形成人才驻留、融入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二、“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

答:从国内外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人才、资本、数据等新型要素加快流动,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面临难得的窗口机遇,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城市经济人才、管理和高技术人才等的重视程度和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十四五”期间,奉化正处于发展动能的关键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突破期和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期,未来一段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体系,为人才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人才高地”。从区域环境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实质合作阶段,湾区经济加快发展,省市“四大”建设、宁波都市区、杭绍甬一体化、甬舟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宁波在浙东南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之外有了更多选择。未来一段时期,奉化要继续紧抓作为宁波新城区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交通优势和成本优势等,持续增强城市居住创业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吸引留住更多人才。从奉化自身看,“十四五”时期,奉化将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并重,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强区”发展战略,通过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完善产业体系、构建创新生态,奉化将持续释放城市化、产业化和科技创新红利,营造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居住环境,为“十四五”时期人才培养、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规划》编制历经怎样的过程?

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前期研究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区委组织部成立规划编制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同步委托第三方咨询公司开展人才发展的前期研究。二是规划编制阶段(2020年9月-2021年10月),结合前期研究的相关内容,开展规划调研工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平台、典型企业召开规划座谈会,针对重点问题、重大工程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初稿。2020年12月23日,在奉化区“人才之家”召开第一次规划意见征求会。三是审议发布阶段(2021年3-10月)在前期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第二次征求各相关部门、重点平台的意见和建议。10月,规划报区发展和改革局审查。根据区发展和改革局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委组织部于11月3日联合发文。

四、“十四五”时期,奉化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奉化区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人才工作全面“争先进位”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强区”战略,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主线,着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发挥创新平台载体引才育才作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实用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全面打响“最美桃花源、最好青创地”城市品牌,为奉化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基本原则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坚持高端带动,要素集聚;坚持数字赋能,改革突破;坚持政治引领,凝聚合力。

五、“十四五”时期,奉化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环境基本建立,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并举,推进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洼地、创新创业高地和科创生态福地。

具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4.5万人,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达到190人年,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分别达到6%和35.60%。人才效能日趋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万元/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2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2.70%和3.60%。人才生态不断优化,打造奉化人才新政3.0版,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体系,“最美桃花源、最好青创地”城市品牌全面打响。

六、“十四五”时期,奉化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双源撬动”,坚持创新在奉化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作用,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二是坚持系统集成与数字改革“双轮驱动”,以数字化为手段,系统归集人才服务事项与服务资源,迭代升级线下应用场景,推进人才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三是坚持自主培养与合作引进“双向推动”,坚持“引才”“育才”并重,加速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打通人才“双循环”经脉。四是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体联动”,正确处理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关系,构建政府市场协同联动的人才治理体系。

七、《规划》主要任务板块如何考虑及布局?

答:根据中央、省市委对人才发展工作的部署,结合奉化区实际,在与上位规划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在主要任务板块总结提炼出“五大体系”,分别为人才队伍培育、人才梯队构建、创新平台建设、人才体制改革、人才生态打造等。一是聚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培育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围绕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发展,实施三大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实施重点人才集聚行动,构建结构合理人才梯队,推进实施九大重点人才工程,加快聚才引智,构建多行业、多领域、多层次人才队伍支撑体系。三是强化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建设人才创新平台载体,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园区平台、科研平台、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培育,提升科创能力,加速高端科研人才汇聚奉化。四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围绕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方面,创新突破人才改革难题。五是数字赋能优化服务供给,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在人才发展的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安居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保障。

八、“十四五”时期,在人才梯队构建方面有哪些目标和措施?

答:在人才梯队构建上实施九大重点人才工程。

高端创新人才引育工程目标:到2025年,力争新增院士、国家和省重点人才计划专家50名,新引进创新引领型团队100个以上,新增博士230名,新建博士后工作站6家。具体举措:依托宁波“甬江引才工程”、奉化“凤麓英才”计划、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等,引进集聚一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深入实施“凤麓英才”计划,推进入选人才持续增长。创新项目引进、合作引进、兼职引进等柔性引才方式,更大力度招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联谊会作用,推动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

基础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目标: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1个,高技能人才达到5.8万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基础实用型人才队伍。具体举措:实施“奉化工匠”成才计划和“技能兴奉”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奉化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办法》,提升企业职业能力建设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再教育再培训。

青年英才引育工程目标:五年内选拔和培养能入选宁波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的优秀中青年人才200名,力争新引进高校毕业生5万名以上,“青创奉化”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具体举措:建立“凤麓英才”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加快“春暖燕归”“凤来·栖奉”、青年驿站等青年双创扶持和综合服务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名校优生”专项计划,大力开展“全国选才、才聚奉化”招聘活动。出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专项扶持政策,构建青年创业友好的全过程政策扶持体系。

新时代企业家建设工程目标: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次以上,培养打造一批善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胜任国际化经济管理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具体举措:实施“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提升行动,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到奉化创业兴业。继续实施“1+X”企业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实业精神;通过举办论坛、沙龙、组织企业“走出去”,持续拓展企业家视野。

教育人才提升工程目标:到 2025 年,奉化教育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持续提升。具体举措:深入实施教师“初心工程”,完善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实施“奉化学者”集聚行动,大力引进“名人名师”,设立“名人名师”引进专项资金。实施“互联网+名师建设”工程,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开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培育行动。

卫生健康人才集聚行动目标:到2025年,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5.5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 4人。建成区级以上名中医工作室5个,培养青年中医学术继承人10名以上。具体举措:实施卫生健康引才工程,强化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等系列人才培养和高层人才引进。实施卫生健康拔尖人才与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等人才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培养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中医药人才。

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育行动目标:新增市级以上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高级人才10人以上,组建奉化文旅体专家库。具体举措:依托“甬江引才工程”等高层次引才计划,引进一批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健全柔性引才机制,聘请国内文化名家来奉化建立文艺大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名师带徒、精品创作、文化交流等工作。分级分类组织、参与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遴选和专业技术中高级职称评审。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区、镇(街道)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文化礼堂业务骨干、基层宣讲员等基层工作者能力水平。

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发展行动目标:到“十四五”期末,全区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或拥有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700人左右,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具体举措:引导社会工作相关部门、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加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完善社会工作政策体系。

提质发展党政人才队伍提升行动目标:到2025年,35周岁左右镇(街道)党政正职保持在20%,区管副职达45名左右,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学以上的区管干部超过35%,政府部门专业化区管干部达75%。具体举措:着力构建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党务工作人员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双向交流,培养复合型党群工作人才。积极对接宁波“智慧党建”数据网,分类建好干部“数据库”。创新实施“干部担当评价指数”,对区管干部担当作为水平进行专项评定。

九、“十四五”时期,在人才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目标和措施?

答:在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当面,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园区平台、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人才孵化平台。

构筑3号青创大走廊人才高地目标:到 2025年,大走廊沿线人才总量达15万人,新集聚高端创业创新人才1000人以上,培育“小而美”苗子企业150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完整创新链、集聚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宁波南部创新走廊。具体举措:优化“一轴五城多点”空间格局,集中资源建设3号青创大走廊,积极对接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转移转化到技术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围绕重点产业,加强科技合作与平台共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项目”“人才+基地”“智力+资本”等模式,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春苗计划”,构建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转移转化体系。

科研平台建设目标:到 2025年,全区科技领军人才数实现倍增,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90人年,平台能级和绩效实现全方位提升。具体举措:加快与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的人才(项目)合作,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力度,推动创业项目和团队落地。引进设立“国字号”检测中心(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海外研究院等实体机构。支持优势企业(集团)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设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心)。

产业创新平台目标:到2025年,累计集聚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以上,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个。具体举措:重点围绕奉化“8+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平台建设,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落户奉化。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人才孵化平台目标:到2025 年,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2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各两家,新培育孵化1000家科技小微企业,集聚青年创新人才能力显著提升。具体举措:加快奉化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北京国泰奉化科创中心、沪甬双创基地、移盟创新中心、经佳科创中心等人才“飞入地”建设。鼓励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能级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集孵化、服务、科研于一体的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服务大众的开放创客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服务社会组织。

十、“十四五”时期,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围绕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四个方面加强改革创新,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人才引进方面,赋予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型机构更大的人才引进认定自主权,对院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允许设置特设岗位,突破单位常设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自主制定特设岗位人员收入分配倾斜办法。积极融入宁波海外合作中心、人才大使等全球引才网络,加强市场化引才荐才。

人才评价方面,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技能人才、新经济人才等不同领域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科技创新领域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健康服务等服务业领域人才,研究制定不以学历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扩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企业范围。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支持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行业协会承接人才评价职能。

人才激励方面,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试行并逐步完善“绩效工资总量+X”管理模式。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转移收益,鼓励成果优先在区域内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落实创新创业奖励激励政策,加强人才荣誉激励。

人才流动方面,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不同区域和体制之间人才充分共享和柔性流动通道,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机制。健全科技人才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双向流动机制,落实科技人员在岗离岗创业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人才使用、管理等创新政策试点,创新人才驿站编制挂靠机制。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统一规范、开放合作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相互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机制。

十一、“十四五”时期,在人才生态打造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围绕构建政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安居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四个体系”,打造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人才发展生态。

构建全周期政务服务体系,数字赋能,打造覆盖人才创业创新全周期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广使用“人才服务码”,实现人才政策主动推送、一表并办,人才服务一码通用。深化“人才之家”建设,切实放大博士联谊会平台效应,加强与各级各类人才“飞地”、投融资机构、专营运营团队和创新平台对接,打造一站式“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大力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等,进一步降低人才创业创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奉化区金融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意见,实施金融服务人才发展“六个一”工程,为人才企业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壮大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研究建立人才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联合政府和市场资源,建立人才创新创业融资与社会资本对接平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行知识产权融资保证、企业研发损失、产品研发责任等险种,支持创业创新企业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

筑牢全方位安居保障体系,健全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人才安居购租补“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持续加大人才住房供应,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盘活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达80万平方米,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16.47%。提升轨道沿线、重点产业集聚区周边人才租赁房配比,鼓励产业园区、功能区加大人才安居专用房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力度,允许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优先购房。完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

完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段学校保障举措,积极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为人才子女入学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保障。建立完善分层分类的人才医疗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和健康体检制度,为基础人才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完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十二、规划保障举措有哪些?

答:一是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首要负责、直接谋划、亲自督办的工作领导体制,健全“统一领导、各级协调、多方协作”的人才工作运行体系,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根据规划要求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制定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加大人才工作人员配备。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确保规划全面落地、有效实施。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人才经费的支持力度,确保年均增长15%以上。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加强人才专项资金的产业导向投入,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新兴领域和特色产业倾斜,在重大产业政策中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加强人才专项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提升人才投资效能。三是强化信息支撑,积极对接融入宁波“人才大脑”建设,加快奉化人才信息化系统建设。强化“互联网+”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发,整合联动就业、社保、人才、人事等大数据,构建“时时、人人、处处”的服务模式,为人才提供智能化、全覆盖、交互式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统计体系,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为人才工作开展提供信息支撑。四是深化氛围营造,积极推广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持续举办人才国情教育和研修培训,宣传一批爱国奉献、成果卓越的人才团队。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人才交流、项目合作大会和招聘会等,拓宽奉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渠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创新创业文化。

解读机关:宁波市奉化区委人才办

解读人:董牧之、淡梦晗

联系方式:0574-89294038

政策原文:奉化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