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79996P/2021-123379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1-10-25 |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奉化区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奉化区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奉化区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表》由区发改局另行发布。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25日
奉化区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
为更好地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有效投资可持续增长、奉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根据《宁波市奉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对“十四五”时期我区重大建设项目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编制和实施全区重大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制定重大项目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回顾与展望
(一)“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回顾
“十三五”时期,奉化区按照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工作部署,全力实施“项目争速”攻坚行动,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4个,总投资2115.8亿元,完成投资1070亿元。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奉化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在推进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极大促进作用。
产业升级成效显著。科创引领不断加快,聚力建设3号青创大走廊,实施“青苗计划”、引育“小而美”企业,实现研发投入绝对值增长90%,取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重大突破。成功引进瑞凌降温薄膜、锋成双亲纳米材料等高科技企业,共建启迪智能装备(气动)科技园、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一轴五城多点”的创新主轴基本形成。现代工业提质增效,实施“强龙工程”、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小升规”等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宁波卷烟厂异地技改项目一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等建成投产。推进片区化改造,启动实施中信创新工业综合体、大埠工业区块等22个老工业园区改造建设项目,溪口大岙生态工业园、凤麓新材料加速器、奉化摩米创新工场等7家小微园区建成并通过省级审核认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万达广场、惠政老街、印象奉化等一批商贸设施新建投运或改造提升。雪窦山名山项目、民国风情街、宁波湾滨海华侨城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打造市级园区1个,市级培育园区1个,滕头村和马头村分别荣获中国新乡村音乐基地和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营地称号。都市农业稳步提升,完成创建“宁波市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和“宁波市现代农业庄园”各10个,萧王庙水蜜桃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完成,奉化国家渔港经济区、尚田草莓茶叶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雪窦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畅通,完成综合交通投资84.21亿元,新增桐冒公路、溪口北环线及甬金高速至生态公路、至大张连接线,扩建城区外环线西环线(江拔线至宝化路段),开建203省道奉化段。区总公路里程达1358公里,基本形成了内优外畅路网格局。城市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实施机场快速路南延、汇诚路、中山东路(金钟路-东环线)、长汀路(东环线至西环线)、中塔路(中山路至东门路段)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形成“一环六射”城市路网主框架。宁南片区、中交未来城琎琳站区域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公共交通运力不断提升,轨道交通3号线(鄞奉段)开通,奉化金海站客运中心、莼湖公交站、裘村公交站建成投运,东、中、西全方位对接宁波主城区公交线网,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实现。安全生态水务体系初步构建,围绕区“五水共治”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重点实施葛岙水库、甬江防洪工程东江剡江奉化段堤防整治、剡江(畸山至萧王庙)及支流河道整治等工程。深入开展小流域生态治理,累计治理长度32.2公里,完成13座水库除险加固和82座山塘整治,逐步消除病险山塘水库的安全隐患。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累计新(改)建5G站点500个以上,新(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110.7万千伏安,新建、改造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103.3公里,35千伏及以下线路621.7公里。区域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加强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综合供能服务站、充电桩等项目建设。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发生蝶变,通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成功创建省级无违建区,实现“无违建镇”全覆盖。累计改造城乡危旧房近248.5万平方米。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成功创建省级样板镇5个,全面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拆除旧房158.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148万平方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全面推进,提前两年完成污水零直排,成功捧得“大禹鼎银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阳光海湾再生水处理系统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等项目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66.47公里,提标改造污水管网50.19公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处理全面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张家岙填埋场垃圾渗滤液项目改造完成,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示范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积极开展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基本完成桐照、栖凤近岸海域海岸带综合治理项目。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顺利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相继建成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奉化校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一期、奉化中学迁建、实验小学迁建、中园幼儿园等重大项目。健康奉化建设纵深推进,宁波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区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提升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萧王庙卫生院建成使用,医疗设施布局逐渐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80余家。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改、扩、迁)建养老机构14家,滕头养生颐乐园、丰康颐养院、岳林康养院等新型养老机构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一批全民共享文化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奉化城市文化中心、凤山体育公园、未来城科普中心、“朝夕”城市书房建设及中山公园出入口改造提升、奉化剧院二期内部改造等工程相继完成投用。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展望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奉化将按照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要求,成为宁波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一极四区”,在此背景下,奉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上看:一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及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加快推进,有利于奉化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科创共赢发展、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十四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深度影响未来产业格局,新技术、新产业也将推动奉化新基建的加快发展。三是体制机制方面,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深入推进,宁波市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新平台有利于奉化区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助推重大项目建设。
从挑战上看: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浪潮和保护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社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二是城市间要素竞争更趋激烈。在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间围绕高端人才、总部机构、交通枢纽、重大项目、重大试点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宁波市正加快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对奉化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投资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奉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线,以“最美最好”为抓手,突出战略引领、结构优化、改革创新、绿色集约,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谋划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充分挖掘新增长点,拓展投资新空间,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效益,实施“全面创新、全域美丽”发展策略,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聚焦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等重大战略,围绕奉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确定的重点目标、重大任务,统筹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项目。
坚持结构优化。坚持从增后劲、调结构、提质量、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出发,优化投资方向,加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补齐交通出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短板,提升生活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项目审批、数字化改革、投融资体制以及重大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推动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不断创新模式和途径,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
坚持绿色低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集约的重大项目,按照碳达峰的行动要求,加快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机制日趋完善,有效投资可持续增长取得新突破,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科技创新实力、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交通网络、人居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较大提升,为“十四五”奉化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依托“3号青创大走廊”建设,以承接宁波市内外科技成果孵化、转移、加速为重点,以“一轴五城”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基本建成,“最美桃花源、最好青创地”城市品牌全力打响,努力建成宁波都市区南翼的科创高地。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总量进一步做大,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位不断提升,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格局。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做优做精,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城乡交通网络更加健全。干线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城市主干路线与宁波都市圈、长三角区域高速路网衔接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交通路网更加畅通,内畅外联的交通支撑体系加快构建。
人居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打通,奉化发展底色更绿、更可持续。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需求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城乡公共服务的品质化、均等化不断提高,民生服务质量标准与宁波主城区处在同一水平线。
三、“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安排
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十四五”期间共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96个,总投资约4015.8亿元,项目分为实施类项目和谋划类项目,其中实施类项目272个,总投资约2544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1705亿元;谋划类项目24个,总投资约1471.8亿元。
“十四五”重大项目实施类重点领域汇总
项目领域 | 项目数量(个) | 总投资(亿元) | “十四五”计划投资(亿元) | 投资占比(%) |
合计 | 272 | 2544 | 1705 | - |
(一)科技创新 | 10 | 50.7 | 47.7 | 2.80% |
(二)现代产业 | 110 | 995.5 | 565.5 | 33.17% |
(1)现代工业 | 56 | 262.9 | 189.6 | 11.12% |
(2)文化旅游 | 17 | 335.8 | 90.0 | 5.28% |
(3)商贸服务 | 31 | 342.6 | 248.3 | 14.56% |
(4)现代物流 | 3 | 30.2 | 18.7 | 1.10% |
(5)现代农业 | 3 | 24.0 | 18.9 | 1.11% |
(三)交通设施 | 45 | 390.8 | 259.0 | 15.19% |
(1)交通工程 | 19 | 224.0 | 132.9 | 7.79% |
(2)市政道路 | 26 | 166.9 | 126.1 | 7.40% |
(四)生态环保 | 29 | 180.7 | 133.1 | 7.80% |
(1)水利设施 | 16 | 124.3 | 82.6 | 4.84% |
(2)环保工程 | 11 | 52.3 | 46.4 | 2.72% |
(3)能源工程 | 2 | 4.1 | 4.1 | 0.24% |
(五)公共服务 | 78 | 926.3 | 699.7 | 41.04% |
(1)城市更新 | 13 | 514.3 | 365.2 | 21.42% |
(2)保障安居 | 40 | 223.4 | 194.2 | 11.39% |
(3)教育设施 | 10 | 34.7 | 30.7 | 1.80% |
(4)医疗卫生 | 7 | 118.9 | 79.2 | 4.64% |
(5)公共设施 | 8 | 35.0 | 30.4 | 1.78% |
(一)科技创新领域
坚持以增强效益和活力为出发点,以集聚集约为导向,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区域创新能级,重点安排科创平台和高水平研发平台等重大建设项目10项,总投资50.7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47.7亿元。
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推进生命科学城、中交智慧城、智能制造城、茗山科技城、滨海低碳城等科创平台建设。
高水平研发平台。重点推进先进能源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宁波瑞凌总部及研究院、瑞峰研发及总部中心、利安光学技术产业园、波导卫星通信科创园、中园智慧科研创新项目、移盟科创基地等项目。
(二)现代产业领域
聚焦现代工业、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突出产业创新融合和数字牵引,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0项,总投资995.5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565.5亿元。
1.现代工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56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89.6亿元。围绕宁波“246”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时尚服装、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推进宁波创新工业综合体、茗山智造园、原丝路扬帆地块开发项目、万洋众创城、亚德客年产600万套精密气动元件项目、中烟香料工程中心和片烟醇化中心、朱家河工业园区、印家坑小微产业园项目(一期)、滨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奉化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积极谋划宁波健康创新研究院、茗山云谷(二期)、生命创新中心、亚德客四期、尚田街道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
2.文化旅游。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7项,“十四五”计划投资90.0亿元。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建设中国佛教五大名山、“溪口民国第一名镇”等品牌建设,重点开发弥勒圣坛项目、中科同创宁波溪口禅意商业街、溪口古镇区改造工程、商量岗旅游项目、同山片区文化旅游开发等项目。打响“宁波湾·奉化玩”品牌,建设浙江宁波湾旅游度假区,着力推进华侨城欢乐滨海、滨海养生等项目。积极谋划西坞古镇文旅开发项目等文化旅游项目。
3.商贸服务。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1项,“十四五”计划投资248.3亿元。加快城区商业综合体建设,重点推进宝龙广场、宁波生命科学城酒店商业综合体、琎琳站TOD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提升多层次消费体验,着力推进生命科学城健康医养中心、宁波湾体创中心等项目。完善文旅商贸配套,积极推进溪口应梦里、华侨城度假酒店等项目。推动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推进新能源汽车商城项目。提升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宁波银行、奉化农商银行大楼。
4.现代物流。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8.7亿元。重点推进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宁波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宁波智能物流平台(奉之桥)等项目。
5.现代农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8.9亿元。加快推进美丽田园示范区工程、宁波湾区智慧文旅小镇-渔港经济区(后勤保障基地)项目、宁波奉化生态农业产业园(胡家渡美丽田园)工程。谋划推进宁波市中草药文化博览园暨现代休闲体验农业项目、“欢喜田园”鲜生活体验场项目。
(三)交通设施领域
以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为引领,紧抓宁波创建交通强国试点城市有利契机,强枢纽,优网络,创特色,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支撑体系。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5项,总投资390.8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259亿元。
1.交通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9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32.9亿元。
(1)提升综合客运枢纽能级。重点推进宁波南部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一期)、溪口火车站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加快轨道交通谋划建设。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网络,谋划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工程、9号线工程。
(3)完善交通主干路线。优化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203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规划310省道奉化G228至S203段公路、沿海中线拓宽、西环线南延北联、连山快速公路等工程。高标准谋划象山港二通道、奉莼二通道、奉莼三通道工程等公路项目。
2.市政道路。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6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26.1亿元。
(1)完善城市快速路网。构建“两环六横五纵五射三连”区域交通格局,加快推进宝化路东延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谋划推进宁波世纪大道南延等项目。
(2)畅通城乡交通路网。构建“七横五纵”城区骨架路网,推进南山路综合整治、西圃南路、河头路北延、金海路改造等项目,谋划湖桥路、奉南路(西直路-前方路)、恒兴东路及儒江路西延工程(滨江路-甬临线)等道路工程。进一步加密区域内部发展路网骨架,加快推进宁南新城、滨海新区、茗山智造园等区域配套市政道路建设。
(四)生态环保领域
积极推进水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保设施、生态涵养、绿色能源等项目建设。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9项,总投资180.7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133.1亿元。
1.水利设施。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6项,“十四五”计划投资82.6亿元。
(1)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以“水利工程补短板”为重心,采取蓄、滞、分、挡、排等水利综合整治手段,着力构筑高质量的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宁波市奉化区城东片、西片、中片、南片防洪排涝等重大水利项目。
(2)加强水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松岙镇域水利综合整治工程、甬江防洪东江剡江奉化段堤防整治工程二期、宁南贸易物流区基础设施(水利)建设工程、亭下灌区三干渠(倪家碶河)整治工程、滨海新区沿海中线以南河道治理工程等水域综合治理项目,谋划斯张河、舒前河、何头园河、西坞片区河道、白杜江、锦溪新开河、五岙溪等水域治理项目。
(3)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葛岙水库、柏坑水库扩容、奉化区鱼山与大欧泵站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岩头、跸驻水库工程。
2.环保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项,“十四五”计划投资46.4亿元。
(1)优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厂、阳光海湾再生水处理厂,积极推进方桥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及水质改造提升(含管网控制平台系统)项目。
(2)推进垃圾收治处置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浙江佳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示范基地、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3)实施河湖生态化治理。着力开展生态修复改造工程、滨江生态公园一期和二期等项目,谋划悬山岛生态科普基地项目建设。
3.能源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项,“十四五”计划投资4.1亿元。持续推动新一轮输配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宁波港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铁场-西溪110千伏线路工程、金海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海沿-塘溪11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3座。聚焦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着力推进甬绍干线东段天然气管道工程。
(五)公共服务领域
着力推进幸福安居、教育强基、医卫利民、文化惠民等惠民工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让奉化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安排重大建设项目78项,总投资926.3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699.7亿元。
1.城市更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3项,“十四五”计划投资365.2亿元。
(1)建设一批高品质社区。聚焦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理念,突出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建设未来社区,加速滕头社区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锦屏南溪未来社区、岳林金钟未来社区等以镇(街道)为实施单位的10个以上市级未来社区创建。稳步推进金海路站周边地块商住项目、原奉化中学地块开发、滨海新区中心湖及周边地块开发等项目。
(2)加快一批危旧房改造。着力落实南山路中段危旧房改造地块开发、尚田街道旧城区改造(一期)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谋划尚田街道旧城区改造(二期)、江口街道建成区旧城改造等项目。
(3)开展一批城中村整治。进一步推进奉化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开展朱家河村、徒家村等37个城中村拆除重建,前江村、盛家村等13个城中村的综合整治,整治面积92.94万平方米。
2.保障安居。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0项,“十四五”计划投资194.2亿元。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保障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建设南浦片安置区块一期及二期、宁南贸易物流区四号、五号、六号综合安置用房、方桥安置房、西河小区一期及二期安置房、东部门户区(一期)拆迁安置房、圣墩村地块安置房、锦屏街道解危安置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
3.教育设施。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0项,“十四五”计划投资30.7亿元。按照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要求,建成金海小学、锦屏中学迁建工程、江口中学迁建工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奉化校区建设项目、溪口镇湖山区块教育产业区,加快推进仁湖路规划小学、岳林北部规划初中、奉化滨海学校等项目,谋划宁波生命科学城学校项目。
4.医疗卫生。安排重大建设项目7项,“十四五”计划投资79.2亿元。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重点推进宁波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一期)项目、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区医疗健康综合体项目、区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宁波湾国际医疗健康中心、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宁波奉化广仁护理院项目)。加快实施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提升改造工程,谋划推进溪口医院迁建、莼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锦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等项目。
5.公共设施。安排重大建设项目8项,“十四五”计划投资30.4亿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区体育中心、宁波湾文体中心、区艺术教育基地等文体工程建设项目,人才公寓、区殡葬建设项目等社会福利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充分发挥奉化区重点工程领导小组对全区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作用,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建立高效协同、综合集成、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区发改局作为推进重大项目的牵头单位,将规划任务细化到年度计划中,每年编制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等,并将年度计划推进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和各部门,把项目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人。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部门要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力度。区经信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做好归口指导服务,落实好本行业、本领域重大项目推进任务。各项目主体责任单位要落实“一项目一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
(二)加大谋划协调力度
落实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组织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创新重大项目招引谋划机制,加大央企对接、甬商奉商回归、招引外资外智力度,建立项目储备动态长效机制,着力谋划招引推进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协调例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合力破解重大项目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和效率。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做好全流程管理和服务。
(三)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强化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优先保障高质量项目的要素资源。资金方面,健全分类融资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推动国企平台公司转型,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土地方面,完善重大项目分类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严格管理重大项目选址,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其他方面,完善人才服务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机制,深化智资对接,促进各类资本支持人才项目发展;统筹向上争取用能指标和传统存量项目节能改造提升,强化重大项目用能保障。
(四)加强实施监测评估
健全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期评估、项目动态调整和滚动推进机制,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年度调整。建立完善季度监测、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心同力抓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持续抓好重大项目“红黄绿灯”预警监测管理,完善联合督查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督导巡查、集中会诊,着力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年度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