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79996P/2021-114631 | 组配分类 | 区府办文件 | 主题分类 | 企业 |
---|---|---|---|---|---|
发文字号 | 奉政办发〔2021〕26号 | 发文日期 | 2021-04-30 | 成文日期 | 2021-04-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奉化区关于推进企业“四上一提一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奉化区关于推进企业“四上一提一整”行动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30日
奉化区关于推进企业“四上一提一整”
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企业‘四上一提’行动相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奉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采取有效举措,精准施策,高效服务,大力推进“上规、上市、上云、上榜、提质、整合”,通过“对标先进争上规,制度创新争上市,数字赋能争上云,争先创优争上榜,安全绿色争提质,平台建设促整合”,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大力培植新主体、建设新平台、打造新空间、构建新生态;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推动制度创新、协同共享、数字化转型和要素资源集约利用,努力推进产业创新,营造竞争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升级版。
二、主要目标
通过推进企业“四上一提一整”行动,打造一批领军型企业和链主型企业、高市值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型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大范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层次提升;推动一批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推进老工业区改造和小微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制造业平台,显著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绿色化制造和亩均产出水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300家;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8-1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6家;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2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主体结构,对标先进争上规。
1.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招引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择优遴选一批产品集成度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有望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企业,建立年销售收入亿元级制造业企业培育库,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保障。
2.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建立健全优质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争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荣誉。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及专利、品牌、标准的投入。
3.加快推进企业“小升规”。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每季度摸排滚动调整,实施清单化管理,开展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专项培训和辅导工作,继续加强政策扶持。
4.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尝试建立网上技术和业务交流中心,组织国家技术东部转移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摩米、深兰科技等机构,以及区内引进的人才项目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育好“小而美”苗子、造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森林,壮大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3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0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20亿元以上企业3家、30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增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优质企业15家;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每年引育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以上。
(二)鼓励资本运作,制度创新争上市。
1.鼓励开展兼并收购。通过共建产业基金,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境内外兼并收购,围绕主业开展以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为重点的境内外并购,迅速获得技术、人才和市场。
2.鼓励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开展培训辅导,建立拟上市公司企业名单制度。完善企业上市激励政策,落实容错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大力培育本土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引时境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鼓励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
3.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发展。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实施“凤凰行动”奉化计划2.0版,加快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支持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鼓励企业在境内或境外、直接或间接上市。到2023年,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8-1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6家
(三)推动数字融合,数字赋能争上云。
1.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制订出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行动,推进“点、线、面”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提质扩面,分层分级指导和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精益管理创新、信息化应用、智能化改造等重点示范项目,推进管通机械、新世达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索诺、波涛汽配、爱伊美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3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500台,创建市级数字化车间25个以上。
2.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互联网”、工业APP的应用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建设sup0S等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工控安全系统、标识解析体系等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产品营销和零售新模式,推动鲍斯能源工业品“网上商城”、星宇电子工星人平台推广应用,打造企业新零售模式。到2023年,力争创建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市级优秀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2个以上。
3.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上云工作,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云降低企业IT建设成本,便捷获取数字化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软件上云,鼓励智云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备运维、数据交互、制造云化等服务。到2023年,全区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省级上云标杆3家以上。
(四)强化示范引领,争先创优争上榜。
1.发布经济风云榜。深化做好全区经济风云榜活动,继续加大对优秀企业的宣传和表彰,鼓励企业对标对表争创先进,强化示范引领。
2.鼓励企业争上重量级榜单。鼓励企业扩大视野和格局,实施企业追赶计划,以中国装备制造业百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半导体材料十强、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中国软件百强等全国性行业榜单,以及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制造业100强等综合性榜单为引领,对标杆、上榜单。
3.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和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计划,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实施“标准化+”计划,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实施品牌建设计划,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到2023年,争取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2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60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350件以上。
(五)开展全域治理,安全绿色争提质。
1.筑牢安全生产底线。督促指导企业认真履行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标准。采取“四不两直”、“飞行检查”等工作方式,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按期完成整治、提升工作;持续推进“百万产业工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安全和消防技能;充分运用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安责险保险机构等中介力量,指导、帮助企业全面排摸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加快淘汰各类隐患风险大、整改无望的安全生产的业态和主体,促进安全生产本质水平再提升。到2023年,完成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突出的企业整治提升1000家。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围绕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开展环保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打造“无废城市”。认真落实中央、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开展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建立问题发现、上报审核、分级建库、上图入库、整改落实、销号验收等全流程工作机制,深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加大打击、查处和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
3.推进绿色化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创建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示范创建,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水平低下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设备)淘汰。继续实施部分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倒逼机制。
4.持续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深化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行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近两年亩均税收平均低于5万元的规上工业企业、低于2万元的规下工业企业开展专项辅导、税收风险管理和重点整治,结合制造业全域综合治理、“两小”企业综合治理等工作,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全面提升区域亩均效益。至2023年,力争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500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60家,完成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达标200家,腾出低效土地1000亩以上;创建节水型企业15家以上,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0家以上,创建星级绿色工厂企业60家;力争规上亩均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六)重构产业空间,平台建设促整合。
1.全面打响平台园区建设大会战。加快宁南生命健康城、中交智慧城、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园区。鼓励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利安股份光学技术产业园、今日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园、秉航科技创新型综合产业园建设,打造“麦博韦尔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2.高能级打造一批科创中心。在“青创大走廊”内打造特色鲜明、分工专业、功能协同的创新平台核心区,建设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启迪智能装备(气动)科技园、波导卫星通信科创园、怡诺(凤麓)科创园等多个科创中心,形成“一轴五城多点”的空间格局。
3.加快老工业区改造。合理划定保留提升区,其他作为整备改造区。保留提升一批基础较好的工业区、整备改造一批低效利用的工业区。鼓励区内外园区平台型企业、区工投集团和社会资本单独或联合收购闲置土地和厂房,整合产业链资源,建设创新综合体和特色产业园。加快中信创新工业综合体、大埠等老工业园区改造,加快小微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促进产业集聚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全面排摸梳理各镇(街道)及村级工业区块现状,建立工业区块数据库。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以及占地面积100亩以下的乡镇工业园、村级工业集聚点为重点,有序推进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引导工业企业逐步向集聚区、小微园区集聚。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依托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区企业“四上一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局。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金融服务中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单位为成员,定期研究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大困难问题。各镇(街道)、开发区管委会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区级部门与镇(街道)、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联动,强化政策整体效应。将“四上一提一整”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与镇(街道)、开发区管委会的年度目标考核和工业经济竞赛考核,并加强督促检查。
(二)强化精准服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工作源头性、系统性、整体性,加强工作措施的落实推进。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流转解决机制、领导对口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企业困难问题挂牌督办和对账销号机制。细化制订重点工作的专项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对优质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用能、排放、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资源予以倾斜支持。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作用,为企业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对企业培育工作和企业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
(三)强化氛围营造。制定尊重爱护激励企业家的意见,举办“企业家活动周”,弘扬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总结企业在培育提升工作中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案例集、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推广。组织各类媒体强化对我区企业培育成果、企业上榜等情况进行专题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培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