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83002980671U/2021-116434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主题分类 | 医药卫生管理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发布机构 | 区卫生健康局 | 发文日期 | 2021-06-16 |
关于区政协一届五次会议第4001号提案的答复
溪口地区工委、周央国委员:
你们在区政协一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扶持奉化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并]》收悉。在感谢建议的同时,我局会同区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医保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中医药工作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服务体系方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11家乡镇卫生院、4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51家村卫生室为主体,其他24家社会办各类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区、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在方便群众就医、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和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区累计免费发放新冠肺炎预防方33000余贴,中药香囊1000个,中药茶饮5000份,受益人群15000余人,中医药在新冠疫情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草药种植方面,奉化区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包括:覆盆子、黄精、铁皮石斛、灵芝、杭白菊等,主要生产基地包括:奉化区至真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铁皮石斛生产基地(莼湖漂溪、面积500亩)、华厦农业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三叶青育苗基地(西坞五小、面积150亩)、宁波锦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精生产基地(溪口锦溪,面积200亩)、奉化区普天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精生产基地(莼湖、面积200亩)、奉化云雾粮食专业合作社杭白菊生产基地(溪口大雷山、面积200亩)等。
从实践上来看,我区中医药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西医,中医药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新一轮医改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中医药产业融合机制尚未形成,制约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扶持和促进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一、完善组织架构,强化政策保障
(一)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动促发展。
将中医药振兴发展上升为奉化城市发展战略,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建立由区人民政府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区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统筹协调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标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二)坚持政策引领,健全机制强保障。
把中医药全面融入“三医联动”和“六医统筹”改革。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行业特点的财政投入、价格调整、医保支付、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等政策,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制定出台奉化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中医药促进健康三年行动(2020-2022年),建立稳定长效的中医药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建立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区中医医院财政投入倾斜,加大中医药专项经费投入,确保补偿标准落实到位,并逐步向基层扩展。
(三)坚持差异发展,发挥特色显优势。
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建立体现中医药服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保留中药饮片差价销售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中医药医疗服务逐步实行在总额预算管理下,按病种分类付费为主,其他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比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二、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科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规范化服务、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形成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为基础,社会办中医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中医院能级建设。
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支持区中医医院与上级中医医院建立紧密型长效合作办医机制,加大中医药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资源统一管理、统筹共享,提高整体能力与绩效。充分发挥区中医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探索形成区域范围内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区中医医院整体迁建为契机,发挥新医院资源优势,逐步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目标要求,抓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星级化建设,配足中医医师,加强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培养,更好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功能作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中医师占基层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0%,基层中医全科医师占比达到20%。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10类45种以上适宜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年度内开展区层面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少于2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不少于10次。
(四)建立人才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在奉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建立完善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等相关机制,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加强名中医药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名中医药师和高年资中医药师带徒制度,加大中青年和基层中医药师培养。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实行高年资中医医师带教继承、名老中医收徒授业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制度。积极实施中医药人员“区管乡用”,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完善中医药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名中医药师评选表彰。各种表彰奖励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人员倾斜。推进西医全员学习中医,促进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
(五)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依托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加强中医药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以及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智慧中医”建设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中医药质控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质控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虚拟中药房”、代煎配送等中医药服务。
三、强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一)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
深入开展传统医药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鼓励支持中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草药博览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加强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和中药炮制技术与剂型传承研究。
(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出台《奉化区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大昌制药、绿之健等中医药企业发展。二是完成编制《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中医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以“五新”农业产业“育农贷”贷款贴息方式对经营主体进行扶持,目前已有3家基地享受相关政策。四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入企、入基地进行面对面技术帮扶,提高药农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五是通过林下种植试验,探索黄精、铁皮石斛、三叶青、红景天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并初步建成中药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5个,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林地利用率。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依托我区5A级旅游景区“溪口雪窦山风景区”及滕头生态旅游区等优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浙九味”种植基地、民间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医药产业文化资源,发展含中医药体验、中医药博览、体质辨识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大力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以适应慢生活、领略传统文化、体验中医特色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和中医药健康产品消费目的地,积极为建设省、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创造条件。
(四)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传播队伍、传播网络和传播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和中医药健康文化“六进”活动,努力让中医传统文化、意识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自觉形成爱中医、信中医和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民众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激发中医药服务社会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有中医特色的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健康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宣传教育。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1次,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不少于10场。
感谢你们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宁波市奉化区卫生健康局
2021年5月25日
(联系人:周耀;联系电话:8851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