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0874G/2021-116562 组配分类 文化遗产保护 主题分类 文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文广旅体局(原旅游局) 发文日期 2021-06-18

奉化这项技艺入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字体:【大】 【小】

6月10日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宁波有三项入榜,分别是奉化红帮裁缝技艺、象山竹根雕和天一阁装帧修复技艺。至此,宁波拥有的国家级非遗数量达到28项。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

一、红帮裁缝技艺

红帮裁缝技艺是立足宁波本帮裁缝技艺传统,又吸收西方立体裁剪技术,从而实现“中西合璧”“中体西用”创造性转化的制衣工艺。它发祥于奉化江两岸,包括奉化区江口街道(新桥下、王溆浦、张家浦、蒋葭浦、前江等村)、西坞街道(顾家畈、泰桥、东陈等村)。随着红帮裁缝艺人的流动,红帮裁缝技艺的流布范围,拓展到国内外30余个城市。

红帮裁缝技艺又称“奉帮裁缝技艺”,清末民初,本帮裁缝随宁波商帮外出谋生。1896年,奉化人江良通在上海巨鹿路405号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红帮服装店——“和昌号”。20世纪40年代以来,红帮裁缝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大,成为中国服饰改革的主力军;50年代红帮老艺人和红帮传人进京,成立“红都服装公司”,为国家主要领导人量身制衣。为提升我国服装业水平、树立中国人的新服装形象,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红帮裁缝在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尤其形成了“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绝技,并建构起适合本土的成熟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定制。中国服装史上的创举:“五个第一”(国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套“海派”西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著作)就是红帮裁缝的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型。红帮裁缝技艺基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又逢社会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红帮群体和技艺文化,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标识。此外,它良好的技术条件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当代宁波服装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象山竹根雕

象山竹根雕是象山竹艺工匠利用毛竹根及其天然形态和肌理,通过艺术构思,随形施雕,实现自然美和人工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刀工寥寥而妙趣盎然,创作出各种生动造型的传统工艺品。秉持变废为宝的理念,体现出积极的生态保护意义。

历史上象山竹根雕零星散布于当地竹艺工匠中,形状以笔筒、人物居多。目前所知最早作品是象山县南充村郑尚勇收藏的落款为蒋光猷的清嘉庆16年(1812年)“秋叶贡盘”二件。民国时期西周镇竹艺人张小泉是行业公认的名匠。至上世纪70年代末,西周人士张苍竹组织郑裕泉、张德和等9位青年,创办了“西周工艺美术厂”。至80年代末,象山竹根雕产品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竹根雕生产区域。

象山竹根雕在继承民间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精髓,在造型艺术上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主要技法有圆雕、镂空雕、写意雕、组合雕等。象山竹根雕题材广泛,作品生动逼真,品种多样。1996年,象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


象山2006年出台《关于加大扶持竹根雕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象山竹根雕中长期发展纲要和总体目标。每年投入60万元专项资金。现有竹根雕企业20余家,年产值1300余万元。从业人员100余人,其中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形成了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为核心的老中青创作队伍。2018年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三、天一阁装帧修复技艺

天一阁自明嘉靖年间建立,藏书和修书活动密不可分,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创始人范钦手订《范氏奇书》,并刻书版印制,当时留有姓名的写工和刻工达三十余人,据此推断,从事修复、装订等工序的匠人亦不少。同时,阁藏《文献通考》(明正德刊本)封面衬叶为万历旧纸,装帧为明代典型包背装,成为天一阁明代有修书活动的实例。清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依然传承:阁藏古籍《麟洲诗草》《李长吉歌诗补注》题跋中均有关于装订、修复鼠啮、虫蛀等病害的记录。

民国时,鄞县文献管理委员会参与天一阁的管理。当时的会议记录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修书的记录。而且天一阁历来有“书不出阁”的严苛家规,因此一直有修复匠人在天一阁内传承着修书技艺。1949年后,政府公管天一阁,设修书员,现在阁内还保留了1958—1961年间的修复工作记录本。此后,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有序传承、薪火不息。

如今,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已经成为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独特技艺,其修复风格典雅大气,修复技艺更趋精细、柔性,尤善解决基于江南潮湿环境形成的古籍虫蛀、霉变、水渍、板结等问题。整册古籍修复需经历病害调查、制定方案、选配补纸、拆揭书叶、清洗书叶、修补书叶、润湿压平、折叶修剪、捶平书叶、齐栏压实、穿捻捆结、加装书皮、丝线装订、粘贴书签等28道工序。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自明代传承至今,其经验以古籍实物、修复档案等形式流传,通过师带徒、结合专业培训、体验活动、学术研讨等形式传承发展并广为应用。

目前,天一阁成立专业修复部门,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修复室和实验室;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纸质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成为文化部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9年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

2015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天一阁代表中国编撰完成《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并承办成果发布会、展览及东亚纸质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使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古籍修复规范流程和教学范本,影响扩展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地区。202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天一阁设立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