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全域幸福颐养服务标杆区——解码“奉有颐养”品牌
记者 康诗文 通讯员 葛超宇
123241,126527,130688,134411,137630……“十三五”期间,我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每年递增,到2020年底占总户籍人数的28.7%,预计到2023年底将突破总人口的30%,届时我区将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今年,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实施养老服务先行计划,奋力打造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幸福颐养重要窗口。“我们要在这个重要时期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通过建设全域幸福颐养服务标杆区,交出一份奉化答卷。”区民政局党委副书记陈忠裕表示,未来五年,我区将打造“奉有颐养”品牌,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织细织密养老服务网络
要想实现老有所养,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是基础,我区自2008年开始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以来,目前已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89家,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今年,市里提出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一新概念,它拥有生活服务、老年助餐、医养康养、基础护理、助学培训、文化娱乐、智慧服务、养老顾问等8大应用场景,是一个具备16项基础服务功能的养老综合体,这是对现有3A级标准的又一次提升。”区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幸幸介绍,今年计划将岳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至5A级,届时该中心能全面链接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站点等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到2025年,全区将建成3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占机构总数的15%,所有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达到3A级以上标准,基本建成“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创新改进养老服务方式
“住得舒服,心里高兴。我真心感谢政府,对我们老年人太贴心了。”盼了多年,莼湖街道吴家埠村的吴瑞成老人终于实现了老房焕新颜。从2020年81户、每户1万元的标准,到2021年319户、每户1.2万元的标准,2年来,由政府出资实施的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已帮助400户困难老年人住上了“适老屋”。到2025年,全区将实现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
在“9055”模式中,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5%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5%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的需求在升级,这就给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年以来,区民政局通过拓展思路、创新方法,破解养老服务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从而推进我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不断满足老年人幸福颐养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通过提升家庭养老自我照护能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能级和职业化养老人才队伍,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形式、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将试点建成社区“虚拟养老院”,依托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建设250张具备“类机构”功能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28人,其中高级和技师级护理员占比20%以上,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2%以上,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20张。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刷个脸就行,现在的科技真是太发达太方便了。”在萧王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就餐的蒋素莲老人乐呵呵地说。为解决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触网难”问题,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区民政局指导各助餐点安装了人脸识别机器,让老人享受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便利。同时,为了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享受线上点餐、线上支付、配送上门等助餐服务,我区还开发了手机端微信小程序“奉化区智慧助餐老人端V1.0”,老人订餐、收餐、评价整套流程均可实现“指尖办”,打通了为老人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开展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壁垒排查整改,保留现场人工服务或上门服务方式,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为老年人获取公共服务提供便利;开展老年群体数字化生活场所体验,不定期组织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验、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落实新基建智慧康养设施建设,引进人工智能减轻护理压力,形成“养老云”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化、动态化、精准化。到2022年,我区将至少建设1家智慧养老院;到2025年至少建设2家智慧养老院。